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烟酒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3-10-01 15:02:20

质量目标3.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2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和团结合作意识; 3.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 设计思路是围绕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食品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的调查分析,确立岗位素质和能力,明确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所需技能。 要求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求。 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国家食品检验人员岗位技能等级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应用能力的特点,形成“教、学、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任务为基础食品微生物检验国标,设计教学项目,集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工作与就业为一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按照“实践(实践)”的认知和习得规律完成课程项目。 “初步学习、模仿)再实践(独立操作、完成)、反复实践(掌握、熟练应用)”的任务要求,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2.设计理念本课程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专业立场和专业行为。 (1)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实际情况开发岗位需求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国标_食品微生物检验国标_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微生物检验

以岗位技能知识为主,辅以适当、充分的原则和概念,突出“理论为辅,应用为先”的原则,以“考察目标指导教学”为主线,在国家食品检验专业标准。 结合教学内容。 以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隐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任务中。 (二)采取完全开放的课程教学方式。 在《微生物形态检测技术模块》和《微生物生理检测技术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操作演示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强化学生的基础操作; 在《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模块》和《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模块》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支撑作用,采用企业模式,分阶段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第一阶段,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微生物实验室实习,熟悉食品微生物检测全流程;第二阶段,学生根据企业模式和实际情况设计检验方案。第三阶段,学生全方位、不同形式参与企业微生物检验工作,包括参与企业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技术员培训、实习等在企业微生物检验岗位。 在技​​能训练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纠正错误和不规范的操作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总结分析,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并通过考核。

(三)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高级资格考核相结合。 根据国家食品检验人员岗位技能等级标准和课程教学目标,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两部分,其中:职业道德培训部分(包括合作意识和服从意识)、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与素质(包括具备形成微生物检测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本课程单元的操作能力,组织和建设微生物实验的能力、样品微生物质量指标分析和报告能力)、创新质量和实践能力部分实施水平和进度评价、真实工作环境评价、客观定性和定量评价、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 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学习单位名称 培训项目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含质量要求) 学时 食品微生物鉴定技术项目 食品微生物鉴定技术 1.微生物形态、大小、结构; 2. 二、微生物营养、生理生化特性 1、掌握染色方法; 2.显微镜的使用; 3. 掌握接种、培养技术 4. 微生物形态观察方法 32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使用技术 项目二: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使用技术 1.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原则 1. 实验室设备使用; 2、洁净室操作规程; 12、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项目3:食品卫生菌落检验技术项目4:食品卫生大肠菌群检测技术1、细菌总数的概念及其卫生意义; 2、大肠菌群的概念及卫生意义; 1、样品处理方法; 2.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测定方法和步骤 24 真菌学检验技术第 5 项:霉菌和酵母菌计数检验技术 1.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概念及其卫生意义 1. 酵母菌和霉菌数量的测定方法 16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第 6 项:沙门氏菌检验技术 第 7 项:志贺氏菌检验技术 第 8 项: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技术 技术 1. 致病菌的概念及食品中是否存在致病菌 1. 致病菌常规操作微生物检测 2. 富集方法及操作技巧 44 其他微生物检测技术项目 9:食品生产环境检测技术项目 10:发酵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项目 11:罐头食品商业无菌检验技术 1.食品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 2、乳酸菌测定的意义; 三、商业无菌的概念 1、生产环境微生物测定方法; 2、食品中乳酸菌的几种测定方法; 3.商业无菌操作方法 16 合计 144 实施建议 5.1 教材应根据本课程标准以及国际、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选择和编写。 由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和方法更新较快,必须及时在课程内容中加入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 项目选择要科学,涵盖食品微生物检验应用技术,安排要合理,充分考虑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专业技能。 能力。

食品微生物检验国标_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国标_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微生物检验

参考教材:(1)《微生物检测技术》叶雷、杨学敏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食品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刘永成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3)《应用微生物学》李莉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食品物理、化学与微生物检测实验》张英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5)《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21世纪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牛天贵主编,2002年。(6)《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姚永芳主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出版,2010年5.2 教学场地 (1)在校园内建立多功能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室,配置相关检测设备,安装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足够的工位,提供直观、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现场教学,整合学生“教做”,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 (二)建立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满足课程建设和学生实习的需要。 5.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议注重食品检验技能培养,根据企业检验流程选择有代表性的真实检验任务,采用项目介绍、启发、指导的现场教学,“教、学、教一体化”。多功能实训室中的“学、做”和问题讨论等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多功能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以“教师布置检查任务(项目和样品) )、学生制定检验计划,讨论确定计划,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原始记录)检验报告(产品质量判断)检验总结(问题与分析)反复训练与进行熟练操作”。

通过在真实的检验环境中完成真实的检验任务,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 5.4 师资要求 (1)课程主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 (二)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要求教师及时掌握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5.5 评估与评价 5.5.1. 考核形式建立了一套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型。 (1)综合素质考核(20%):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三个角度,包括实训预习与报告、课堂纪律、实训准备等内容、记录、操作、结果和报告,以及综合创新训练专题报告(个人或小组自主选题、独立完成、出勤等部分,对有创新想法和设计的同学给予奖励积分,以及承担组长工作,此外,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勤奋刻苦等职业素质和道德也将被纳入考核范围;(2)理论知识考核(30%):重点考核技能相关理论知识,采用最终闭卷方式;(3)技能操作考核(50%):重点考核技能食品微生物检验国标,采用过程考核。 请参阅技能评估和评估表。 5.5.2. 技能考核及评价表 序号 工作任务 评价方法 评分标准 分数分布 革兰氏染色 1.生产效果; 2、无菌操作; 3.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4. 结果记录 1. 拍片效果(0~35) 2. 无菌操作(0~15) 3. 显微镜使用(0~35) 4. 结果记录(0~10) 菌落形态鉴定 1 .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落特征描述; 2.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落鉴定 1. 细菌菌落特征描述(0~30) 2. 霉菌菌落特征描述(0~20) 3. 酵母菌落特征描述(0~20) 4. 菌落鉴定(0~25) 定量测定 1. 正确使用目镜测微计和载物台测微计; 2. 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器 3. 掌握酵母大小测定方法 4. 掌握血细胞计数器方法; 5. 记录结果 1.正确使用目镜测微计和载物台测微计 使用 2. 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仪(0~10) 3. 掌握酵母大小测定方法(0~30) 4. 掌握血细胞计数仪方法(0~30) 5. 记录结果(0~30) 10) 6.卫生(0~10 1.正确配制培养基2.正确使用高压灭菌器3.无菌操作; 4、倾斜接种操作; 5、平板接种操作; 6. 培养 1. 培养基的正确配制(0~15 2. 高压灭菌器灭菌 罐的正确使用(0~15) 3. 无菌操作(0~10 4. 倾斜接种操作(0~20 5) 平板接种操作( 0~20 6.文化(0~10 7)卫生(0~10 8)。超过规定时间20分钟内酌情扣分,超过30分钟按不合格处理。 1.培养基的正确配制 2.高压灭菌器的正确使用 3.无菌操作; 4.平板标记和分离操作; 5.稀释包被法操作 1.培养基的正确配制(0~10 2.高压灭菌器的正确使用(0~10) 10 3. 无菌操作(0~15 4. 板标记和分离操作)(0~30 5. 稀释包被操作) 分配操作(0~20 6. 培养(0~10 8) 20 分钟内酌情扣分规定时间,超过30分钟视为不合格。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