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陆地教授创办的公众号“陆地诗词”

发布时间:2023-12-05 04:59:27

【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文化; 《大地诗》; 媒体整合; 互动关系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空间。 历代先贤在诗歌的熏陶下,诗意地栖居于审美世界,享受着心灵的自由。 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都有很多执着的追求者。 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快餐文字涌入,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尊重科技,越来越多的前沿热点话题聚焦于新媒体,而传统文化似乎逐渐远离这个时代。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能够抹去传统文化曾经与日月争锋的光辉。 因此,在媒体不断商业化的现实中,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一统天下的潮流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如何让新媒体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中永葆青春,这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应该一起思考的重要问题。 换句话说,如何实现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共赢、互动,是每一位学者和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1.土地与“土地诗”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陆路教授早年就读于安徽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他还曾在大学任教,先是在清华大学,后来在北京大学。 这份丰富的经历注定让露露成为一个不一样的媒体人。 因此,当他“偶然进入传媒行业时,不知道是因为新闻控制太多太严格,还是因为他觉得现实的新闻无法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 [1],所以他只采访了那些对允许想象和表达的领域感兴趣的人,比如纪录片和故事片。 这种兴趣大部分源于鲁对文学的热爱。 虽然大学毕业时他没有上过一本文学杂志,但“文学的梦想就像心灵的天空中时时散去又聚集的云彩,时而厚重,时而轻盈”。 这让陆陆成为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书生。 媒体人已经奠定了基础。 童兵先生在《鲁鲁诗三百首》序中也说:“鲁鲁‘一不小心’跨界文学,成为了一名记者。”

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正是那次“意外”,才造就了他如今如此才华横溢、胸怀宽广的行业精英和学术专家。 正是那件“偶然”的事情所带来的遗憾,让尚未能以文学为职业的兰德,在传统文化和流行的新媒体中融合了诗词诗词两个新旧领域。 基于起身于行业和行走于学术界的双重身份,并凭借多年来对诗歌的热爱,2017年1月,陆路发表了题为《走遍万山万水,写诗词》的作品。画诗;茶煮春花秋月,笑读”带着“云淡风轻”[2]的淡雅情调,推出个人公众号——“大地诗” 。 与2015年出版的《大地诗三百首》相比,可以说经历了从旧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 但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鲁迅用诗歌描绘中国版图、用文学讲述中国文化的初衷依然依稀可见。 而且,用新媒体思维弘扬传统文化,既是鲁鲁作为学者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探索,也是他寻找新媒体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有益尝试。

翻看公众号“大地诗”,自从发第一篇《临江仙子》以来,至今已有百余篇。 该公众号集原创诗歌、中英文朗诵、背景音乐、精美插图、名人书法为一体。 可以说是综合利用了多种媒体和资源。 作者的风格、诗的意境、画面的生动性,辅以情感朗诵和英文原译。 随着新媒体的综合运用,诗歌这一典型的传统文化可以瞬间从纸面转化为纸面。 它摆脱了对优质媒体和单向传播的完全依赖,转变为一场集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双语视听盛宴。 这一精神领地的打造,不仅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欣赏情境和接受语境,也为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潮与新诗词的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媒体。 探索并尝试。

显然,这种尝试离不开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专业精神,也离不开《大地诗》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 被誉为“神还原”的赵艳春教授、负责图文配合的惠东坡教授、负责背诵的马宗武先生、吴建军先生、凌小军女士、宋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隶书第一人华平先生的辛勤耕耘,为公众号的成功运营做出了贡献。 当然,还有陆先生自己的硕士、博士学位。 他们每个人都是自愿加入到这支传播中国人文地理的队伍中,具有极大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 正是这些充满智慧和才华的团队成员,为《大地诗》带来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2、“地诗”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早已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中。 然而,什么是传统文化? 其内涵和外延尚未完全界定。 然而,音乐、棋、书、画、诗词、诗词、诗词,都必须包含在其中,因为这是一种古老而高雅的文化。 如果说前者更注重个人修养,那么后者则是每个拥有文学梦想的人共同的优雅。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纸张为媒介的单向沟通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 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媒体的整体文化特征是一种优越的“殿堂式”文化,而且“它是中心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受众进行忽视和教育。而新媒体,尤其是在其进入社会后,社交媒体时代,其文化更多是以‘人’为核心”[3]。 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逐渐声名狼藉,甚至在快餐文化和碎片化阅读中失去了尊严。

也许正是这种孤独的处境,让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和有责任感的学术专家开始思考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 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语境下,鲁鲁从传统文化体系中选择“以诗抒情”,效仿唐宋,以韵律诗、绝句的形式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 。 而所到之处,作者都特别注重将风土人情、原生态风光融入到诗歌中。 不言而喻,韵律、绝句是古诗词中要求最高的艺术风格。 没有深厚的韵律知识,就很难做到韵律和节奏,更谈不上场景的交融,追求空灵的意境。 正如陆路所言:“写古诗最难的不是形式对比、斜仄韵,而是另外三个难点:一是语言文字的掌握;二是创造古诗的崇高意境。 ;第三,赋予古诗以深刻的哲理或高尚的灵魂。”[4]

新闻媒体的传播_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_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但也正是这种艺术追求,才使得“陆上诗,常闻如三叹,跌宕起伏,韵味十足”。 此外,他的许多诗作还融入了大量的文学典故和历史故事,凸显了诗人的古今情怀。 在他的公众号里,他不仅推送精心打造的原创诗歌,还注重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效果。 我们以《荆州颂》为例:

“江上人腰有楚文头,历尽得失,浪打洪湖云远去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风催渔人鼓动莲花船。” 这首诗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荆州为背景,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源头。 标题的中心是标题。 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荆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 然后用“一不留神就失去荆州”的典故来凸显荆州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融入历史的视角。 后两句自然让人想起“蒸云梦幻湖,震动岳阳城”的雄伟,“竹喧归浣女,荷花动下渔船”的清新活泼。 不过,卢诗的重点仍然是用写实的写作方法来记录湖北的壮丽景色和民俗风情。

该系列创作均以传统文化为传播主体。 因此,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自然是“陆诗”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内容。 然而,笔者作为新媒体研究专家,不能简单地推崇诗歌。 因此,琴、棋、书、画、诗、酒、茶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频繁出现在“地诗”中。 只不过这些文化要么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要么以音乐的形式出现,要么通过情感的朗诵来传达,要么以延伸的注释的形式存在。 虽然形式不同,但“陆诗”整体上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焕发出新媒体的活力。 尤其是微信公众号这个传播平台,就像一个媒体万花筒,“几乎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都可以‘装’进去。” 正因为如此,微信平台上的“陆地诗”显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受众观看和喜爱。

3、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新常态

在即将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这个通讯平台“进一步聚合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关系,创造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平台。如何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成为对传统媒体的新挑战。”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并以新的方式传承,必须从面对这一挑战开始。 因为新媒体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超越了单纯的媒体,演变成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与现实社会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 ” 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或许正是看到了新媒体时代势不可挡的趋势,他们尝试将原创诗歌打造成微信公众号,用新媒体思维进行运营,以打造传统诗歌和谐融合的新常态。文化与新媒体..

新闻媒体的传播_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_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当然,这种新常态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新媒体的传播中,打造新媒体文化。 所谓新媒体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性的‘江湖式’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开放性、去中心化、共享性、容错性、戏谑性、多样性等特征。开放性不仅带来了内容的多样性,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参与度。”改变了整个沟通模式。” 这也是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落后的弱点。 当内容不再是唯一的“王”时,媒体人必须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和视野,寻找行业内可能的合作伙伴,形成合谋,实现共赢。 在这样的形势下,露露探索了诗歌传播的新模式,在微信上实现了诗歌、朗诵、书画等媒体的融合。 对于“会写诗的人中最懂自媒体、玩自媒体的人中最会写诗”的两栖精英来说,他们当然可以轻松实现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兼容。 因为他“既有杰出的诗歌才华,又有杰出的传媒学者”。 这种独特的跨界优势很可能属于土地。

但是,如果我想让新媒体真正对我有用,我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新媒体。 其实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互动性、综合性的媒体形式和平台。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以及两者的融合”形成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互动数字媒体形式”[5]。从这一概念的定义来看,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融合性、网络化和交互性。而且,“交互性已成为媒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媒体区别于新媒体的特点。” 这是因为,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前者的受众反馈机制相对被动、较弱,而且纸质媒体的传播范围十分有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相当远。利用微信进行诗歌传播,让接收者之间有一种“面对面”的感觉,尤其是在网上发布精选评论,不仅有助于作者及时看到作品的传播效果,也方便了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总之,新媒体传播的双向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这启示我们,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中,要想实现信息更持久、更广泛的传播,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 更重要的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去垄断的时代,是一个参与、互动、共享的时代”[6]。 这样的时代不仅是新媒体文化出现的环境,也是传统文化走向新常态的机遇。 这是因为“新媒体文化具有一定的平民性和非主流性,这对过去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正是这种冲击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使得传统文化的主流特征和精英气质受到冷遇。 但《大地诗》的成功运作充分表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仍能保留其贵族、精英气质,但必须以平民化、非主流的方式,辅以新媒体思维。 被传播。 这就要求“媒体人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利用好自己的经验。 尤其是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人类的经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力量。 关键是要珍惜、充分利用和积累这些宝贵的经验”[7]。 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新媒体时代重新回归世界。

总之,“大地诗”公众号的运营,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披着传统文化的博雅,穿着新媒体的彩衣,听着意见领袖的歌声,感动着面向大众、精英、主流文化。 非常规的尝试。 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读者的多感官参与,引起“好诗、好翻译、好朗诵、好书法、好插图”的不断赞誉。 这种精心设计的多感官体验不仅是媒介融合的典型体现,也是传统文化走向新常态的可行借鉴。 此外,公众号惊人的订阅量和热烈的用户反馈也证明,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无穷的魅力。 当然,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多层次、复合性特征也在保护着传统文化的传播新常态。

4。结论

在传统文化和个人利益面前,大路做着一个作为媒体人的思想家的工作。 作为一种新媒体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公众号“大地诗”顺应传播潮流,借助微信平台探索一条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方式。 这种探索是“跨界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知识积累”的学术理论自信、理论创新思维和文化自信的结果[8]。

参考:

[1] 土地。 大地诗三百首[M]. 北京: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出版社,2015:2。

[2] 土地。 从一滴水看大海:微信公众号的能力与魅力[J]. 新闻论坛,2017(1)。

[3] 彭兰. 新媒体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6。

[4] 土地。 大地诗三百首[M]. 北京: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出版社,2015:3。

[5] 彭兰. 三个线索界定“新媒体”概念[J]. 新闻传播研究,2016(3)。

[6] 陈长风. “互联网+”时代媒介创新与产业融合[J]. 新闻与写作,2017(7)。

[7] 陈长风. 人机战争时代,媒体人的价值何在[J]. 新闻与写作,2016(4)。

[8] 土地。 外围通信概念与理论的再思考[J]. 新闻爱好者,2017(2)。

(崔鹏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东东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