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事件再次暴露中国食品安全软肋
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近一周了。
2011年3月15日,央视披露,含有“瘦肉精”的生猪从河南孟州、沁阳、温县等地流入济源双汇。 当“瘦肉精”与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挂钩时,一场全国性的风暴在所难免。
双汇发展(.SZ)15日跌停。 双汇集团随后两天紧急发布公告,责令济源双汇停产整顿,召回全部产品。 此外,济源双汇经理、副总经理等相关责任人被免职。 与此同时,双汇集团宣布,旗下各工厂将对生猪屠宰一一实施“瘦肉精”检查。
几天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监察部、农业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抵达河南省,要求彻查此事。 “瘦肉精”案。 河南省也对当地养猪场和肉类加工企业开展了三轮“瘦肉精”检测。
随后,北京、黑龙江、广州等地也开始随机检测当地双汇肉制品中是否含有“瘦肉精”。
这次“瘦肉精”事件再次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短板。 这种情况就像两年多前“三聚氰胺”事件的另一个版本。
罪魁祸首“瘦肉精”
这种被称为“瘦肉精”的白色粉末对于公众来说并不陌生。
“瘦肉精”一般指一类能抑制动物体内脂肪产生、促进瘦肉生长的化学物质。 已知的“克伦特罗”有数百种,其中较常用的是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
在治疗剂量下,克伦特罗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通常用于治疗哮喘。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偶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盐酸克伦特罗,可以显着促进动物生长,加速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转化和分解,提高瘦肉率。 20世纪80年代末,盐酸克仑特罗作为科技成果进入中国,成为养殖业推广的新型饲料添加剂。
后来的研究表明,盐酸克伦特罗作为饲料添加剂,必须达到人体用量的10倍以上,才能达到提高动物瘦肉率的效果。 由于其用量大、使用时间长、代谢慢、在动物体内残留量大,人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肉类可能会中毒。
1997年3月,农业部严禁在饲料和畜牧生产中使用β-肾上腺素能激素,盐酸克伦特罗位列禁用名单之首。 同年,香港有17名居民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内脏而中毒。 这是我国首例“瘦肉精”中毒事件。 此后,类似事件不断发生。
农业部从2000年开始实施《兽药残留监测计划》和《饲料质量安全检测计划》,决定对猪尿液和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等禁用药物进行检测。
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了新的刑事立案起诉标准。 使用“瘦肉精”养猪、屠宰、销售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尽管查处力度不断加大,“瘦肉精”仍然被禁止。
最近一次“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生在2009年2月的广州,造成70人死亡。 2009年3月,安徽省质监局通报,经抽查,雨润集团下属阜阳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午餐肉中检出“瘦肉精”。
这次,轮到双汇了。
谁是赢家
与以往一样,“瘦肉精”事件的相关各方都显得颇为无奈。 养殖户表示不会给猪喂“瘦肉精”,但生猪经销商不愿意接受; 生猪经销商表示,消费者偏好瘦肉,肥肉卖不了高价,肉类加工企业也愿意为瘦肉含量高的生猪支付高价。
看来,消费者对瘦肉的偏爱才是“瘦肉精”存在的原始动力。 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猪肉产业链中,养殖主处于末端。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沁阳市一名自首的养猪户在看守所对《财经》记者表示:“养猪商收猪时,首先要求的就是添加‘瘦肉精’(瘦肉精)”如果没有,他们就会讨价还价,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们甚至不会收费。”
对于养殖户来说,生猪经纪人是最直接的买家。 他们的好恶直接决定了猪是受欢迎还是滞销。 在这种情况下,添加“瘦肉精”似乎成了农民的“现实”选择。
据《财经》记者了解,生猪经纪人向农户收购生猪时,饲喂“瘦肉精”的猪每斤比普通猪贵出0.2元左右。 这样就省去了购买“瘦肉精”的成本。 ,农民每头猪可多赚30-40元。
另外,猪吃了“瘦肉精”后,体内组织沉积增加,可以减少对饲料的需求,养殖户也可以节省一笔饲料费用。
在猪肉行业,生猪经纪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邢凌峰说:“生猪经纪人向生猪养殖户提供市场价格等信息,同时了解市场动向,可以将本地生猪销往外地。”
在河南省孟州市,生猪经纪人被农民称为“猪贩子”。 生猪经销商分为两类。 一类为批发商提供生猪来源信息,相当于中介。 最后,他们根据购买的生猪数量获得补偿。 在河南市场,每头猪的信息费从6元到10元不等。 另一种是直接从农民手中收集生猪,然后转售给批发商或肉类加工公司,赚取差价。
据一位养殖主介绍,吃了“瘦肉精”的猪不仅销路好,出肉率比普通猪高2个百分点。 同时,瘦肉率也高。 这就是生猪经销商热衷“靠拢”的。 肉精”。
推动生猪贸易商添加“精品”生猪的热情来自于批发商和企业。 例如,济源双汇的收购价格不是按照生猪总重结算,而是按照出肉量结算。 同时还要检测瘦肉率。 瘦肉率越高,收购价格就会越高。 为此,济源双汇还专门推出了瘦肉率检测仪。 据济源双汇内部人士介绍,“如果把这个仪器插在猪的第六、七根肋骨之间,就会自动显示瘦肉率。”
在最终的零售市场上,瘦肉含量高的猪肉也能赚取更多的利润。 在农贸市场,每公斤瘦肉的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3元至5元。 这样,零售商出售100公斤的猪肉,如果购买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可以多赚数百美元。
由此看来,猪肉市场的方方面面都在靠“瘦肉精”猪肉获利,而消费者最终却付出了更多的钱买回来了隐患。
监督走走过场
利益之手将“瘦肉精”插入生猪养殖链条,监管失灵让“瘦肉精”猪肉得以潜伏。
尽管我国早在2002年就明确将“瘦肉精”列入《饲料和动物饮用水禁用药物目录》,但实际上一直没有相应机构承担监管责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当年,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非法生产和使用“瘦肉精”的行为。 各地农牧部门首次对“瘦肉精”实施监管,要求其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 以养殖过程为监测核心,严禁使用“瘦肉精”。
此后,“瘦肉精”的监管范围不断扩大。 2010年10月,中组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的意见》将监管从养殖环节延伸至流通领域。 该文件明确,除农业部牵头负责“瘦肉精”监管外,卫生部、商务部、医药部负责“瘦肉精”的检验、鉴定和调查。生猪养殖、收购、贩运、定点屠宰等领域。 监察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承担各自的监管职责。
但在实践中,各部门共同管理的情况并没有成为现实。 目前,河南省“瘦肉精”的检测仍主要由农业部门承担。
以河南焦为例,在正常养殖过程中,畜牧局每月一次派出检查人员到养殖场,对“瘦肉精”进行抽查。 检测项目为盐酸克伦特罗,采样率为2%。 按照规定,生猪放行屠宰前,养殖户必须对“瘦肉精”进行自检或委托检测,经检疫人员检验后方可取得检疫证书。
不过,《财经》记者从焦作市部分农户处了解到,这些检查程序并不严格。 猪尿的输送有时是养殖户自己进行的,很容易走过场。
焦作市畜牧局一位人士也坦言:“检验检疫人员有限,人手也少,很难覆盖所有养殖场,相当困难。” 因此,抽查的主要对象是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场。 这样,占农户总数50%左右的“散户”就基本被排除在检测之外。
另外,按照规定,生猪只有取得“三证一标”后才能进入消费市场,否则就是“黑肉”。 三证一标分别是《出境县动物检疫证明》、《运输工具消毒证明》和《牲畜一号、五号无疫区证明》,还有检疫溯源的“耳标”。
现实中,“三证一标准”往往是徒劳的,可以通过花钱获得。 一位曾在山西、河北、黑龙江等地卖猪的养猪商告诉《财经》记者:“花点钱就能拿到‘三证一标’。”
持有“三证一标”的生猪,在进入指定屠宰场屠宰前,将进行“瘦肉精”检测。 在河南省,负责屠宰场的商务部门并未介入。 除了要求企业积极开展“瘦肉精”检测外,畜牧局还派员到指定屠宰场进行“瘦肉精”检测。 不过,济源市一家中型屠宰场人士表示,当地中小型屠宰场一般凌晨2点就开始收宰屠宰生猪,到凌晨5点就已经屠宰批发了约300头生猪。”畜牧局也派人去‘瘦肉精’检测流程,一般检测合格的蓝章都会放在屠宰场,他们在屠宰前检查‘三证一标’是否齐全。”
加工企业前端监管的漏洞尚未填补。 济源双汇内部人士表示,根据河南省2009年要求企业自检“瘦肉精”的文件,济源双汇在采购生猪前进行“瘦肉精”检测程序。 “去年使用的瘦肉精试纸,今年添加了莱克多巴胺试纸,抽检率约为4.5‰。” 济源双汇拥有当地最大的屠宰场,日屠宰能力约2000-3000头。 按照其生产方式,从下单到屠宰批发只需两天时间。 如果提高抽样率,公司日屠宰量将会受到影响。
上述济源双汇人士表示,“从2009年8月至同年底,济源双汇共检测出‘瘦肉精’13次,2011年3月又检测出3次。作为企业,没有权利处置这些猪,最后不得不归还这些猪。”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济源双汇的屠宰场检测标准相对严格。 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深陷“瘦肉精”争议之中。 “因此,要加强养殖场、饲料场瘦肉的控制。” 肉精监管、企业自查能力有限。”
双汇集团还在向国务院联合工作组的报告材料中建议,要转变多方管理,设立专门部门和人员,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喂养“瘦肉精”的行为。从源头杜绝“瘦肉精”非法生产、销售、喂养。 “瘦肉精”流入生产企业。 同时,我们对全产业链的测试进行修改和完善,提供新的测试手段,提高测试效果,降低测试成本。
行业疲软
观察这次“瘦肉精”争议,似乎是两年多前“三聚氰胺”事件的另一个版本。 除了从业者逐利冒险、监管缺失、产业化程度不够外,两起事件中也暴露出弊端。 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通病。
目前,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和乳制品企业都存在类似问题:下游农户小规模经营与上游企业规模化生产相结合,容易出现安全监管风险。
按照我国畜牧业标准,饲养50头猪以下的农户称为个体农户,规模化养殖场每年必须出栏500头猪。
据农业部2010年统计,目前我国散养生猪户占总数不足50%,年出栏50头以上的达到60%。 但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峰认为,现实中散户的比例要高得多。
据济源当地养殖业人士介绍,2006年之前,散户占多数。 2006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下跌双汇瘦肉精的当事人,淘汰了大量散户。 2006年底,猪瘟消灭了一批散户。 目前,散户占比约50%。 由于养殖量小,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这些养殖户必须通过生猪经纪人进行交易。 流通环节的增多、农户的分散,加大了监管难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王立贤认为,家庭经营的养殖方式容易出现“瘦肉精”,“大公司不敢做,因为违法成本高。很多小农户几乎没有什么”。这方面的意识不强,而生猪经销商利用高价收购也会诱导散户添加‘瘦肉精’。” 王立贤还兼任中国畜牧业协会理事、生猪行业分会常务理事。
事实也证明了王立宪的观点。 参与“瘦肉精”事件的农户均为散户。 孟州市一位年产1000头生猪的养殖户老板告诉《财经》记者:“违禁品我们不敢添加双汇瘦肉精的当事人,一旦发现,问题就严重了。我们有几千头猪,损失会很大。” 。 通常,出栏的生猪数量较多,每斤损失一两毛钱就可以通过出栏的生猪数量来弥补。”
乔玉峰还指出,现在生猪的生产、屠宰和加工是分开的。 一些加工企业盲目扩大规模。 但由于自养生猪数量不足,他们不得不从散户中招募生猪。 很容易出现控制不严的情况。
“大的屠宰场一定要建立基地,比如双汇、雨润,如果建立了基地,和大养殖户建立了固定的合同关系,如果生猪出现问题,就可以追溯。” 乔玉凤说道。
3月23日,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龙在内部视频会议上表示,鉴于“瘦肉精”抽检存在风险,公司将不惜一切代价,对生猪屠宰场一一进行“瘦肉精”检测,确保生猪安全。均经过 100% 检查。 据《财经》记者了解,2010年双汇集团生猪总屠宰量约为1300万头。 按照一张瘦肉精试纸8元、一张莱克多巴胺试纸12元的价格计算,双汇集团每年只有一张试纸。 投资2.6亿元。
在这次会议上,万隆还宣布将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并将“瘦肉精”事件称为“危机”。 截至目前,双汇发展尚未复牌。
不仅是双汇,河南省的生猪养殖业也遭受重创。 “瘦肉精”事件发生近半个月来,没有一头猪被卖到外地。 河南省沁阳市农民陈首武告诉《财经》记者:“家里的猪有200多斤重,没人来拉,不知道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
本报记者卢伟对本文也有贡献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