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微商资讯

巴菲特个人传记《滚雪球》(股神巴菲特简介)巴菲特谈朋友,

发布时间:2023-09-14 16:08:42

 

巴菲特授权传记《滚雪球》

共分4期:

1/4:发展早期

- 霍华德·巴菲特与本杰明·格雷厄姆

2-3/4:伯克希尔·哈撒韦

- 查理·芒格

4/4:声望巅峰

本文为系列第一期,

讲述沃伦·巴菲特从出生(1930年)

至其离开导师格雷厄姆(1956年)

期间的发展经历。

关键人物是:

父亲:霍华德·巴菲特

研究生阶段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每个关键时点都需借由美国其时的政治配景进行识别。

一、巴菲特家族极简史

约翰·巴菲特是一名纺织工人,他是新大陆上巴菲特家族第一位为人们所知的人,据说是法国胡格诺教徒的后裔。他在17世纪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而来到美国,他举家向北横跨长岛海峡,翻山越岭,向那些不信教的人传道。显然,沃伦·巴菲特的说教激动部门来自于家族遗传。

几代人之后,泽布隆·巴菲特在家族谱上留下了一笔,因为他身上显现了巴菲特家族另一特性——极其吝啬。

泽布隆的孙子西德尼·巴菲特因为厌恶那侮辱性的低工资而离开了家族经营的农场,向西来到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那是1867年。(奥马哈就是沃伦的故乡以及他终身居住的地方)西德

尼开设了奥马哈镇上的第一所百货商店。其时,奥马哈在“淘金热”中成为西行淘金者的配给中心,西德尼的百货商店也经营得非常乐成。他娶了尹夫琳,生了6个孩子,儿子活下来2个——欧内斯特和弗兰克。

欧内斯特出生于1877年,一直读到8年级就回到父亲的商店站柜台。他性格古怪,长相高大,小腹突出。后来,他爱上了店里的客人——亨丽埃塔,两人于1898年结婚,生下了3个儿子和1个女儿。

△欧内斯特·巴菲特与他的孙辈

左一为沃伦·巴菲特

欧内斯特·巴菲特的三儿子—— 霍华德·巴菲特,他就是沃伦·巴菲特的父亲。

二、霍华德·巴菲特

霍华德在高中时期,总是感觉到其他人因为与生俱来的特权和地位对他的排挤。后来他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主修新闻学,并到场了《内布拉斯加》日报的工作,他察觉有权有势的家庭都对政治着迷,之后,他遇到了同样对报纸和政治阶层感兴趣的利拉·斯塔尔。霍华德和利拉很快就相爱并结婚了。(书中花了一定篇幅介绍利拉的母亲、祖母均有精神病史,她妹妹后来也罹患精神病)

霍华德与利拉

在欧内斯特的坚持下,大学结业的霍华德放弃了新闻行业,而去做了保险销售。1927年,霍华德决定进入股票行业,并在联合州立银行某得了一份股票经纪的工作。

1928年初,霍华德和利拉的第一个孩子多丽丝出生了。夫妻俩依然热衷于政治。这一年,胡佛继任美国总统,立誓会继续商业繁荣政策,巴菲特家族认为,胡佛能够让股票市场连续繁荣。

然而,仅仅一年后,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单日市值骤跌140亿美元,4倍于美国年度财务预算的财产在几小时内蒸发。1929年市场损失到达300亿美元,接近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破产和自杀事件接踵而至。股市瓦解的10个月后,1930年8月30日,霍华德家的第二个孩子沃伦·巴菲特出生了。霍华德一家连用饭都成问题。

1931年,霍华德的雇主联合州立银行倒闭,霍华德彻底失业了,家里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然而仅仅失业2周后,霍华德就和另外两个合伙人签下协议,三人开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巴菲特-斯特莱尼卡公司,除了他们,没有人会想到在其时股市瓦解、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开设股票经济行。

三周之后,英国脱离“金本位”(黄金数量决定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防止乱印钞票导致通胀),深陷债务危机的各国开始发行更多货币来归还债务,导致剧烈通货膨胀、金融市场信誉体系跳水,经济增长停滞,更大一批银行破产。

但是,在这场灾难中,霍华德的公司乐成了。随着金融恐慌弥漫全美,人们再也不相信银行,霍华德坚持守旧投资、向客户出售宁静的证券,生意越做越大,家庭收入显著好转。

1932年11月,富兰克林·罗斯福被选为美国总统,美国经济其时仍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美国也于1933年放弃了金本位,随后财务部随心所欲的印钞票,一开始是为了新政,之后也是为了给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资金。

由于霍华德股票经纪行的乐成,沃伦童年时期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以至于他后来说自己抽中了“卵巢彩票”。(书中在今后介绍了霍华德对政治的痴迷,以及有家族精神病史的利拉,在沃伦童年时期体现出的极其严重的喜怒无常,结论是“使得沃伦长成一个谨慎早熟的孩子”)1936年,沃伦6岁,霍华德为家人在奥马哈的郊区建了一所都铎风格的大房子。同年11月,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

三、沃伦·巴菲特

1936年,沃伦6岁,他性格内向,所有喜好和兴趣都围绕数字打转,他甚至着迷于用秒来精确计算时间。他也喜欢到教堂听布道,并收集作曲者的出生死亡时间,计算他们的年龄,以此玩乐,并得出了“虔诚对寿命并无裨益”的结论。时间久了,他竟然在各种游戏当中,有了“概率”的概念,他认为随处都是可以计算概率的事物,只要你能搜集到足够的信息。(今后原著花大量篇幅介绍了沃伦的小学时期,突出讲述了其对各类数字游戏的痴迷,以及在此时期培养出的音乐兴趣——吹奏小号,还有关于桥牌、棒球、集邮、搜藏钱币的兴趣)

从6岁起,沃伦就开始做生意,第一次是卖口香糖,每出售一整包口香糖可以挣2美分。他也热衷于在与家人度假时挨家挨户的叫卖可口可乐,6瓶汽水挣5美分。他把挣得的硬币自豪的放进挂在腰带上的零钱罐。

父亲霍华德有一次往沃伦的零钱罐里加了20美元,并在6岁这年为沃伦开立了第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银行账户。

沃伦7岁时家庭合影

1940年,沃伦10岁,华尔街开始缓慢复苏。霍华德带沃伦到东海岸旅行。

他把孩子带到曼哈顿下城,造访其时规模最大的经济公司的负责人——西德尼·温伯格,他是华尔街最有声望的人,交谈了半小时临走时,西德尼拥抱了沃伦,并对10岁的小沃伦说:"你喜欢哪只股票,沃伦?"今后,沃伦一直记得,这位华尔街的大人物如此的关注他,似乎很在意他的想法。

之后霍华德带沃伦观光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而且在交易所和交易员们共进午餐。就在那天,对未来的预期图景,根植于沃伦脑中。

回到奥马哈后,沃伦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赚1000美元的1000招》,书中有大量实用的商业建议和赚钱想法,其中关于“复利”的概念深深触动了沃伦:如果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10年内会酿成2600美元……当固定增长率变大的时候,数字会发作式增长,这就是一笔小钱如何酿成一笔大财产的路径。沃伦可以清晰的构想这些钱复利的未来。

运用“复利”思维,11岁的沃伦宣布自己将在35岁时酿成百万富翁。

1942年,12岁的沃伦已经有了120美元,决定买入他人生的第一只股票。他招募姐姐多丽丝为合伙人,共同买了3股都会服务公司的股票,花了114.75美元。紧接着这只股票的价格从38.5美元跳水到27美元。多丽丝每天都挖苦沃伦,他觉得压力大的可怕,因此当股票价格回升至40美元时,沃伦立刻卖出了股票,然而卖出后这只股票的价格很快就涨到了202美元。沃伦得到了三个教训:

一是,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本钱

二是,不要急于抓住蝇头小利。

三是,不要使用他人的资金进行投资,那将导致巨大的压力,造成投资失利。

1941年,日本空袭珍珠港,美国卷入二战。一直热衷于政治的霍华德·巴菲特决定竞选国会众议员,他属于共和党守旧派,主张美国不应该到场战争、掩护资本家利益。最终于1942年11月当选。(霍华德所在的内布拉斯加州2016年总统大选也是投票给特朗普的)

霍华德·巴菲特,时任国会议员

1943年1月,新当选议员霍华德·巴菲特一家搬到首都华盛顿就职。这一年大萧条结束,国家日益繁荣兴盛,但仍实行战时配给制。

因为霍华德的关系,沃伦在华盛顿就读的学校的同学们大多是外交官的子女,与奥马哈的同学有很大区别,他很难交到朋友,结果也总是B和C,甚至跌落到D。他始终无法适应华盛顿的新环境,酿成问题少年。

沃伦想去国会当差,但他很快发现霍华德的职位还帮不了他。之后他找到了《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报》的送报工作,他从报社开始拓展人脉,不但找到了其他报酬更高的工作,而且每一份工作都干得很好。(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优秀送报员沃伦,他潜心研究了很多条复杂的送报路线,极大改善了送报效率)

1944年底,14岁的沃伦申报了人生的第一笔个人所得税——7美元。他已经完成了《赚1000美元的1000招》提出的第一步——有了1000美元的储备,沃伦感到非常自豪。

然而在此过程中,结果差、离家出走、恶作剧,甚至偷窃一直陪同着沃伦,到1945年,沃伦开始上高中,一家人都觉得受够了,霍华德威胁要断绝沃伦的经济来源。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因脑溢血在任期期间去世。副总统杜鲁门继任。一个月后的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

此时期, 送报收入已经成为沃伦的主要经济来源,他在送报的过程中也一直在读报,15岁的沃伦已经积攒到了2000美元。霍华德允许儿子投资了一家建材供应公司,同时沃伦花1200美元买了一个40英亩的农场,而且与租下这个农场的农户实行利润共享。沃伦仅仅利用每天几小时投递报纸,每个月能赚175美元,比他就读的高中的老师还挣得多,而其时一名全职工作的成年人的年薪约莫3000美元。今后沃伦开始投资几项新的买卖:“巴菲特高尔夫球店”零售二手高尔夫球,6美元12个,而进价仅为3.5美元。另外还有“巴菲特邮票公司”、“巴菲特光亮公司”(从事汽车上光业务)。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投币弹子机业务”沃伦用25美元买了一台旧的投币弹子机,然后乔装成弹子机公司的业务代表,找到理发店老板,要求把弹子机放在理发店,在顾客排队理发的过程中可以玩儿弹子机,利润与理发店老板平分。在弹子机放置的第一天已经有了4美元的收入。一周之后,沃伦直接将弹子机中的硬币分作2堆,自己取了较少的一堆,足足有25美元够他再买一台弹子机了。很快运用这个模式,沃伦经营的弹子机轻松到达了8台。16岁的沃伦已经积攒到了5000美元。

同时,沃伦以全校350名的结果从高中结业。清闲的一段时间,他依然在送报纸,每天凌晨4点钟开始工作,一手卧着借来的福特小汽车的方向盘,一手将报纸扔在客户家的草坪上,4点45下班后吃早餐,然后继续第二份工作——到医院分发报纸,他经常在医院从牧师和修女还有产妇那里得到无意义的信息而不是小费,这让沃伦十分恼火。

1947年秋季,17岁的沃伦根据父亲霍华德的意愿入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他并不情愿。“我知道我想要干什么,我已经挣了足够的钱,大学只会拖我的后腿。”(书中花较大篇幅介绍了沃伦的大学生活,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热衷于恶作剧,交了几个女朋友,到场各类社团)

1948年是总统竞选年,共和党支持托马斯·杜威,身为共和党议员的霍华德也开始忙碌于他的第四次国会议员竞选,巴菲特全家都痛恨杜鲁门,霍华德尤其反对杜鲁门的“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的经济援助、协助重建计划)和其他的政治主张。然而,最终杜鲁门赢得了总统竞选,选民们顺便把霍华德·巴菲特赶出了国会。

对沃伦来说,父亲的失败让他感到难过,但也让他找到理由离开东海岸。他觉得沃顿商学院简直无比枯燥,他也痛恨费城。巴菲特全家在1949年回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二年级的沃伦如愿入读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今后沃伦在林肯市继续他的送报纸、卖高尔夫球、做空股票的生意。

大学三年级,沃伦很快就能修完学分即将结业,然而立志在35岁成为百万富翁,认为自己无需再接受教育的沃伦,在目睹了父亲国会竞选失败、股票经纪生意也一蹶不振之后,突然想到哈佛商学院继续深造。原因是他认为哈佛可以给他声望威信和人际关系。沃伦非常自信自己不但可以顺利入读哈佛,而且可以申请到奖学金。

1949年,19岁的沃伦来到哈佛面试,之后他这样回忆到“我的样子看起来16岁左右,而情绪体现大概是9岁,我的面试大概进行了10分钟,然后他们把我拒之门外。”沃伦根本没有得到机会展示他丰富的股票知识,他完全误会了哈佛的宗旨——其目标是培养领导者,且并不欢迎在某一单一领域自我意识膨胀的年轻人。

四、本杰明·格雷厄姆

在被拒之后,沃伦快速研究其他学校,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招生简章中看到了个非常熟悉的名字——本杰明·格雷厄姆。因为沃伦早已熟读他的著作《智慧的投资者》,这本书向各类投资者提供实战建议,摧毁了华尔街的成规陋习,颠覆了股票投资的惯性思维,格雷厄姆借由真实的案例,好比被太平洋铁路、夏威夷轮船公司,展示了如何运用理性和数学的方式对股票进行估值。

在阅读完格雷厄姆的另一本书《证券分析》之后,格雷厄姆已经成为沃伦的英雄,即使两人素未谋面。沃伦根据书上的原理,买入了北美最大的五金批发企业——马歇尔·韦尔斯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非常赚钱,如果把它的净利润算作股息,股东可以分到每股62美元,而股价是200美元/股,持有一股公司股票,相当于持有一只利率高达31%的债券(200元/股的价格的股票,收益为62美元/股,收益率为31%/年。以此计算沃伦的投资3年就能实现本金翻倍。即使不进行利润分配,股票价格也会上涨)

当看到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研究生金融学课程后,沃伦立刻决定申请入读。由于已经过了面试时间,沃伦以无比的诚意向主管招生的副院长写了一封书面申请,表达了对格雷厄姆无限的崇拜。最终他被录取了。

由于入读时间较晚,沃伦没有分到学生宿舍,然而早已致富的沃伦为了找到最自制的住宿而加入了基督教青年会,那里可以供应给他一天1毛钱的宿舍。因为沃伦把每1美元都看成是未来的10美元(莫名的复利思维),因此除了必须的花费外,他绝不会多拿出1美元。(沃伦的“吝啬天性”有巴菲特家族的传承,陪同了他的终身)

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没有格雷厄姆的课程。而此时沃伦了解到格雷厄姆是一家叫GEICO公司的董事长,他很是好奇,自己到了GEICO公司,并以谦卑的态度说明自己即将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以此表现希望有人为他介绍GEICO公司的业务。

他领会到,GEICO公司的核心是以最自制的价格出售保险,而保险公司收取客户保费,要早于赔偿金的支付,而且支付赔偿金只是个或有事件。对沃伦而言,这听上去像是拿别人的钱进行投资,这简直让他兴奋。沃伦认为GEICO是一个永不赔钱的企业。

回到宿舍后,沃伦立刻抛售了75%的持仓,以42美元/股的价格大肆购入了GEICO,而这一价格是其最近每股收益的8倍,这是一个极其疯狂的举动,即使是格雷厄姆本人也不会购买。但沃伦看到了这家公司的巨大发展性,它的竞争对手增长可能性在很大水平上已经枯竭。沃伦认为GEICO的股价5年内会涨到80-90美元/股。

今后书中花一定篇幅介绍了本杰明·格雷厄姆其人:

离群索居,在与他人实现共鸣上有很大困难,时刻保持清醒、令他人不适。

在他25岁前,美国经历了4次金融恐慌和3次经济衰退。9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当掉珠宝以维持生计。

一直以来结果异常优异。希望入读哥伦比亚大学,但因为奖学金核查没有通过,他只能去就读免学费的纽约都会大学,没人理他,他也身无分文,因为从图书馆借的书被偷走,没钱还给图书馆,最终被退学。

今后再次申请哥伦比亚大学获批。结业后经哥大校长亲自推荐,进入华尔街工作。

格雷厄姆个子矮小,五官看起来像只精灵,长相并不英俊。)

1951年1月沃伦第一次踏入了格雷厄姆的课堂。格雷厄姆负责金融课程,主要讲公司估值,大部门学生其实并不感兴趣,而沃伦却由此树立了把股票投资作为终身事业的目标。今后追随格雷厄姆,走上了职业投资者的门路

在格雷厄姆的课堂上,沃伦学到了三大原则:

第一,买入一只股票,就是获得一家企业的一部门权利。为了行使这部门权利,一定要了解你买入的这家企业自己

第二,要建立宁静边际,制止亏损本金。最重要的是,前进的方法首先是不要后退。

第三,“市场先生”是你的仆人,不是你的主人。(“市场先生”是格雷厄姆自创的一个喜怒无常的角色,他每天都在制造不合理的价格,一次又一次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但你对价值的判断不应该被“市场先生”左右,也就是不要单纯因为价格的上涨或者下跌进行操纵,每一次买卖都应该以价值为依据)

沃伦赞同格雷厄姆的大部门投资理念,唯独在“宁静边际”上的看法差别。格雷厄姆主张“烟蒂投资”,认为应当榨取烟蒂最后的价值,这种投资方法的本质是:在市场极度恐慌的同时,买入那些跌破净资产的股票,即所谓的“烟蒂”。所以在格雷厄姆的投资组合里,每只股票的持仓量都非常小,主要接纳极端分散持股的方式来建立宁静边际。(这与格雷厄姆的早年经历有关。他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其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大部门公司濒临倒闭,导致格雷厄姆非常厌恶风险,在他眼中每家公司都有可能破产,因此认为应当根据一家公司的清算价值来进行估值。)

但沃伦认为,只要对一家公司充实了解,就可以建立宁静边际,不需要有意分散持股。(沃伦出生富庶,与早年穷困的格雷厄姆在价值观上有很大区别,但无畏对错,只是偏好差别,沃伦仍然十分尊敬并认同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

1951年美国的很多企业仍然处于不景气的状态。格雷厄姆说,如果有人以某个价格购买了股票,这个价格所反映的公司价值比它的净资产还要低,那么最终股票价格会上涨以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这一年,沃伦已经对自己的投资能力有了绝对的自信,他的资产从年初的9804美元,上升到年末的19738美元,这一年的收益率到达了75%。

结业后沃伦仍想继续追随导师工作。为此,他向格雷厄姆毛遂自荐申请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而且提出不要任何薪酬。但格雷厄姆拒绝了他。理由是其时华尔街大部门公司都拒绝雇佣犹太人,导致格雷厄姆认为他的公司为数不多的岗位应该留给犹太人,事实上也确实,这家公司的所有雇员都是犹太人。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合伙人,杰里·纽曼和本杰明·格雷厄姆(右)

一直以来将导师奉为神明的沃伦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格雷厄姆并不认为与沃伦存在任何的个人交情,格雷厄姆也认定了这点,因此这时候并没有为他破例。

被导师拒绝后,沃伦决定先返回家乡奥马哈,完成了父亲霍华德对他的的“包揽婚姻”,苏珊·汤普森来自民主党家庭,但这个家族和共和党的巴菲特家族是世交,苏珊本人也热衷于平权运动,有很多少数族裔朋友。沃伦对苏珊一见钟情。

1952年4月19日沃伦和苏珊结婚。婚姻起初非常完美。沃伦后来回忆到“苏珊像我父亲一样对我影响很大,甚至凌驾我的父亲”。1953年7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今后苏珊陪同了沃伦的一生,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夫妻,在巴菲特系列第四篇文章介绍)

巴菲特和苏珊婚礼现场

在回到奥马哈的两年间,沃伦一直与格雷厄姆保持通信往来,表达对股票的看法,他还定期到格雷厄姆的公司造访,设法见到格雷厄姆。最终,格雷厄姆在回信中提到“快点回来吧”,这让沃伦感到激动不已。

1954年,沃伦带着妻子苏珊和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纽约。他第二天便入职于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虽然收入不菲,沃伦还是不改“吝啬”天性,新租住的破旧公寓没有婴儿床,他就把女儿放在抽屉里,这件事后来一度传为股神笑谈:“巴菲特吝啬到让女儿睡抽屉”。

沃伦在格雷厄姆公司的工作内容,就是每天翻阅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找出股价低于清算价值的公司。他非常刻苦,很快成为公司的得力干将。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和导师的差别之处:格雷厄姆把投资看成智力考试,他研究股票的终极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智慧头脑;而沃伦买股票的唯一目标就是赚钱。

例如,格雷厄姆投资了一家巧克力公司,其时原料可可豆的价格飙升,导致公司效益很差,股价跌到谷底。格雷厄姆发现这家公司的堆栈里存了很多可可豆,比整个公司的市值还高,于是他跟大股东告竣协议:以市价买入股票,然后用股票来换取相应份额的可可豆,因为每份可可豆的价格高于股价,只要卖掉可可豆,就能实现套利。

而沃伦却认为赚钱并不需要这么复杂。在操纵自己的个人投资时,沃伦只做了一件事情,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并一直持有。

原理:格雷厄姆选择用股票换可可豆来实现套利,本质上是公司大股东用可可豆库存来做股票回购,这将引起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量变少,清算可可豆库存后,财政数据转好,而此时流通股数量已经减少,股价很容易飙涨。

事实证明,沃伦是对的。可可豆清算后,财报好转股价上涨,沃伦获得了100%的收益。而格雷厄姆股票兑现货的复杂套利交易,只赚了7%。

在这个投资里格雷厄姆遵循的是典型的“烟蒂投资”。而沃伦认为,哪怕是即将破产的公司,只要账面还有现金,就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完成转型,所以他的价值还是要远远高于清算价值。(这个思路类似A股市场“壳公司”的概念。)

1956年,62岁的格雷厄姆决定退休,他希望沃伦成为公司合伙人,继承他的事业。沃伦拒绝了这个提议,他不想成为任何人的接班人,也不想定居在纽约,因为华尔街的工作氛围让他感到不自由。

回顾沃伦·巴菲特青年时期,格雷厄姆是他在职业投资领域的领路人,教他学会了价值分析、建立安全边际、制止市场情绪干扰这三条基本投资技能,但他并不盲从导师的“烟蒂投资”体系,而是决心深入了解每一家公司,挖掘别人没有看到的投资价值。

第一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