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微商代理

摄影名家齐聚深圳龙岗 助力非遗掩护与传承“我想换爸爸”一文太搞笑了,乃神童,想象力丰富,太佩服了(深圳摄影公司)深圳龙岗摄影培训,

发布时间:2024-07-26 12:22:26

 

11月17日,由深圳市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主题创作学术邀请展”在深圳红立方都会规划艺术馆开幕,展出时间为2023年11月17日至12月17日。

四川的羌族古建筑、上海老城厢建筑群、内蒙古驯鹿部落“敖鲁古雅”、山东半岛的海草屋、河南洛阳古都、江浙一带的中国古桥......步入展厅,摄影师们从全国各地采撷回来的珍贵非遗影像,给人“穿越”之感,领导观众跟随镜头在“非遗里的中国”饱览都会和山河。

当摄影遇上手工艺创作,奇妙的化学反应将生动的非遗故事传得更远。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接纳明胶银盐、手刷银盐放相、铂钯印相,蓝晒,湿版等多种传统古典工艺制作,是深圳多年难得一见的高水平传统黑白影像的展览。

本次学术邀请展突出学术性和艺术性,参展摄影艺术家阵容强大,特别邀请12名来自国内高校从事摄影教学的资深教师和从业多年的国内资深摄影师,携优秀纪实摄影作品参展,可谓是集结了国内从事银盐大画幅摄影的“半壁江山”。

深圳市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玉华、深圳市龙岗区文联主席林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国,以及加入的国内高校专家学者、摄影行业名家、文艺喜好者共同见证本次展览的开幕,与市民群众共同开启一场光影艺术和学术共融的研学之旅。

本次展览通过高质量的摄影展览、古董相机实物展、主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在深圳促成一次国内摄影界交流展示的重要活动,鼓励和号召摄影从业者们通过摄影艺术扛起传承与掩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

高校专家学者共话摄影艺术

立于光影,影像记录与历史文化掩护相辅相成

开幕式当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国开讲《影像的力量:历史文化遗产的记录与表达》主题讲座。冯建国通过一系列摄影技术与艺术守正创新的典型案例,向观众介绍高品质影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掩护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冯建国介绍,截至2023年,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已增至57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1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

而摄影技术的发展革新总是与时代同行。“以传统摄影工艺制作高品质影像作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跨越时空的出现掩护是自摄影术诞生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一个恒久课题。”冯建国说。在讲座中,他以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杰为例,介绍了都会更新中影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记录和掩护,还分享了德国贝歇夫妇长达40多年拍摄工业遗产街区的创作实践,通过这两个案例展现了影像记录之于掩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这一次参展,冯建国带来了一组《黄山意象》作品,并分享了他从事摄影创作30年,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体现方面的经验。

《黄山意象》系列作品为冯建国数十次登临黄山之巅所摄。“黄山既有秀美景观也有深厚文化底蕴,既有山的高贵也有水的灵动,自然景象在四季中变革莫测,千姿百态,我希望透过影像的转化,出现出心中的山水黄山。”冯建国说。

在讲座的最后,冯建国总结到:摄影记录需要一种朴素的语言;摄影表达需要一种简约的观念;摄影技术需要和艺术体现相结合;摄影家需要一种对历史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和追求艺术作品高品质出现的情怀。

冯建国肯定了本次学术展集聚国内优秀摄影师交流影像记录和历史文化掩护的重要意义。

“此次受邀参展的艺术家和作品,几乎覆盖了我国的大江南北的大部门地区,主题中的‘传承与创新包罗两层意思,第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二是对传统摄影工艺技法应用的传承和创新。深圳作为一座新兴的科技之城,在都会建设中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掩护十分难得,也十分重要。此次龙岗区举办此次活动,支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掩护、推广与传承,十分有意义。”冯建国说。

国内资深摄影师集体展映结果

行走山河,用影像彰显中国非遗的时代价值

本次展览展出来自12位国内资深摄影师的作品,多年来,他们实地行走一线,用光影捕获记录下中国非遗,部门摄影师对同一题材的关注和实地拍摄长达20年时间,多位作者的作品曾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论坛当天,这些参展作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分享各自的创作结果,共同讨论作为摄影人如何发挥自身所掌握的摄影技术和手段,用影像的独特语言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跨越时空的出现掩护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的博士生马浩冉带来了一组《洛阳印记》作品,以镜头对话他的家乡。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三项六处。

马浩冉将镜头对准龙门石窟、丝绸之路的出土文物、白马寺、汉函谷关、汉魏洛阳城等文化古迹,最终精选出12幅作品,通过湿版火棉胶工艺制作而成《洛阳印记》。“我希望通过湿版工艺,再现洛阳世界文化遗产中宁静、静谧,又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质,把为人熟知的画面制作得与众差别。”马浩冉说。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王骏华带来一组《远去的记忆——上海老城厢建筑群》。这组作品曾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拍摄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最早的作品拍摄时间可以回溯至2009年。

王骏华介绍,上海的“老城厢”位于浦西、靠近城隍庙的区域,这一区域可谓是上海最早的市中心,这些建筑群大多中式建筑为主,也有西式的装饰元素。“其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09年,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来临之前,我意识到周边的城区将面临较大的改造,于是想用影像的方式把上海老城厢的历史文化建筑记录下来。”王骏华说。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樱瀚将镜头对准了父辈的儿时记忆、家乡的海草房。“我们在和父辈的交流中获知,他们儿时所居住的海草房曾经在胶东半岛很普遍,近年来海草房开始面临断崖式的数量锐减。曾经分布胶东半岛的海草房哪去了?抱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开始做了一系列调研。”

2018年,张樱瀚在胶东半岛南片区启动主题拍摄。2019年她的系列作品《最后的海草房》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2020年至2023年间,张樱瀚继续在山东半岛分别进行了三轮拍摄,记录了35座相对完整的、20座比力完整的自然海草房乡村

张樱瀚介绍,海草房外号又叫“将军顶”,是中国北方沿海独特的非遗民居建筑形式,以中国北方海域的海草为建造质料,建筑技艺也很高超,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德国汉堡地区有相似的以海草作为房顶覆盖质料的民居建筑。“到目前为止,山东半岛地区只有荣成市地区还现存20多座相对完整的海草房乡村。这些海草房是我们模糊的原乡,它们就像时间的切片,如果有一天它们消失了,我希望尽全力用影像保存这段历史的标本。记录今天的历史,又或是未来的记忆,这些是我们摄影人可以做的。”张樱瀚说。

来自北京的摄影师沈括,曾在三年内行走了超300座中国古桥。沈括介绍,“桥作为开启和过渡另一世界的建筑语言,就像今天和曾经的相遇。在文学和影视题材中,古桥的意象是属于东方文化独特的元素。”他的作品《中国古桥》2017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2018年起,沈括集中用了两到三年时间,在江浙、云贵等国内多省市地区,行走了超300座古桥。沈括介绍,这些古桥有些被认定为国家级掩护单元,有些则是地处荒无人烟乡村的无名桥,而大部门古桥在地图上已搜索不到,很多需要查阅文献、县志等参考资料来定位。在拍摄过程中,沈括将这些行将要消失的中国古桥的形制、质料、构造和工艺的细节一一记录下来,力图将东方美学带入摄影画面。在拍摄中,沈括也感到宛如和古人同处同一时空隧道,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处世哲学。

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对象,12位摄影师以传统摄影工艺制作的高品质影像,出现了以自身多年对摄影艺术的探索、追求、理解和思考,为观众出现出一场富有特色的影像盛宴。

【观展小贴士】

《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主题创作学术邀请展》

主办单元:深圳市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展览地点:深圳市龙岗区红立方都会规划艺术馆主大厅

策展人:冯建国

执行策展人:刘志敏

企划:金琼

南方+记者 刘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