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实务冲刺指南)灾难报道与媒介伦理

发布时间:2023-12-23 09:02:41

小小版特别推出了【年度实用热点话题】栏目,为您提供今年近段时间最值得关注的热点事件最全面的汇总。 在第二期中,我们关注灾难报道和媒体道德。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到小小班微信商店购买完整版实用热门笔记~

灾难报道和媒体道德

第1部分

相关材料

◾ 素材一:疫情

1/缺乏事实核查,谣言频发

疫情之下,居家隔离的公众已经处于极度焦虑和紧张的状态。 面对网络上每天接收和推送的爆炸性疫情信息,他们不禁感到信息安全和社会保障的缺失。 这时,公众会更倾向于寻求信息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喉舌”功能的媒体理应比平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认真核实新闻信息,但现实并不乐观。

为鼓舞舆论,缓解疫情期间公众焦虑,以中新网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发布了未经采访、未经证实的武汉雪景图片,并配上文字符号“中国加油”(原为2019年武汉雪景)。山东省寿光市)。 地面镜头),并被中国青年网、环球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发表,给广大网友造成极大的误解和困扰。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向媒体提供的《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学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发布的“茶叶能杀灭病毒,并有效抑制细胞内新冠病毒复制”,从“武汉最牛社区”到“江苏物资”被抢劫”,谣言频传,舆论频频反转。

此外,短短一周内,武汉红十字会多次辟谣“不收取捐赠服务费”、“辟谣凭介绍信收到物资”、“否认扣留上海医疗队物资” 、“辟谣寿光蔬菜低价出售”等,这些现象再次雪上加霜的是媒体本就脆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过度煽情、消费,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

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应该传播正能量、鼓舞人心,但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就会过于煽情。 例如,“高龄贫困老人捐出毕生积蓄抗疫”、“七位奶妈集体断奶,奔赴抗疫一线”等报道,过于渲染情绪,反而造成公众心理不适和不适。甚至是不满。

同时,一些媒体为了制造感人的情感,不择手段地采用各种方式进行采访报道,不顾受访者的心理感受,给医护人员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例如,媒体在报道李文亮住院情况的采访中,通过“插管呼吸无法说话”、“表情痛苦、气喘吁吁、他的脸色发绀”。 。 李文亮去世后,他的父母和怀孕的妻子收到了轰炸式的采访和电话要求他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无疑将再次加深他家人的痛苦。 除了对医护人员的报道外,对医护人员子女的采访也被多家媒体采用。 例如,《四川观察》对攀枝花一名8岁的孩子进行了一次轰动性的采访,讲述了他如何看待父母在前线的战斗。 视频中体育新闻报道泛娱乐化,小男孩多次哭泣、强奸。 宽容崩溃了。

在当今消费主义和大众娱乐化的时代,媒体商业化的进程让经济指标成为媒体追求的最高法则,这无疑加剧了媒体受众的过度消费。 媒体消费受害者痛苦的行为,让新闻报道对象及其家人遭受外界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 由于大多数公众的沉默和回避,媒体的攻击性越来越大,在采访报道中不断侵犯受害者的权益。 久而久之,不仅给其他媒体树立了畸形的榜样,也给媒体环境造成了恶劣的环境。 循环。

◾ 素材2:洪涝灾害

1/ 调侃、抱怨、开玩笑,灾难沟通趋于娱乐化

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造成多地严重洪涝灾害。 此次洪涝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 面对灾害,媒体的首要职责是传播防灾、避灾、救灾信息。 多家媒体做了大量抢险救灾报道,及时向公众传达灾情。 除了汛期时事报道和各地救灾情况外,还有不少救灾数字的专家分析和典型报道。 但一些媒体也缺乏人文关怀。 现象。 这些报道带有讽刺意味,过于娱乐化,忽视了灾害报道的基本原则。

新闻娱乐体育泛化报道内容_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_体育新闻报道泛娱乐化

比如,有“鸳鸯火锅”相关报道引发热议。 起因是,7月12日,长沙市开福区新通路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浏阳河一侧河水浑浊,而湘江一侧河水则较为清澈。 航拍显示,两条河流颜色“鲜明”,有媒体解读为“鸳鸯锅”。 无独有偶,在暴雨尚未完全停止、防汛救灾任务依然艰巨的情况下,有媒体将7月5日武汉暴雨间的自然景象形容为“云海蒸腾,如仙境”。 ”。

我们来看一组官方数据。 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7月28日,主汛期(6月1日)以来,江西、安徽、安徽等27个省(区、市)已造成5481.1万人受洪灾。和湖北。 158人死亡失踪,376万人紧急转移; 房屋倒塌4.1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36.8万间; 农作物受灾面积52.833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444.3亿元。

新媒体的强势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 新闻内容和用户成为竞争的焦点。 媒体使用接地气、生动、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是大势所趋,但这种表达并非没有底线,必须符合新闻职业道德。 面对洪水、内涝,我们以“看热闹”的心态开玩笑,甚至一味地嘲笑、指责、谩骂。 这种“出丑”、“说怪话”、“为了黑而黑”的非理性行为,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危害,也阻碍了灾区人民的健康发展。抢险救灾工作。 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负能量。

一味追求娱乐价值而忽视新闻价值,极大削弱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导致新闻缺乏严谨性和真实性。 南方洪水原本是规模巨大、来势汹汹的自然灾害,但一些媒体制造的“象征现实”却是嘲讽和娱乐。 这消除了灾难带来的痛苦,未能引导公众关注灾难、思考灾难、传达灾难信息。 这是灾难并不严重、与“我”无关的信息。 没有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作用。 反而放大了嘲讽和娱乐的情绪,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 素材3:山西宾馆倒塌事件

1/缺乏新闻职业道德,造成二次伤害

8月29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陈庄村聚贤宾馆倒塌。 事发后,当地消防队和警方立即赶赴救援。 截至8月30日下午3点救援结束,共救出57人体育新闻报道泛娱乐化,其中29人死亡、7人重伤、21人轻伤。 事件发生后,引起媒体关注和报道。 有媒体立即前往当地,采访了事发时正在酒店庆祝生日的李叔叔。 采访中,他感到难过,愧疚地下跪道歉。 老人的下跪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在其他媒体采访李叔叔后,“过生日的李叔叔下跪道歉”成为舆论焦点和倒塌事故的焦点。

作为引导舆论的媒体平台,必须警惕灾害报道造成的次生伤害,转变报道重点。 首先是给李叔留下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治愈自己的失落之痛,处理自己的事情。 二是分析酒店倒塌的根本原因,如:建筑是否合规、合理? 当地部门监管是否缺失? 未来政府部门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这是公众期待的热点消息。

或许在媒体眼中,采访李叔不仅可以还原事件真相,厘清事件来龙去脉,还可以制造新闻热点,为自己的平台“加分”。 毕竟,李叔也算是“崩溃的责任人”了。 然而,令媒体没想到的是,当“李叔叔下跪道歉”的新闻点被放大后,却与网友和公众期待的酒店倒塌根本原因背道而驰,成为了网友们不买账甚至愤怒的“舆论焦点”。

为了追捧这一舆论热点,有的自媒体甚至散布记者故意引导老人下跪的谣言。 齐鲁晚报为此专门成立了调查组。 通过对本报记者和其他媒体记者的质证,我们收集了相关稿件、视频材料、证言,形成了充分的证据链,证实齐鲁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没有违反职业道德。 规范的行为、“诱导老人下跪”、“提出非人性问题”等指控,让极少数自媒体捏造事实、恶意散布谣言。 随后,该自媒体道歉并承认,为了追求发表速度,根据微博、知乎等渠道网友的评论,在没有经过任何筛选的情况下,在文章中加入了不实内容。 文章的传播也给涉事记者和齐鲁晚报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第2部分

整体通话

灾害报道是对近期灾害及其发展、危害、灾害应对、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 灾难性事件往往表现出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特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预防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 ; 一类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灾难,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凶杀案、矿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

因此,灾难新闻往往是人们及时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 灾害报道综合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它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点燃公众对新闻和知识的渴望。 灾难报道作为新闻价值极高的新闻体裁,往往对媒体道德提出很高的考验。 媒体道德是衡量记者职业精神的良知。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灾害新闻时,应坚持真实、客观、人性第一的原则,尽快向受众还原现场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2020年,灾害频发,媒体对灾害的报道也不少。 其中不少报道反映了媒体道德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因此,在评论时,可以选择分析灾难报道中媒体道德失范的表现、具体问题和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媒体道德失范。 同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时如何避免灾害报道中的媒体道德失范? 主流媒体转型时如何保持友好基调,同时避免媒体道德失范? 这些也是可以选择的主题。 角度。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在评论灾害报道中的媒体道德时,可以首先思考报道失范的具体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以及现有的解决方案等; 另外,你还可以将灾难报道中的媒体伦理延伸到媒体行业,思考它对行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平衡多重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评论角度。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数据等论据。

第三部分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