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学语文课要不要教语法,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27 13:02:46

长单句的例子_长单句的分析_分析长句的方法

中学语文课是否应该教授语法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阅读的“理解基本语法知识,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的要求,附录列出了语法和修辞知识要点,共四类30个语法术语。 然而,中学语法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目前中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法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法教学的地位不断被削弱,因为它不参与考试,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也不愿意教。 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应该看到,不注重语法教学的语文课程势必离语文教学本体越来越远,离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鉴于教什么、如何教已成为当前语法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学语法教学的原则和策略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帮助中学语法教学扭转局面。尽快扭转局势,走上积极的道路。 发展轨迹。

中学语法教学的原则就是张志功先生生前多次强调的六字方针:“本质、通俗、有效”。 如果这六个字基本做到了,语法教学就会有生命力,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外貌。 我们意识到,这六个字中,最重要的是“有效”。 如果学习语法能够显着减少学生的语言错误,显着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能真正尝到学习的甜头,教师也能真正尝到教学的甜头,那就是一些艰苦工作的成本。 很划算而且值得。 毫无疑问,语法知识对人们的阅读和写作起着指导作用。 自从科学语法诞生以来,单纯依靠感知来理解语法规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代杰出的语言大师如鲁迅、毛泽东、老舍、钱钟书等都曾研究和涉足过语法。 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至于中学语法教学具体是否“管用”,当然也存在采取什么制度、突出什么重点、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

我们理解,所谓“精”,就是讲授的语法知识要少而精,抽象的语法术语要尽可能少。 “本质”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在于“有效性”。 我们必须教授那些真正能够满足中学生语法分析和表达所需的知识,不需要涉及到不太有用的知识,现有的知识应该被丢弃。 “精华”并不是指教材中有关语法的内容越少越好、篇幅越短越好。 我们知道,教学中的强化教学往往与更多的实践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语法术语本身的难度是固定的。 没有通俗解释和反复练习,怎么能“通俗易懂”呢? 现在的教材中对语法知识的解释太少了。 一个概念往往只有一个解释和一个例句,并且没有配套的练习,只有干巴巴的说明。 难怪学生不重视,没有学习兴趣。

长单句的例子_分析长句的方法_长单句的分析

语法本质上是抽象的,与文学的比喻性相比确实难以理解。 然而,抽象语法规则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作为思维模型和分析工具。 一旦学生掌握了它们,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如何把抽象的规则变成“易懂”的知识,找到“易懂”与“有效”之间的桥梁,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我们的语法教学真正贯彻“本质、易懂、有效”的原则,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改革语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提高语法教学质量入手,走出困境。 “稀释”循环。

首先,我们认为采取“灵活”策略,选择更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和分析方法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多年的语法教学经验,汉语语法教学中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句成分分析法。 通过对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句子成分(加上独立语言)的分析,句子的结构一目了然,进而可以检查成分是否多余或不完整。 ,结构是否混乱,各组成部分是否相互匹配。 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和造句有直接的帮助。 20世纪50年代的《中学教学暂行语法制度》之所以得到广泛普及并产生深远影响长单句的分析,与句成分分析方法的采用有直接关系。 句子成分分析在“本质”和“易懂”方面也有优势。 主语、谓语和宾语是主干成分,定语、形容词和补语是修饰成分。 抓住主干,找到枝叶,句子的脉络就清晰了,就可以在书中画线分析,使用方便,省时省力。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分析方法上犹豫不决,无论是成分还是层次,而且两种分析方法并存。 在成分分析中,无形中增加了“中心语言”的概念,使得分析和理解变得更加困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层次分析法被引入中学语法教学中。 实践证明,这种分析方式繁琐、耗时,而且割裂了句子的整体结构和语义。 对学生纠正造句错误的实际帮助不大。 其后果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淡化”呼声。

长单句的分析_分析长句的方法_长单句的例子

从“本质、易懂、有效”的原则出发,中学阶段可以考虑不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单个句子。 在教给学生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后,让他们识别句子成分的构成就足够了。 中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以运用句成分分析法为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列出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种单句成分,以及平行形式、部分形式、主谓形式和动词形式。 宾补语五种短语结构为传统句成分分析的回归提供了契机。 语法教学应主要采用传统语法而不是形式主义语法。 各国的母语教学如此,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是如此。

在我国,一些语法学者经常批评句子成分分析方法,理由是它“不科学”。 事实上,任何分析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科学”往往只是相对的,必须经过实践检验。 “有效”是指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 现代语法的发展也证明了传统句子成分分析方法的“以句子为本”和“找中心词”并不是缺点。 在面临“淡化”危机时,回归传统、恢复句成分分析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也是对“本质、易懂、有效”原则的合理诉求。

我们注意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教材(八年级第75页)中,句子的主谓分离,主语下方画双横线,定语括号在双横线上方。线。 ,头词下面没有标记; 谓语下方画一条横线,宾语下方画一条波浪线,宾语定语位于单横线和波浪线上方。 这样的堆叠分析只是为了追求层次性,实际上是违背了“本质且易于理解”的原则。 或许小编也觉得麻烦。 《长单句分析》(八年级第二册,第147页)中,主语和谓语的下划线都消失了。 这种记法方法实际上远不如传统的将中心词分为主语和谓语的分析方法简单和清晰。

这套教材在介绍语法知识时(八年级第21页)说:“主谓句子是由主谓短语组成的”。 这个基于短语语法视角的定义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理解。 ,仿佛没有任何解释。 在复杂句子的分类中(九年级第29、36页),将复杂句子分为联合复杂句和部分复杂句两类的传统改为“因果复杂句”和“非因果复杂句”两类。句子”范畴,这种分类从逻辑上看是有道理的,但在整个语法领域持有这种分类的人并不多。 如果连老师都不懂原理,又如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呢? 总之,从“本质、易懂、有效”的原则来看中学语法教学,有些内容确实需要改进。 这里我们需要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完全不需要受到专家语法框架的束缚。 这并不是说中学语法教学不应该吸收新的科研成果,而是吸收什么需要选择和过程。 必须先回到坚实的基础、站稳脚跟,才能谈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分析长句的方法_长单句的分析_长单句的例子

其次长单句的分析,中学语法教学应采取“融入”策略,真正将语法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中。 现在的语文课本中的语法知识似乎与课文内容脱节。 它与课文教学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是课文之外的附属品。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现代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本身就应该是现代语法的典范,作为语法标准读物和教学语料库。 诚然,有些作品中存在一些陈旧的、方言的语法现象,但这些只需要辨认,与大局无关。 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课文内容可以完全融为一体。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教材第二卷汉语词性表(实词)摘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社戏》、《最后的戏》中的例句。课”分别,并标记各个词性。 类似的话,这个方法效果非常好。 学生不仅会感到友好,而且也很容易被理解。 事实上,如果将单词部分列表分散在相关课文的后面并作为练习,效果会更好。 画完线条后,要求学生说出这些单词的共同点,然后引出词性的名称。

国外英语语法教学注重“隐性”教学方法,即设计多种方法,巧妙地将语法知识融入到阅读和作文教学内容中,涉及尽可能少的语法术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和生动的语言材料。 理解抽象语法概念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教学方法。 这种隐性教学方法应该在中学语法教学中更多地运用。 当然,将文本内容与语法知识巧妙地融合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需要教研人员的全力配合和长期努力。 但在当前情况下,从现有教材中选取典型例句用于语法教学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者可以编写一本语法教学参考书,例句均选自课文。 如果还不够的话,还可以考虑小学课本上学生熟悉的用例。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朱自清《春天》中的“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临近”、“太阳红了”等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主谓句结构。并明白“东风”、“脚步声”、“脸”都是表达“什么”的元素,而“来”、“近”、“红”都是表达“如何”的元素。这样,即使不使用术语,学生心中也会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可以揭示“主语”、“谓语”等术语,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判断。通过阅读课文并自行收集实例,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理解语法概念,并根据生活语言现象进行语法分析。

在“一体化”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适量、循序渐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本虽然数量有限,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也相当复杂。 有些现象不容易被语法学家满意地解释。 对于中学生来说,100%正确地分析是不现实的。 的。 当然,我们的语法学家和教师应该对课文中的语法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用“一桶水”的知识来指导“一碗水”。 但在教学中,要牢记“本质、易懂、有效”的教学原则,把握知识的难点。 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打牢基础、树立基本观念。 基于应用和研究的学习和探究可以留到高中阶段。 执行。 培养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让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分析练习,以获得成功感,充分调动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奥秘的热情。 “一体化”教学对我们科研人员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我们传授的知识一定要“少”,但一定要“精”。 不用说,现行教科书中语法知识的准确性值得怀疑。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教材第二卷汉语词性表(实词)中的动词示例有“前进”和“后退”。 严格来说,里面的动词应该是“上”、“回去”、“前进”。 ”、“后”应为方位词的宾语。九年级教材上册,知识栏目“相关词的正确使用”中,认为“身体健康,精神振奋”。更好”,因为它“缺乏必要的相关词”(第203页)。事实上,在句子中添加相关词实际上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不自然。

为了实现“本质、易懂、有效”的原则,走出语法教学的困境,我们认为还应该打破原有语法知识的局限性,实施“组合”策略,包括与同一语法密切相关的修辞和逻辑。 知识的组合。 修辞学是运用语言以及如何提高表达效果的艺术。 逻辑是思维法则,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 为了使语法“发挥作用”,它必须与修辞和逻辑很好地结合起来。 我们认为,中学阶段没有必要强调各种知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 将有用的知识融为一体,相互结合,可以优势互补,充分解释语言现象。 例如,汉语词性知识的教学可以与修辞学的选词结合起来。 可以清楚地解释各种单词在实际应用中的用法。 除了基本用法外,还有灵活的用法。 在正确使用的基础上,也有好与坏的问题。 这样,用修辞带动语法,语法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枯燥了。 学会用具体、生动的语言事实来分析和运用它,一定会是最有用的知识。 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使用了“樱花”和“富士山”两个代表名词,立即将读者带入了当时日本的情景。 作者写清代留学学生的大辫子,“学生帽顶高高耸立,形成一座富士山”。 动词“to tower”非常突出。 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对应“富士山”。 下面的文字说,清代留学生的头发“闪闪发亮”,“像个小姑娘的发髻,脖子都要扭几圈”,然后用了“漂亮”这个形容词——“真的很漂亮” ”。 这真是讽刺。 教师在讲课文时,如果能将修辞与词语的词性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有具体的了解。 同时,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大大加深。 对内容的理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教材第一卷中朱自清的《春天》课后的“讨论与练习”就可以说明修辞与语法相结合的必要性。 其中有关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嫩绿的”这句话中的词语和句型的问题:“你能说出‘偷偷’和‘钻’这两个词有什么好处吗?” “‘嫩绿’应该用在‘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 这两个问题确实可以启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思考。 它们设计精良,实际上包含语法知识。 因为从人们理解事物的顺序来看,语法在前,修辞在后。 修辞学是对语法惯例的突破。 从语法角度看,既有句序问题,也有词语搭配问题,它们是理解修辞学的基础。 如果按照语法惯例表达,这句话应该说成“青草不知不觉地从土壤里长出来了”。 文中句子的定语是后置的,或者该定语独立为另一个分句的谓语,使得长句变得更短、更口语化,同时也凸显了后置成分“嫩、绿”。 另外,根据语法惯例,与植物名词“草”搭配的动词应该是不自主动词“长”。 这里,自主动词“drill”用来表达自主的、有意识的动作。 状语副词“偷偷地”通常用来形容人,所以这里的“小草”、“偷偷地”、“钻出来”这三个词是非凡的语法组合,形成修辞对比,从而结合了春草的性格。 画作生动传神,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非常密切的。 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语法教学更加“有效”。

逻辑知识和语法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教材第二卷《孔乙己》课的“研究与实践”,对“我至今没见过——大概孔乙己确实是”这句话提出了疑问。文中:“既然是‘关于’,为什么要说‘确实’?这是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道题涉及逻辑和语法。 说“孔乙己很可能已经死了”是一个可能的判断,说明有可能,尚未确定和证明; 而“孔乙己确实死了”则是必然的判断,说明客观规律必然如此。 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说法确实是矛盾的。 但从语言表达上来说,这两个副词的共现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关于”是句首的状语,“确实”是句中的状语。 两个看似矛盾的副词,一个是主观表达,一个是客观表达。 也就是说,作者主观估计孔乙己可能已死,但无从证实; 客观地讲,作为贫困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从语法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才能理解其深刻的语义内容。 采用组合策略,既教语法知识,又教逻辑知识,使语法知识直接服务于课文教学。

长单句的例子_分析长句的方法_长单句的分析

组合策略还包括语法知识的内部组合。 中学语法教学的首要原则是有效性。 可整合词短语识别、成分分析、复杂句分析、常用习语等知识,并根据教学需要引入和应用。 例如,当我们谈论朱自清的《春天》时,语言分析、词性和句子分析知识同时出现。 在文本分析或作文教学中,应多讲现象,少讲术语。 等到初中后期,再系统总结并以分析的事实为例,升级到理论认识。 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可行的。

总之,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来改善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 本文提出的灵活、整合、组合策略只是初步建议,需要有更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支撑。 这些都值得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本华,《张志功国文论·文集》,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3]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八、九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002年、2003年版。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