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机构里培训考生的人,为何自己不去考公务员?过来人说出端倪(法考培训机构)培训考公务员有用吗现在,
“体制外赚1万,不如体制内赚3千”,这大概是很多家长的思维。事实上,在私企和体例差距越发悬殊的配景下,越来越多大学生也开始认同这样的想法。
铁饭碗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牢固地做到退休,这才是“长线眼光”。考公的报考热度不停攀升,国考五百万以上的报名人数已不再稀奇。
中小学生的校外辅导行业迎来寒冬,但想不到结业生的赛道却卷出新高度。公考培训机构比以往吸纳了更多学员。但有个现象却让很多人纳闷。
培训考生的人,为何自己不去考公务员?过来人说出端倪
知名的公考辅导机构不必多说了,客观来讲对于缺乏经验或者自控力差的同学,跟着培训班一起学习确实比“单打独斗”效率高。
可是这类机构的课程到底有多少含金量,没有亲身体验却很难说。而且,校外机构是以收入为导向,学费通常不低。里面的老师水平是否足够高,难免让外界疑问。
最简单的问题:这些培训考生的人,为何自己不去考公务员呢?招揽生源时他们能说出那么多体制内的优点,却又放心在私人机构上班,这不矛盾吗?
过来人说出其中的缘由,其实这不难理解。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差别的授课老师,在水平上自然是存在参差的。我们来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辅导老师的水平确实不敷以让自己上岸。这就好比高中老师们能教着名校生,但是自己却考不上清华北大。
但这也不能直接否定老师的水平,因为“术业有专攻”。能做到在自己的学科是“学霸”,已经是优秀的老师。公务员考试里也分为很多内容,老师无法包管擅长所有科目。
第二种,公务员考试里笔试仅仅是第一关,面试往往才是重头戏。培训机构里的老师,他们纵使有再多理论知识和技巧,人脉这关很难搭建。尤其越是小都会,这个问题就越为关键。
第三种,有能力但不肯意考公的老师。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在我们普通大学生看来,能吃上“公家饭”即是人生赢家。
但是对于一些能力很强的结业生,人家并不存在对未来的担心。在公司里不但有底薪,业绩提成也非常高。为了三四千月薪而放弃两三万的月薪,不划算。
但是这类人很可能在临近公考限制年龄时,转而报考公务员。说白了,就是年轻时赚高薪,临近35岁瓶颈时上岸享受稳定的生活,堪称完美。
除了以上来自主观的原因,还有一个因素,很多教育机构在录用员工时,要求老师在几年内自己不能考公。
有些人并不喜欢待在体制内,考上反而更痛苦
公务员这种职业在多数结业生和家长眼里是好工作。但或许这也只是我们的角度罢了。有些人反而并不肯意留在体制内,宁可面对私企不敷稳定的模式。
这跟职场气氛有着很大关系。公务员很轻松,这往往是外界的一种错觉。如果简单地根据工作节奏和实际的工作量,他们确实比企业内的结业生轻松。
但压力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而且基于身份原因,是不能随便对外倾诉的。光是工作流程就非常复杂,一个很简单的文件,需要找很多人签字。
平时同事之间讲话也不能说得太直白,想弄清楚同事和领导的“话外音”,初入职场真是要费一番功夫。
难怪有过来人奉劝底层家庭的学生别轻易考公,因为上岸之后带来的挑战更多。没有过来人的指导和帮衬,很普通的工作可能也难以展开。
这类结业生容易成为干活多但又无缘升职的类型,还可能被调到别人都不爱做的岗位。名义上是借用,实际上迟迟不予调回。
所以对于一些会考试、擅长总结的优秀大学生,去培训机构指导别人考公,要比自己上岸更自在。只要讲好自己的课,不需要考虑太多人情世故。
私企靠能力和实力说话,讲课讲得好、考生录取率高,自然能给自己换来更好的工资报酬。但是在体制内除了工作上的能力,还要考虑其他很多层面。
或者说,处置惩罚跟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自己就是体制内特别重要的工作能力。否则自己的工作就难以很好地进行。
【话题】你认为考公和做培训老师哪个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