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冬入春 线下零售危中有机
原标题:由冬入春,线下零售危中有机
疫情中,百货店/购物中心、大卖场/超市、便利店、杂货店都有各自的苦与忧,但面对冲击,他们也都在积极应对新形势,挖掘着扭转颓势的新商机。
2月19日,在疫情期间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的凯度咨询团队推出《度势克艰——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危与机》报告,高度概括各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深度探究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中各行业的潜在走势,以期助力企业在变中求稳、危中寻机。
百货业: 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就各大百货/购物中心而言,报告显示,营业暂停导致的收入与现金流中断,加之不可避免的工资等固定支出让各大百货商场经营艰难。但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百货企业在疫情期间较传统百货受冲击较小。
如位于不同城市的苏宁广场携手上千个品牌商户建立了多个营销社群,通过扫码进群、线上点单、物流配送的方式,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广场内的产品和服务。天虹百货则在此期间推出了“百货到家”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天虹”小程序或者APP的专柜发货服务下单并由顺丰包邮配送。
凯度咨询认为,短期来看,由于疫情导致的客流减少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实体百货和购物中心的生意产生影响,但长期而言,这也可能是这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线上推广和新工具应用、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充分挖掘会员数据的最佳契机。同时,实体零售线上商城、官方微信账号、微信小程序等的重要性在今年将得到凸显。此外,个性化产品、促销定制、实现高价值高质量的会员和销售增长将会成为企业核心策略。
超市业: 迅速补位吸引顾客回流
在大卖场/超市方面,报告认为,此业态在疫情期间承担了保障人民物质生活的重要任务,但在多方不利条件集聚下,仍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首当其冲的是成本上升导致的利润下滑,生鲜、防疫等热门品类的供不应求导致供应商价格不同程度上浮,但为履行社会责任,绝大多数超市遵循“不涨价,稳供货”的原则。同时,假期返乡潮导致人员短缺,加之深度消毒、杀菌等额外工作使超市工作人员工作量激增。永辉、绿地等超市不得不向其他业态“租借”员工,缓解人手不足的问题。另外,烟酒等年货礼品库存的大量积压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资金周转压力。
但危中有机,疫情中,线下超市纷纷迅速补位,稳定的供货保障弥补了电商渠道断货和物流变慢的限制,吸引了大批顾客回流,也借机缓解了之前电商带来的人流不足的冲击。如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商超通过自营、第三方APP、小程序力推外送服务;小型超市则借力饿了么、美团、跑腿等同城O2O服务扩大销售范围。此外,自助收银方式在本次疫情中出现新的成长机会,培养了人们新的结账习惯,为全面收银自动化做了铺垫。
便利店: 社区枢纽作用凸显
本次疫情中,另一个表现得可圈可点的业态是便利店,尤其是临近社区的便利店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赢得了新商机。
疫情来临,生鲜成为重要的生活物资,社区附近的便利店快速调整门店商品结构,增加生鲜供给,方便居民就近采购。而为了应对特殊时期配送人力短缺问题,便利店也较多开始采取“线上订货、门店自提”的解决方案,如在重疫区湖北武汉,Today便利店依托饿了么平台,让用户提前网上下单,便利店主备货打包,消费者即来即取,减少人员接触,使安全性和方便度都大大提升。
凯度咨询认为,本次疫情中,便利店的高效运营能力和社区枢纽作用凸显。疫情过后,消费者在家门口便利店购物的行为或将形成习惯,在特殊时期形成的情感纽带和便利店社群将得以延续,便利店也应进一步丰富门店的品类结构,扩大生鲜、蔬菜、速食的销售比例,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杂货店: 线上进货补缺口
对杂货店而言,受本次疫情影响,相当一部分杂货店暂停营业。不少店主表示,春节前进的年货严重积压,尤其是保质期较短的奶类、糕点类和水果礼盒滞销。加上店铺租金,店主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预计疫情对今年传统杂货店经营带来的影响不容乐观。
由于部分地区封村封路,经销商停止配货,传统批发市场关门,对坚持营业的杂货店而言,生活必需品的库存也很快告急,传统的进货方式在疫情期间遭遇不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互联网进货平台在这一特殊时期扮演了功不可没的角色,帮助小店店主在减少外出进货的前提下充足货源供给。
阿里巴巴零售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武汉,零售通平台上的用户中有超过3000家小店仍坚持营业,为社区提供服务,同时零售通也紧急启动预案,及时调整商品结构,保障小店的正常运营。
凯度咨询预测,疫情过后,杂货店店主会更愿意接受通过互联网进行一站式进货,由此,互联网对于中国传统零售门店以及传统通路方式的转型和改革将会加速。
上一篇:小程序作帮手线下商户获得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