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专访零壹空间CEO舒畅:火箭研发不能赶进度 需要对航天工程有敬畏之心

发布时间:2020-06-13 20:08:20

原标题:专访零壹空间CEO舒畅:火箭研发不能赶进度,需要对航天工程有敬畏之心

  5月31日,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的成功发射与顺利回收,引发了舆论对国内航天工程、尤其对商业火箭公司的关注。

  目前,国内商业火箭公司的数量约20家,其中何时才能诞生中国版的SpaceX?这一讨论持续已久。

  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零壹空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OneSpace)的CEO舒畅,就目前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分析。

  关于商业火箭企业的现状,舒畅建议政府鼓励银行研发适合商业航天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产品。在谈及上一次发射失败时,舒畅非常坦诚,他认为与之前过于乐观有关,对于航天系统工程的敬畏之心不够。

  建议解决火箭企业融资难问题

  《21世纪》:我们在比较中美商业航天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情况是政策环境的不同。如果需要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未来政策方面需要给商业火箭公司哪些方面的帮助,才能更好的推动本行业发展?

  舒畅:首先,航天领域在创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以目前的经济和市场形势,公司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等问题。

  希望有关部门可以鼓励银行简化贷款办理流程,提高对企业贷款需求的响应速度和审批效率,并根据创业型企业生产、建设、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研发适合商业航天型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产品。

  再次,中国商业航天行业结构失衡。产业链的均衡发展才能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但是在下游卫星应用领域,甚至跟不上商业航天行业的发展速度,导致整个产业的规模并不大,同时局限了企业的发展。

  建议政府成立相关产业基金,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卫星应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填补产业链的缺陷,促进对商业航天行业的均衡发展。

  《21世纪》:从国内情况看,中国航天的主力是“国家队”,且短时期内是不会变化的。在与“国家队”的竞争中,商业火箭公司的出路在哪里?

  舒畅:关于和国家队的合作竞争关系,我的想法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中低轨道上,商业开发一定是民营公司来做。而深空探测以及包括这种月球基地,空间站,这些国家任务一定是国家队为主导。民营企业进入对商业航天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第二个就是在国防军工市场,一定是国家队为主导,民营企业做好技术服务的架构。

  我们实际上与一些院所都在积极寻求和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作为民营企业,我们也会致力于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产品和服务给客户,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继续建立以民营为主体的配套体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探索高效管理体制等方式,使得自研火箭和六大火箭技术领域的产品,如发动机,电子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21世纪》:商业火箭公司要继续发展,持续获得订单的能力是关键。但国内的商业客户似乎并不多,零壹空间在这一方面的客户需求情况如何?主要业务分为几大板块,目前的营收状况如何?

  舒畅:我一直强调零壹空间是一个火箭技术公司,我们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智能化、实战化的“火箭+”产业服务平台,已开拓火箭和总体设计、无线通信、智能控制、数据采集及试验测试系统、保障装备、固体动力六大技术领域。

  除了第一个火箭领域投入比较大,其他五个方向基本上都实现了一些收益和订单。目前已有多项技术及产品参与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国产大飞机等重大战略工程,服务全球 40 家卫星客户、100 余家国防军工客户,涵盖航空航天、兵器兵装、核工业、船舶等军工集团及其下属相关院所单位,产品与服务得到客户高度认可。

  《21世纪》:我们注意到,尽管商业火箭公司在国内的发展已经有5年左右,但现在国内大部分火箭公司具备的是探空火箭的能力,而下一步是研发具备入轨能力的火箭,实现这一跨越,究竟难度在哪里?

  舒畅:从技术路径分析,入轨火箭的难点在于结构更为复杂,作为三级火箭,级间分离和飞行中发动机点燃都需要具备十分关键的核心技术。而且,运载火箭既要有强大的动力,又要有控制其运动轨迹的能力。

  要对航天工程有更多敬畏心

  《21世纪》:与固体燃料火箭相比,液体燃料火箭是否才是未来商业火箭企业的发展重点?

  舒畅,首先行业内一直都存有“固液之争”,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

  固体火箭优势在于在响应速度、保存时间等都有明显优势,由于发射场费用、燃料加注费用高昂,液体火箭造小不经济,在1.5吨及以下运载能力上固体火箭更具有成本优势。

  同时,固体火箭发射场要求较低,不需要发射架,只需要选定发射点位后将火箭立于简易的发射台之上即可发射,占用发射场资源少,无需等待发射场的排期。

  相对于液体火箭来说,固体火箭 “比冲”小,也就是说,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相比,单位质量的液体推进剂“能量更高”。这意味着,如果发射相同质量的载荷到相同轨道,固体运载火箭要远远大于液体运载火箭,而且载荷质量越大,迭代后的固体火箭相比液体火箭就更重。如果增大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或者直径,对壳体焊接工艺和隔热保护材料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液体火箭优势是能造大,逾1.5吨甚至几十吨运载能力目前只有液体火箭能实现。也就是说,如大型通信卫星、登月、深空探测、载人飞船等须依靠大推力的液体火箭来实现。

  液体火箭劣势是从进场总装到利用发射架进行发射前燃料加注等一系列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占用发射场资源多。

  正因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二者都有对方无法取代的优势。目前,国际上的主要航天强国都是“固液并存”,部分火箭也采用了“固液混合”的方式,因为只有兼顾,才能满足更多的任务要求。我国研制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也是为了完善航天运输系统,使我国的航天技术走上新的台阶。

  此外,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也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各个公司的技术路线不一样,我们现在有六大技术领域,实际上就是多条腿在走路。液体火箭在高轨道、大卫星的发射优势明显,但在中低轨道小卫星的发射上,固体火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现阶段会一直在固体火箭领域精耕细作。

  《21世纪》:目前零壹空间除了继续推进火箭发射外,也在寻求更多产业链的发展。这能否表明,作为一项耗资非常巨大的工程,火箭发射并不能在目前实现盈利,而需要其他产业支持?

  舒畅:目前是这样的。

  《21世纪》:在上一次火箭发射失败后,公司主要收获了哪些方面的经验?如改进了哪些方面的技术?

  舒畅:对于上次发射任务的失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和惋惜,同时衷心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民营企业探索与尝试的机会,也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零壹的支持和鼓励。

  这也暴露了我们的一些问题,团队的技术研制本身、技术管理能力都需要加强。譬如之前为了赶进度,好几条线平行进行,这边还在设计,还没迭代完,那边已经开始投产了。以后会比较严格的按照航天的流程来,设计阶段就专门做设计,做完总体方案的闭环以后再做评审,不做到大家心里都有谱,就不去投产品,减少平行设计。

  第一个我们还是要反思就是之前还是有点过于乐观。对于航天系统工程的敬畏之心不够。也是可能也跟前面走的相对顺利有关系。

  第二个是不管是技术研制本身还是技术管理的细致程度还是要加强。这个确实是会有非常切肤之痛,公司这个系统工程的管理还需要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