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星河动力CEO刘百奇:首枚火箭今年入轨首飞 2021年形成规模发射
原标题:专访星河动力CEO刘百奇:首枚火箭今年入轨首飞,2021年形成规模发射
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星河动力”),是成立于2018年2月的商业运载火箭研发商。目前,该公司已经提出了首枚火箭的发射计划,预计2020年8-9月首飞。
就商业火箭行业的前景、星河动力自身发展方向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星河动力创始人、CEO刘百奇。
明年将出现20 吨火箭运力缺口
《21世纪》:SpaceX在5月31日发射成功后,大家都在讨论我们为什么还没有自己的SpaceX,反思是否政策环境还需要加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刘百奇: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出台政策鼓励航天产业的开放与发展,航天从业企业数量达到世界前列,积累了大量航天人才,为本世纪新兴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撑。相比之下,我国在商业航天上起步时间较晚,人才积累相对不足,建议国家多出台相应人才发展政策,加快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发展。
《21世纪》: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目前是否找到了发展方向?
刘百奇:首先中国商业航天的出现,是航天国家队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因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我国多年的技术和人才积累的基础之上。
从未来发展来看,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驱动之下,商业航天与航天国家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越来越多,科研资源、技术和产品的共享是未来的大趋势。
在发展方向上,我们认为,不同于国家队载人航天、登月、火星探测等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任务,民营公司更多的是偏向适合做商业化、产业化的航天项目,通过商业价值的闭环,从经济角度加快促进航天整体产业的发展。
《21世纪》:你对未来商业航天的市场空间如何判断?
刘百奇:商业航天发展前景来源于市场需求。我们预计 2021 年中国将有 20 吨的商业发射运力缺口,商业发射新力量有望成为有效补充。根据各公司官网统计的中国商业卫星星座计划,约有累计 178 吨的发射需求,假设平均履约周期为 7 年,则每年运力需求为 25 吨。
截至2020年2月,航天科技集团官网披露的2021年长征火箭搭载余量仅有约 5 吨。据此初步测算,2021 年将有 20 吨的运力缺口,这部分需求将亟待商业发射新力量来形成有效补充。星河动力公司将在今年8-9月完成入轨首飞,预计2021年将形成规模发射。
正研发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
《21世纪》:目前公司的火箭研发情况如何,将在什么时候首飞?
刘百奇: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也将在9月入轨首飞。作为一家核心团队由航天系统的“老兵”的组成的商业运载火箭公司,星河动力即将在公司成立后仅两年多时间就完成首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的发射任务。
对商业航天企业来说,入轨只是开端。如何探索更遥远的浩瀚星河、大幅拓展人类生存空间、让太空资源广泛深入地融入日常生活是这条太空探索之路上每一个参与者要担起的任务。
《21世纪》:公司在同步推进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火箭的研发进展情况如何?
刘百奇:固体与液体火箭拥有各自不同的市场需求,固体火箭具有总价低、发射准备时间短的特点,正如出租车,即招即走。液体火箭具有运力大、单价低、发射准备时间长的特点,正如大巴车,运送旅客多,但发车间隔大。因此星河动力将长期坚持“固液并举”的战略路线。
中型液体运载火箭载荷较大,单次发射可携带的卫星数量更多,适合星座组网发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运力较小,但是发射快捷,适合星座的单星补网等。
首枚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Y1”将于今年8~9月发射入轨。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将于2022年底~2023年初尝试首次发射。
《21世纪》:星河动力近期在成都布局新一代商业运载火箭创新研发项目,能否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特点?
刘百奇:未来庞大的低轨星座是最大的市场需求,这个需求对当前卫星和火箭的成本、产能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量的卫星可以通过卫星超级工厂批量化制造,但火箭的成本和产能则需要通过重复使用来解决。
因此新一代中型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是商业发射市场的急需,未来将进一步向航班化发射服务模式发展。其中,深度变推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研制新一代重复使用火箭的关键瓶颈,目前适用于中型火箭的深度变推发动机产品在我国仍属空白,星河动力由此开展了具备4:1深度变推能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该发动机将应用于该公司自研的智神星一号中型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