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科技让西宁农业迸发强劲活力

发布时间:2020-03-15 17:52:37

原标题:科技让西宁农业迸发强劲活力

  “都说洋芋好种,但洋芋地里能挖出生姜,靠的是科技,这对我们庄稼人来说想都不敢想!”在湟中县多巴镇初哇村,45岁的村民熊桂香感叹道!这位在大田地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农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能捧起科技农业的饭碗。

  打出科技农业这张牌,并不只是一味地谈概念。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西宁各地在探索中给出了答案,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有两大法宝。

  法宝一:科技让西宁农业插上翅膀

  在湟中县多巴镇初哇村,千栋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在这里,洋芋地里可以收获生姜,花生“嫁”给了辣椒,撮合这一“姻缘”的正是科技。

  最近几年,初哇村靠着设施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村。过去,一个大棚只种一类蔬菜,收获后才换种其他作物。当地村民介绍,其实以前洋芋地里套种其他作物也有人尝试,但两种作物间抢肥、抢水、抢太阳,结果是洋芋长得不好,其他作物也减产。

  “将生姜马铃薯混合种植,充分利用马铃薯植株作为生姜遮阴网,既增加了马铃薯产量,还节约遮阴网和人工费。”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树林说。2017年以来,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中心积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经营模式,探索性走出了蔬果套种新路,用好用活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真正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助农增收。

  “原来一亩地农户纯收入几百元,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大棚一年能种四茬,按照现在这种新的套种方式,一个大棚一年收入在4.5—5万元之间。”玉拉村党支部书记贾生忠说。

  这仅仅是西宁农业“植入”科技基因的一个缩影!

  从过去大田作物到如今的科技型高效农业,这一切证明,只要找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叫响本地品牌,庄稼地里照样有“金”可掘。

  法宝二:互联网让绿色农业活起来

  “一台电脑就能控制103个大棚,浇水、施肥,鼠标一点就能完成,农业插上科技和互联网的翅膀就能行稳致远!”鲁源农业负责人李峻感慨万千。

  为啥这么说?李峻深有感触。疫情期间,他在朋友圈当起了微商。“每天发我们的蔬菜水果怎么种的,用的啥肥料,怎么采摘,客户看了放心,纷纷下单。”

  互联网让西宁地产蔬菜从田间到餐桌仅用了一天时间。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户受益,市民也受益。

  在初哇村,记者遇到了青海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岩。她说,目前我们的很多农产品还是以原始生产资料的形式对外出售,价格很低,农产品附加值很低。“我们西宁有这么好的资源,我们的土豆、生姜,外地人吃了都说好,但带不回去,怎么办?还得在精深加工上想办法,然后靠互联网让西宁特产走出去!”

  三月春光暖,备耕春播农时忙!绿色发展,科技助力,是当下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在幸福西宁180万亩的沃野中,绿色农业发展的脚步越走越有力,科技和互联网让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迸发出了更加强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