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消费贷潮起:国有大行降速 中小银行圈地

发布时间:2019-05-11 10:10:32

  随着消费金融的兴起和P2P网贷的整顿,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

  然而,国有大行经过去年一波行情后,规模增长已经逐渐有所放缓。一批中小银行却在该领域继续扩张。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金融科技的应用为消费贷的增长提供了资产质量保障。从投资收益上衡量,消费贷的收益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贷款,有利于银行在盈利上的增收。

  同时,随着监管对于消费贷用途管控的趋严,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服务正在逐渐进入场景,银行通过外部平台合作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场景中的需求,借此降低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和股市的可能。

  控风险

  消费贷走向“持牌”金融机构的趋势明显,这让商业银行的这类业务在市场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事实上,消费金融市场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P2P网贷整顿后释放出的市场规模,初步估计就超过万亿元,但是商业银行的表现却差异较大。

  “商业银行在做消费信贷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中,银行相对于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低很多,在贷款的接受度上区别于高利贷。同时,银行的贷款对象多是消费人群中的优质客户,在风险把控上更强。”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对会低。能够在银行贷款的,多数还是会找银行。”

  他表示,2017年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在消费贷冲规模方面都发力较猛,但是时下却有一些分化。“大行还是固守阵地为主,一些股份制银行则比较激进。”

  值得注意的是,素有“宇宙行”之称的工商银行(601398.SH),2018年其消费贷规模已经有所下降。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该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为2041.62亿元,占比3.6%。相比2017年其个人消费贷数据,绝对规模压降516.21亿元。而工商银行2018年个人贷款的总规模达到6911.16亿元,增长了14%。其中,居民自住房购房融资和信用卡分期业务增长较快。

  同期,建设银行(601939.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两家大行的消费贷增速也放缓明显。建设银行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个人消费贷款的规模破2000亿元,达到2101.25亿元,占比1.52%。其消费贷款的增幅为9.07%,而其个人贷款总体增速为12.44%。个人住房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增速分别为12.83%和15.57%,都远高于消费贷增幅。从建设银行近三年的数据来看,其消费贷业务的爆发期在2017年,该行2017年末个人消费贷的规模达到1826.52亿元,较2016年750.39亿元增长143.4%。

  而农业银行2018年个人消费贷则“稳中有进”。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个人消费贷的规模1580.09亿元,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为3.4%。相比2017年,其个人消费贷增长14.9%,占比与2017年持平。

  “国有大行2018年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贷款上投放的精力更多一些,这也是政策的导向。”一位建设银行人士表示,在监管对于消费贷用途审查得更严格之后,银行对于消费贷的投放也更加地谨慎。

  一位市场人士认为,国有大行依靠线上做个人消费贷,但是利率却并不高。“资质良好的客户,其个人消费贷的年化利率能够低至5%,甚至更低。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贷款,这块业务的利润也有限,大行的关键点还是在风险控制上。”

  “双刃剑”

  在盈利的驱动下,一批中小银行在发展消费贷业务方面可能更加积极。其中,光大银行(601818.SH)、上海银行(601229.SH)、宁波银行(002142.SZ)、江苏银行(600919.SH)在该领域表现不俗,业务规模均突破千亿大关。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报告期末,浦发银行(600000.SH)、华夏银行(600015.SH)、光大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六家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2188.55亿元、2104.83亿元、1253.73亿元、1574.76亿元、1149.75亿元和1056.28亿元。其中,规模增幅最低的也超过了20%。另外,杭州银行(600926.SH)、青岛银行(002948.SZ)、西安银行(600928.SH)等中小银行2018年的消费贷款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据了解,消费贷贷款业务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对利润的贡献颇丰。根据贷款客户的对象不同,有的消费贷款业务的贷款年化利率高达18%,息差远远高于对公业务。同时,消费贷款采用纯线上运作,银行的业务成本也明显降低。而户均贷款规模小有利于分散风险,对大多数中小银行都有吸引力。

  “银行消费贷是一把双刃剑。中小银行看到了消费贷的利润,但是这类线上贷款需要较强的金融科技实力作为保障。”一位股份制银行科技部人士称,如果没有大数据等相应的科技支撑,未来反而会埋下祸端。

  据记者了解,近两年银行业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其价值在消费贷款上已经明显体现。部分银行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投入,通过大力发展消费领域业务,实现了营业规模和利润的增长。但是,有的银行却“实力不济”,甚至在市场开拓上产生了一些坏账。

  比较有意思的是,国有大行在消费贷款业务上更多依靠自身的渠道做市场开拓,客户基数大却也有所局限。而中小银行在消费贷的市场开拓中受自身影响力的限制,多数正在与外部合作进行场景化植入。

  “银行提供资金,合作方提供场景和客户。这种方式能够批量获客做大业务,银行只需要做好风控管理即可。”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在固定的场景下,消费贷款的用途能够更好把控,不用担心会违规流向股市或楼市。另外,这种金融服务的模式也是未来银行运作模式的趋势,不再是银行直面客户,而是在场景背后提供模块化的金融服务。

  他认为,“银行未来的业务比拼将集中在金融科技实力上。在一批中小银行纷纷做大消费贷款业务的同时,并非所有银行都是赢家,坏账和风险都需要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