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产业升级必选项:数字科技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9-05-11 10:10:32

  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近期于福州举行第二届“数字中国”峰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

  相关的数据显示,2018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投资超过5000亿元。

  毋庸置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当今世界鲜明的时代特征,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国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如何辨证看待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科技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数字技术浪潮和此前互联网技术浪潮的区别?如何让数字科技真正渗透各个产业,激发出更多创新业态?针对时代背景与市场需求,在上述峰会上,来自中国产官学界的领军机构和人士对经济数字化转型趋势进行了集中性争鸣研讨。

  在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看来,数字科技可以为实体经济创造新动能,核心原因在于,数字科技已经成为实现数字经济的关键手段,它已经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必选项,并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数字科技重构数字经济实现路径

  作为实现数字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不断丰富和演进的数字科技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值得注意的是,用数字科技去实现数字经济,相比用互联网技术去实现数字经济,有着不同的深度和路径。

  陈生强认为,数字科技作为一种新的科技手段,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相比,包含着时空大数据、深度强化学习、3D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芯片、传感技术、边缘计算、共识算法等一系列的前沿科技。作为多种技术的融合体,能够突破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边界,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打通。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落地,数字科技在推动万物互联及数字经济方面将会更加得力。

  上述论断具有一定理论依据。在本次峰会上,由赛迪智库发布的《数字科技孕育新动能

  赋能实体经济新增长》报告中即指出,相比传统信息技术,数字科技具有交叉引领、融合应用、行业复制、规模效益等特征。“其不仅是数字技术,而且是应用科技;不仅改变生产方式,而且能改变成本结构;不仅指科技型企业赋能,而且指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包括创新效率提升,而且包括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如果从核心技术层面看,数字技术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量子计算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其所依托的不仅仅是单点技术、单一产品或单个环节的创新突破,而往往是多种科技的创新成果。而上述技术在应用层面,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可以形成行业应用的“工具箱”——通过“模块式”发展,解决行业的共性问题。“核心科技+应用科技”的叠加构成了数字科技的基本框架。

  而当数字科技与实体产业碰撞,其“转换器”的角色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峰会上表示:信息化是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最大变量,产业互联网将扮演“转换器”的角色,将信息化这个最大的变量转化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目前互联网正在与各个垂直领域深度融合,数字化创新需要下沉,进入各行各业的五脏六腑。为各行各业提供最有效的‘数字接口’和最完备的‘数字工具箱’。”

  马化滕认为。

  这种数字技术进入各行各业“五脏六腑”的趋势,在陈生强看来,一定要基于深度理解产业需求,具备产业know-how,并尊重产业规律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数字科技公司一定要与实体产业去共建,而不是向产业方简单地输出技术或互联网流量。在多方共建的基础上,行业各方将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去分享产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终端用户体验升级所带来的增量价值,也可以避免寡头垄断。”

  洞察+共建与实体经济互惠多赢

  事实上,自互联网代表的信息技术崛起以来,各个传统产业均面临着“被颠覆论”恐慌。这也让传统产业在拥抱技术浪潮时存在困扰。如何避免技术巨头演变为垄断巨头?如何让新兴技术真正为实体经济所用?数字技术如何成为帮助各个行业升级的“工具箱”?如何理解这种尊重产业规律的“共建”?均需要数字科技公司来明确“破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蔡跃洲认为,理论上讲,传统产业都能够通过与数字科技的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必然受到资金、技术这两项关键因素的影响,其推进必然是一个先易后难的过程。通常,那些生产流程相对简单,对工序衔接、加工精度、反馈时延等要求相对较低的产业,由于数字化改造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将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

  可以从一个非常传统产业的案例了解这种“数字科技+产业洞察”实现的产业改造升级模式。

  火电行业在我国存在数十年,其突出痛点是如何用更少的煤去发更多的电,并产生更少的污染排放。据陈生强透露,基于这个痛点,京东数字科技与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的电力控制技术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AI火力发电优化解决方案——来控制锅炉各种阀门的开关、送风、送水等环节,在传统工艺方法优化到极限的情况下继续提升锅炉燃效。而这一合作的必要前提是,一方拥有时空大数据和强化学习技术,另一方拥有火力发电多年的行业经验积累,形成数字技术与行业洞察的叠加效应。

  据了解,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应用于南宁的一家火电厂,使其锅炉热效率提高0.5%——按照每台60万千瓦机组一年节约燃料费用200多万元,如果能在全国推广,每年可为国家节约70亿元的燃煤消耗和污染治理费用。

  当新兴技术渗透传统行业,得到的效果不是吞噬而是激活,这就让产业具备了拥抱数字技术的信心。值得关注的是,产业之外,城市作为承载各行各业的场景综合体,也是数字中国的天然组成部分和数字技术改造激活的重要对象。

  事实上,智慧城市不是一个新概念,长期以来也不乏市场参与者。但当前市场上不同的智能城市服务商基本上处于比较割据的状态——云计算厂商、信息集成商,以及一些电子政务、安防、交通等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彼此之间互不关联,整个城市陷入支离破碎的信息孤岛,烟囱林立。

  在陈生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真正能够驱动城市实现智能化的有效模式。“作为智能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地方政府需要找到一个抓手,来实现整个城市信息的互联互通,让整个智能城市在一张网上。”

  这也与华为企业业务副总裁喻东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喻东看来,“智慧城市”需要多种技术的协同,构建城市数字平台将打破业务割裂的现状,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与共享形成城市的“智慧大脑”,而数字平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数字底座”。

  这种“智慧大脑”和“数字底座”可以理解为一个敏捷、高效的城市操作系统和解决方案。“这个城市操作系统的主导权在政府手上,既可以搭建在不同的云计算平台之上,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数据结构,模块化的算法模型以及数字网关,帮助政府打破信息孤岛同时保护数据隐私,让政府各委办局和市场各种解决方案提供商全都参与进来,真正去共建智能城市。”陈生强进一步解释道。

  “现代数字城市建设要实现迭代式发展,就需要把建设、运营和实用彻底分开,也就是企业负责建、负责运行,政府负责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芮晓武概括认为。

  而这种无需重复搭建底层基础设施即可参与的城市操作系统,已经开始在一些城市发展出有效实践。以江苏宿迁为例,包括30多个政府部门以及数百家企业接入了京东城市与其共建的城市操作系统。

  通过这套系统,宿迁市政府搭建了智能信用、智能政务等多个板块,以及城市画像、智能宿迁APP等在内的多个应用。通过勾勒出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位的画像,帮助决策者及时了解城市运行状态,发现城市治理中的问题,预测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并帮助市民最大限度的融入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