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持证”医疗AI或在上半年获准
现在,借助中医AI——悬壶台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浙江杭州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黄晓玲,每个月会给病人开出100多张中药饮片处方,而在几年前,她还一度因为担心中药功效相近、剂量难把握,不敢开中药处方。
悬壶台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是微医集团研发的一款中医智能应用,3年前就已在全国落地。该系统基于上万条知识条目凝聚成一套涵盖疾病证型、治法、体质、处方、配伍的云化解决方案,为基层医生提供开方、用药的指导。
微医集团营销经理张颂奇向时代财经表示,在中国,AI真正能够大规模去临床使用的市场在基层,因为中国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和医生还是在基层,而且基层医生有很多时候并不具备诊断能力,在辅助诊疗上,AI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背靠高瓴资本与美国梅奥医疗集团(Mayo Clinic)的北京惠每科技有限公司,最初走的也是基层合作路线。2016年,惠每科技基于梅奥知识体系推出的第一款自有产品——惠每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率先实现的合作对象就是杭州滨江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随后,惠每科技渐渐把产品重心转移至大中型医院。惠每科技CEO张奇向时代财经介绍,目前惠每CDSS已经在5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核心科室应用,通过实时分析电子病历中的主诉、疾病史、检查检验结果、手术等患者全方位数据,辅助医生制定基于指南的诊疗计划,并根据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要求,在医生医嘱开立、书写病历过程中实时识别并提示质量缺陷,有效监控和管理医疗过程质量。
“从临床应用效果来看,以浙江省台州医院为例,在使用惠每CDSS的1个月内,小儿肺炎质控指标相关达成率从84.21%提升至97.6%,提升率15.9%。”张奇说。
而从专科上来说,由于眼科物料丰富但医疗资源匮乏,AI与眼科的结合一直被寄予厚望。目前在国内,Airdoc、肽积木、体素科技、泰立瑞、上海孚视、爱尔眼科等多家公司都在该领域布局;在国外,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与英国医院合作开发的一款AI眼部诊断工具,可通过对眼部OCT图像的扫描,识别出50多种威胁到视力的眼科疾病,准确率高达94%。
据张颂奇介绍,微医在智能眼科系统研发上也有一定突破,目前“微医 AI 眼底一体机”已在黑龙江哈尔滨、浙江温州等落地使用,医生拍摄眼底图象后,眼底片自动上传到眼底病变辅助诊断系统,10秒就可完成筛查。
张颂奇以糖尿病为例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很多情况下,通过血液和尿检,查不出来糖尿病,但糖尿病眼底会先发生病变,出现黄褐色的斑块,因此,这是做糖尿病筛查时,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另外,“预防为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思路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
“像现在一些智能外设,其实都是在发挥这种作用,例如苹果的智能手表,佩戴的人心率突然不正常,它就能马上报警;再如一些血压控制仪,人在量完血压后把数据上传到网上,系统通过对此的监测,在数据发生异常时及时提醒进行干预。”张颂奇说道。
正如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前主席Francesca Rossi教授指出的那样,医疗正成为那个短期内被人工智能改变的行业。不过,张颂奇也指出,目前在中国,关于AI的临床应用都是以临床试验名义,无法商业化运营,也不能向患者收费,因为还没有经过国家审批。
201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首次新增了对人工智能软件的界定,根据分类规定,若诊断软件通过算法,提供诊断建议,仅有辅助诊断功能,不直接给出诊断结论,则申报二类医疗器械;如果对病变部位进行自动识别,并提供明确诊断提示,则根据第三类医疗器械办理。
据了解,政府方面已经梳理好了人工智能三类证的流程,2018年12月中旬已经开放。截至当年11月底,药监局收到创新特别审批申请1054项,192项同意根据特别程序审批,51项创新医疗器械已通过特别程序获准上市。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过审名单公布。
“我们前期通过一些调研之后,也把一些产品递交上去审批了,主要是在临床上使用比较成熟的产品。我觉得第一批三类器械审批名单大概今年上半年就会出来了。”张颂奇的语气里透着期待。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上一篇:智能出行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