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罗立彬:扩大进口有何影响?有利中国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
扩大开放如何影响中国的品牌和制造业,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3月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罗立彬认为,从品牌和制造两个角度看,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下降长期对中国都有利。
尽管目前制造业成本一直上扬,但总体上劳动力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国制造业仍可通过机器替代劳动力进一步降低成本。
倒逼中国产品走向国际
《21世纪》: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必然会扩大进口,这会对国内品牌带来什么影响?
罗立彬:我认为,短期内进口品牌壁垒的下降,可能使一些国内品牌的相对形象下降,但这不是绝对的。
近年来跨境电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品牌带来了国际竞争。据有关统计,2011年到2018年,中外奢侈品平均价格差从68%下降到了16%。此外,如果相关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产生差异化需求,国内外品牌之间相互挤出效应则不甚明显。
长期看,如果进口壁垒下降,促进国外品牌产品的中国销量在全球占比提升,且中国市场处于竞争性结构,国外品牌将可能把设计、研发和营销等增值环节更多转移到中国,以适应品牌“本土化”需求。
如近年苹果公司在中国共设立四家研发中心,并在2018年“第一次为一个国家改变”,为中国消费者加入“双卡双待”功能,这说明外资看好中国市场。
也有较大可能出现国内品牌在竞争中优势日渐明显,而将国外品牌在华经营部分收购的现象。这在中国的食品和餐饮行业案例不少,比如肯德基和必胜客中国都被阿里集团收购,麦当劳中国餐厅被中信集团收购等。
总之,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只要中国国内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对于品牌培育这种“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经济活动,中国就具备“本地市场优势”。
《21世纪》:也就是说,从长远看,对国内品牌成长有帮助?
罗立彬:是的,进口竞争有可能倒逼中国产品走向国际。以手机品牌看,国内品牌早已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进口品牌竞争加上国内消费升级,很可能促使“国产优势品牌”与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力结合,迅速提升质量水平。
我们认为,中国并不缺高质量产品的制造能力,很多进口品牌产品也是中国制造的。一旦高质量产品需求在国内形成规模,国内高质量品牌产品的供给就会迅速出现。进口品牌竞争有助于加速这一过程实现。比如面对“海淘”频繁,某国内品牌就迅速开始生产相适应的电饭煲,销量不错。
《21世纪》:有观点认为,扩大进口会对中国制造产业产生负面影响,你怎么看?
罗立彬:理论上,在贸易自由化情况下,大国产业中心会对小国产业中心产生“引力”。以此推论,进口壁垒下降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很可能有利于中国凭借并不过分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强大产业配套能力支撑下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对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中心产生“引力”。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进口壁垒下降在长期有利于中国制造进一步挖掘优势。
我们通过对几大电商平台的随机抽样,发现海外品牌产品有两类,一是产地为国外;二是产地为中国,即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产品。
短期看,假设这些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那进口壁垒下降对于中国制造的影响,就取决于两类产品进口量对比。如果第一类数量更大,则对中国制造有冲击;如果第二类数量更大,则反而会增加中国制造的订单。
我们认为,进口壁垒下降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国国内市场规模。
第一,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球第二(约5.4万亿美元),预计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品市场;第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这有利于中国制造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第三,中国劳动力成本目前依然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
因此,这三个特征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继续保持优势,扩大进口反而会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更大“引力”。
谁在阻挡消费与产业升级
《21世纪》:怎么才能发挥扩大进口的有利影响呢?
罗立彬:第一是继续努力降低制造业产业链成本,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能源领域应该逐渐打破垄断,以进一步挖掘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
第二,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这是中国仍然可以通过发挥后发追赶优势的领域,也有利于国外品牌将研发、设计等增值环节转移到中国,有利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三是,应该提高国内产品质量标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因为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得一国“质量标准”也面临着全球竞争。国内产品质量标准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消费者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国内产品质量标准而采用他国质量标准。这种情况下,较低的质量标准是无法维持的。
而且国内目前已经产生了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如果说以往较低的产品质量标准是为了给国内产业成长提供机会,那现在就会成为阻挡中国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障碍。总之,无论从国际竞争和国内市场环境的要求看,在扩大开放的形势下,提高国内产品质量标准是当务之急。
《21世纪》:扩大开放,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会被改变吗?
罗立彬:我觉得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在短期内改变。中国制造业就业规模庞大,资本不容易找到能够承接中国制造的经济体。而且当前机器人工业发展迅速,中国还有潜力通过机器替代人来将制造业留在国内。
《21世纪》:为什么对中国扩大开放保持如此乐观的态度?
罗立彬:中国目前是全球唯一在中等收入水平下就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国家,这是“独一无二”的国情,是由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的特征所决定的。
“中等收入”意味着一些领域具备“后发优势”,这是发达国家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又可以对全世界优势资源产生“引力”,这是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具备全球独一无二的优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