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家居用品 新疆博湖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米代
蒙古族刺绣不仅在柔软的织物上绣制,还用驼毛线、牛筋等在毛毡、皮靴等硬质织物上绣制。 它以其庄严和朴素而著称。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它承载着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审美。 作为“蒙古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米代将自己全部的热爱和时间倾注在其中,就像一首悠长的蒙古曲,悠长悠长。
美度店是一片色彩的海洋
新疆博湖县公园里的蒙古包、沿路商铺上的蒙古文字、街道两旁出售的蒙古族特色食品,都表明与新疆其他县市相比,这里是蒙古族聚居的地方。 县城振兴北路两侧店铺林立。 其中一间店铺的老板是博湖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米黛。 与许多体格健壮的蒙古人不同,身材高大的米代,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眼睛依然清澈,身材修长挺拔。
Miyo的工作室没有太多的装饰,但却有一种鲜艳夺目的花朵的感觉。
墙上挂着的各色衣服,闪闪发亮的布料,精美多彩的刺绣图案,还有琳琅满目的珠子,都成了这个房子最好的装饰。 玫红、海蓝、亮黄——简直就是色彩的海洋。
米代给我们展示了蒙古族妇女的服装:一顶颜色鲜艳的尖顶帽子,叫“哈吉里克”,是新娘戴的。 中年妇女的帽子上刻有银饰,蒙古语称“陶日茨克”。 鲜艳的色彩、复杂的图案,每一个近距离看到如此华丽的蒙古族服饰的人都会惊叹不已。
说话间,美代穿上了她心爱的长袍,底色是深玫瑰红色,腰间绣着祥云,袖子上绣着金鱼,衣服正面有一个风车形状的图案,美代说这是水的漩涡。 金鱼和水是她对家乡博斯腾湖的热爱的表达。 衣服的独特之处在于,下巴下面有两个白纱领子,绣着红花绿叶图案,很有贵族气息。
整套袍子有十几种颜色。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米黛还戴着一根大发簪,发簪上镶嵌着玛瑙、祖母绿等宝石连接的吊坠。 确实,人靠衣服,马靠鞍。 穿上一整套服装,华丽、庄重、高贵刺绣家居用品,米黛就像是从古代画像中走出来的女王。
博湖县每年都会举办那达慕庆典,很多蒙古族同胞都愿意穿上米岱亲手缝制、刺绣的蒙古族服饰,喜庆而威严。
刺绣是他们的生命和生计
在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刺绣。
与其他种类的刺绣不同,由于生活环境和民族特点,蒙古族刺绣不仅绣在布、毛等软质织物上,还用驼毛线、驼筋等绣在毛等硬质织物上。毛毡和皮靴。
皮绣是米黛的拿手好手。 她拿出一叠绣花茶包,全是白色的羊皮材质,上面绣着卍字、花朵、蝴蝶等鲜艳的刺绣图案,干净又淡雅。 为了适应不断迁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用这种袋子来盛放茶叶,以便悬挂或携带。
用于刺绣的羊皮需要极其精细的加工技艺。 如今,懂得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 为了获得满意的羊皮,米黛亲自加工。 能够刺穿绣花针而不撕裂它,不仅需要羊皮,也考验刺绣技巧。 毕竟是日常用品,耐用才是最重要的。 县城有一家精品店,对美代的作品感兴趣,经常前来购买。 汉族老板说,不仅蒙古人喜欢,其他民族的人也购买收藏。
博湖县居住着十多个少数民族,早已形成良好的文化融合氛围。 米黛主动向市场学习,将蒙古族刺绣朴素而独特、精细而粗犷的绣工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她拿出一个羊毛毡制成的小袋子。 乳白色的毛毡很有质感刺绣家居用品,棕色的无花果刺绣图案让小包充满了民族色彩。 她说很多女孩都喜欢用这么大包装的手机。
蒙古语中“刺绣”的意思是“ Mara”。 女红是草原妇女一项基本的家务技能。 他们还出售手工制作的靴子、帽子、钱包、枕套、靠垫等来贴补家庭收入。
在我祖母和母亲那一代,没有专门的刺绣课程。 他们依靠家庭中女性的相互影响和教导。
在米黛最早的记忆中,住在草原上的奶奶每天除了做家务、喂牛羊外,还要做针线活。 即使奶奶看不见了,她仍然可以用肌肉记忆缝制漂亮的鞋垫。
美代的母亲从小就继承了出色的刺绣技艺。 那时我家很穷,但靠着母亲的刺绣手艺,她靠卖绣品贴补家用。 米代非常崇拜他的母亲。 她可以绣任何东西。 动物、植物、天空、草原,都被妈妈的缝线复活了。
在米黛的工作室里,最珍贵的不是那套制作精美、价值数万的华丽长袍,而是墙上的一幅镶框画。 那是一个黑色背景的图案,以长寿桃子为主题。 这是米黛妈妈绣的。
Miyo 12 岁时,开始和母亲一起学习针线活。 40多岁时,她深爱的爱人因心脏病去世,留下她和孩子。 痛苦重如泰山,还没来得及释放悲伤,她就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七个孩子的重担。 她绣了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把它们卖掉,以供她的七个孩子接受教育,其中四个孩子上了大学。 蒙古有句谚语:与其流泪,不如握紧拳头。 这是米黛经常用来教育孩子的。
用刺绣唱响岁月的宁静
美代的七个孙子都是她带大的,孩子们一有时间就来看望祖母。
Shy Belik 17 岁,是一名忙于学业的高中生。 她还会刺绣。
去年因为疫情在家的时候,她和奶奶在店里度过了很多时光。 那是一段缓慢而安静的时光。 天气晴朗的时候,阳光总会照在奶奶店里的沙发上。 奶奶正沉浸在刺绣中。 查汉·贝利克( Belik)可以听到针穿过羊皮或布料的声音。 小声音。 绣累了,奶奶就会给她讲草原的故事。 静静流淌的时光,别有一番风味。
终于有一天早上,她醒来,开始跟奶奶学习刺绣。 平绣、贴花绣、平绣……因为刺绣,时间不再枯燥,充实、有成就感,她焦灼的心也获得了平静。 孙女绣了两幅作品,一幅是草原牧民生活的简单场景,一幅是小羊吃草的情景。 虽然简单,但米黛却非常珍惜。 她把孙女的处女作装裱起来,并用母亲的刺绣装裱起来。 这些物品挂在一起。
据《蒙古风俗》等相关文献记载,元朝以前,古代蒙古族人民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刺绣艺术。 2008年,蒙古族刺绣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触手可及,博湖县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馆。
米黛还在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民族刺绣培训班,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学习。 政府还要求她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提供专门的短期培训,教他们刺绣技艺、传统观念和历史知识。 去年以来,政府帮助米黛和她的徒弟申请在电商平台开店,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蒙古族手工刺绣作品。
Miyo喜欢和大家交流刺绣的事情,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40多岁的邻居吐尔逊来到米代补裤子。 他热情地说,春天来了,他打算去更远的地方打工赚钱。
美代拿起顶针,开始为他缝衣服,灵活地转动着他关节粗壮的双手。 “红酥手,黄藤酒”、“指如剥葱根”、“套袖见素手”……古时候有很多描写女子手指之美的诗词。 眼前的双手虽然不白,也不纤细,但感觉用过这些诗句,一点也不矛盾。 正是这样一双手,让米黛抵御了人生的不幸,弥补了命运的缺憾,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除了刺绣之外,米黛还在学习一门新技术,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托布绍尔。 她把挂在墙上的钢琴取下来,拨动琴弦,唱起新学的蒙古族长调……她正在为下一场演出做准备。
年事已高的我开始跨界学弹钢琴、唱歌。 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酷感。 眼神里有光,坚韧善良,智慧热情,对美的追求——Miyo成为了很多女人想要成为的人。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