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电

张瑞敏:年轻人对张瑞敏的不熟悉情有可原

发布时间:2023-11-20 16:01:39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惊哲研究院,作者丨鹿晗

执掌海尔37年的张瑞敏终于以72岁高龄正式宣布“退休”。

很多年前,当面对“你什么时候退休?”的问题时,他引用了五星级麦克阿瑟将军的告别演说,“老兵永远不会死,他只是从舞台上消失。” 以表现他对权力交接的冷漠和冷静。

残酷的是,在当今年轻人的世界里,张瑞敏和海尔的名字已经有些陌生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回顾、思考和总结。 这位传奇企业家的哪些事让大家铭记于心? 还剩下什么?

张瑞敏是谁?

年轻人对张瑞敏不熟悉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能放在他名字上的,都是柳传志、王石这样的“84派”企业家。 与其他两人相比,张瑞敏并没有浓厚的与网络圈子交友的兴趣,也没有与红颜知己讨论人生的爱好。

再加上比中国互联网年龄大了40多岁,张瑞敏在网络上的曝光率可能还不如一对穿着黄蓝裤子的小男孩。 即使是年龄稍大的人,对张瑞敏的印象也大概是1984年以后的时期。因此,要回答“张瑞敏是谁?”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1949年1月,张瑞敏出生于青岛一个双职工家庭。 父亲是服装厂工人,母亲是纺纱厂女工。 和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样,张瑞敏也经历了一段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少年时代。

在以后的几次采访中,张瑞敏总会回忆起高中时她和同学们去青岛一中图书馆借书看书的情景。 当时,学生获得书籍的机会有限。 除了课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课外书。 然而,张瑞敏和他的同学们从图书馆里拿起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从《矛盾》、巴金到契诃夫、莎士比亚。 在那个一切皆虚的时代,知识成为了青年张瑞敏快速成长的精神食粮。 这也让他养成了读书的爱好和习惯,开阔了视野。

高中毕业后,19岁的张瑞敏于1968年顺利进入青岛建筑五金厂当工人,因为他是家里的独生子,而且父母都是工人。 那时,人们对在国营工厂工作的向往并不亚于今天年轻人对大工厂工作的渴望。 但眼界被知识打开的张瑞敏显然有自己的打算。

在建筑五金厂,张瑞敏靠着勤奋好学,从普通工人一路摸爬滚打到班组长、车间党支部书记,最后成为副厂长。 此时,他才三十出头。 在工厂工作期间,张瑞敏坚持白天“搬砖”,晚上“充电”。 他报考了成人夜校,每天晚上都骑着自行车上学,风雨无阻,整整四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三十岁左右的他在一家国营工厂担任副厂长。 他绝对是一位青年才俊。 如果当时有一份“福布斯中国30位精英榜”,张瑞敏不用花钱就能入选,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1982年,张瑞敏与海尔的命运开始联系在一起。 33岁的张瑞敏今年调任青岛家电工业公司副经理,成为分管技术改造的二把手。 青岛家用电器实业公司下属还有一家子公司,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

1984年开始:张瑞敏与海尔的“前半生”

“青岛电冰箱总厂”最初主要生产电机和吹风机。 1983年开始正式生产冰箱。 张瑞敏作为上级领导参与并负责签署了青岛电冰箱厂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利勃海尔电冰箱引进技术和设备协议。 然而,他实际上是在1984年接手海尔的。

在中国现代企业发展史上,1984年是具有开创性的一年。

这一年,40岁的柳传志拿着中科院的20万投资资金,在北京开始了联想“通讯室创业”的故事。 33岁的王石拿着炒玉米赚来的启动资金,创办了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除了黄赌毒军火之外,什么都有”。 今年12月26日,35岁的张瑞敏在无人愿意接任厂长的情况下接手了“青岛冰箱总厂”。 当时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

01.安妮

张瑞敏刚担任厂长时,工厂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甚至还有147万元的外债。 历届导演都把这里视为事业坑,渴望跳出来。 虽然客观条件极为困难,但内部管理问题最为严重。

当时,大多数国营工厂的工人都抱着大锅饭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工厂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 为了打破以往“有规矩、无执行力”的管理困境,张瑞敏重新制定了十三条规定,从具体的基本细节上对工人提出了要求。 因为太详细了,甚至还包括“车间内不得大小便”等规定。

张瑞敏通过详细具体的新规定和严厉的处罚措施,很快让工人们端正了工作态度。 但这还不足以解决工人的管理问题。 为了解决工人工资问题,张瑞敏四处筹措资金。 从上级部门到隔壁生产队,我都向大家借了钱。 为了借钱,我什至到了互相喝酒的程度,“喝”了几杯白酒,才能拿回大把的钱。

抛开内部问题不谈,张瑞敏确实有机会“东山再起”。 当时,家电行业正处于早期卖方市场。 只要青岛冰箱总厂成功引进利勃海尔的技术和设备,保证冰箱业务顺利运转,就能迅速扭转经营困境。

事实证明,张瑞敏的管理方法非常有效。 青岛电冰箱总厂投产当年实现利润107.3万元,总产值1344.7万元。 而这一切,距他上任仅一年时间。

02.“一举成名”

被张瑞敏救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现在又过上了好日子。 当时的卖方市场,由于货源稀缺张瑞敏砸冰箱时间,市场上的产品无论质量还是产量都供不应求。 这导致国内很多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 这也成为张瑞敏一举成名的机会。

后来,每当有人提到海尔的张瑞敏,都会描述这样的场景:他把76台冰箱集中在一起,让人把质量问题和相关工人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冰箱上,然后要求工人来接他们。 锤子砸碎了有问题的冰箱。 工人们恳求不要把它砸碎,并表示愿意出钱带回家,但张瑞敏不为所动。 最后,工人们一颗一颗流着泪,一颗颗砸碎了自己制作的冰箱。

多年后,很多品牌营销界人士都将张瑞敏砸冰箱事件视为事件营销的经典案例。 甚至后来,罗永浩还用“锤子砸冰箱”的形式痛斥西门子冰箱的质量问题。 至于张瑞敏用来砸冰箱的大锤,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证据”。

但对于青岛冰箱总厂和张瑞敏来说,这一锤子将为海尔带来未来的质量和信誉,让海尔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行业趋势中站稳脚跟。

1988年、1990年,“琴岛-利勃海尔”荣获中国冰箱史上首个国家质量金奖和中国冰箱行业首个国家质量管理金马奖。 1991年入选首届“中国十大驰名商标”。 1991年12月,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合并组建青岛海尔集团公司张瑞敏砸冰箱时间,两年后更名为海尔集团。

03.吃“休克鱼”,谋划全球化

自1991年起,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海尔开始进行资产扩张。 除青岛冰箱厂、青岛空调厂外,海尔还先后兼并武汉西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等16家大中型企业,盘活现有资产。 达到15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家电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并购过程中,张瑞敏依然把管理和企业文化放在核心,用海尔一贯的管理理念盘活这些被收购的企业。

后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被用作哈佛商学院MBA课程的教学案例。 张瑞敏受邀出席并为研究生现场答疑解惑。 首次代表中国企业家走进世界一流大学课堂,其意义与海尔跻身世界500强同等重要。

出国的不只是张瑞敏本人。 1997年,在世界家电博览会上,海尔向12家德国经销商颁发了“海尔产品独家证书”,这意味着海尔正式赢得了德国市场。

1999年,海尔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 当时,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依靠当地廉价劳动力,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不仅市场饱和,而且生产技术也遥遥领先。 因此,海尔的做法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张瑞敏砸冰箱的素材_张瑞敏砸冰箱案例分析_张瑞敏砸冰箱时间

《中国企业家》杂志以“提醒张瑞敏”为题写道,“海尔今天的所作所为,无异于牺牲自己的优势去取对方的劣势,以己之短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这是什么?”丢掉缺点,还有优点吗?” 但张瑞敏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我想创一个品牌,而不是赚外汇。” 为了这个目标,海尔已经连续10年亏损。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日期日益临近,海尔全球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2001年,海尔集团以700万美元收购意大利冰箱制造商 87%的股份。 2002年3月,海尔购买了曼哈顿地标建筑百老汇银行大厦作为海尔美国总部。 截至2006年,海尔在海外建立了10个制造工厂、17个营销中心和9个研发中心。 到2008年,海尔已成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管理大师退场,继任者上台

作为海尔的灵魂人物,张瑞敏除了是一位企业家之外,最出名的还是一位管理大师。 他2005年提出的“人谈合一”模式,使他与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知名企业家齐名。

2005年,后来者格力开始超越海尔。 张瑞敏已经意识到,海尔再次遭遇了大公司病引发的内部危机。 他提出将决策权、用工权、分配权向全体员工开放,让一线员工决定工作内容、人员配置甚至薪资标准。

“人谈合一”的初衷是打破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通过扁平化、网格化的组织运营模式,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最终为企业带来业绩增长。 。 为了推行这一工作模式,海尔已裁员2万多人。

张瑞敏曾表示,“摆在海尔中层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自主创业,二是离开。其他被裁的员工,由于各种原因,都不适合留在海尔。”

“人谈合一”的工作模式已经得到海尔收购的日本三洋白电和美国通用电器的验证。 这两家公司在被海尔收购之前,一直在连年亏损。 但实施“人单合一”模式后,三洋白色家电仅用了8个月就扭亏为盈,而通用电气则结束了连续十年的负增长,实现了6%的正增长,利润率从5%提高到22%。

然而,在中国,“人单合一”模式却遭遇了不少批评。 大量裁员自然是很多舆论攻击海尔的主要原因。 在“人谈合一”模式下,权力的过度分散也导致了海尔不同组织之间的管理混乱,甚至产生了一些外界难以理解的负面后果。

2019年,海尔解雇了4名午休员工,让海尔陷入舆论漩涡。 尽管海尔事后表示,四名被解雇员工在工作时间睡觉,但在“996”引发社会嘲讽的背景下,有网友称海尔为“现代周八批”。 面对“人谈合一”模式下的海尔,张瑞敏不再干涉。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海尔面临增长乏力的“中年危机”。 加之大制造时代的到来,管理大师张瑞敏逐渐淡出舆论,但他并没有退出舞台。 2012年,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让位给继任者方洪波,格力电器创始人朱江洪也于同年辞去集团董事长职务,接替董明珠。

面对这两个新的竞争对手,海尔面临着一个劲敌。

如今,与美的集团4940亿元的总市值和格力电器2187亿元的总市值相比,海尔智能家居仍以2472亿元的市值位居第二。 然而,海尔的业绩数据始终受到净利润率低、重销售、轻研发的问题困扰。 在白色家电“三巨头”中,海尔2018年和2020年的研发费用率排名垫底,但销售费用率排名第一。 此外,除了老牌家电企业外,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开始尝试以智慧生态战略涉足电器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人摊合一”模式下的海尔集团,除了海尔智家外,还孵化了海尔电器、海尔生物医疗、日日顺、雷神科技等多家上市或准上市企业。 这些业务的发展潜力自然被海尔视为未来主要增长源之一。 这或许也是张瑞敏对海尔集团运用“人谈合一”模式进行业务生态布局的长远规划。 但从目前来看,这些业务对海尔的整体价值贡献尚未得到验证。

当格力第二代经理董明珠也开始面临寻找接班人的问题时,72岁的张瑞敏确实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曾经为海尔开创时代的“锤子”,即将交给1988年毕业后加入海尔的新任CEO周云杰和新任总裁。和张瑞敏一样,他从基层做起,伴随着海尔成长的脚步一步步走过了30多年。 梁海山的双手。

张瑞敏留下了什么? 除了全球营业额超过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4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之外,恐怕还有张瑞敏撰文《海尔是海》中的企业家精神来庆祝。海尔成立十周年:

“只有把所有海尔人聚集在一起,才能释放出与大海一样的力量。这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我们一直倡导的‘奉献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