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国内买就好了!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正在回流。贝恩咨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在内地的奢侈品消费比例由2015年的23%上升到27%,到2025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达50%。消费回流的趋势下,中国市场已是奢侈品牌业绩的重要助推力。201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延续2017年破纪录的增长,增速连续第二年达20%。LVMH集团2019年上半年报显示,中国是该集团旗下众多品牌增长最强劲的市场,包括护肤品牌Fresh和Guerlain、高端皮具品牌Louis Vuitton、Berluti和洋酒品牌Hennessy等。Hermès也收获颇丰,今年上半年在内地市场的销售额实现双位数增长,并推动品牌在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大涨21.1%。
为了将消费从海外引回国内,中国关税自2015年起就开始下调,范围涵盖了日常用品、服饰等类别,其中增值税率在今年4月从原来的16%下调到13%。
对此,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迅速配合调价。根据奢侈品比价平台”杰西卡的秘密“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初,Louis Vuitton 、Chanel等部分产品降价300元至1500元人民币,降幅在3%至5%之间;Cartier、Van Cleef & Arpels等珠宝首饰类品牌也下调了内地售价。
刚满23岁的奢侈品爱好者Shirley Ma过去更习惯在境外购买,现在她表示不排斥在境内购买——“在国内买奢侈品?也行。”
面对同样的问题,接受Vogue Business in China采访的消费者们都给了类似回答。
Ma留意到一些大牌包包降价了,但她依旧会为自己设定一条心理价位,如果产品境内外差价不大时,她会考虑在国内购买。根据采访收集到的信息,大多数消费者(年龄层主要集中在20岁-40岁)可接受的差价上限为3000元——这个数字一般算上了交通、时间等额外成本。
“为了省下几千块钱,特意跑到国外买个包也没必要,来回机票钱都抵不起。除非去旅游或者有朋友回国帮忙带。” Ma说。
除了价格,奢侈品的款式也影响着消费者去哪儿买。“以前很多新款在国内根本就买不到,只能跑到国外,或者找代购买。”Ma说。
但现在,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奢侈品牌在内地已实现同步上新,甚至会选择中国作为新品首发站,不仅在线下发售,还会选择拥有大数据优势的电商作为发售平台。
2018年12月,Valentino、Bottega Veneta入驻天猫奢品专享平台Luxury Pavilion时,就分别首发了Candystud全球限量版包袋和蓝星花色Luna手袋等新品。而且,仅中国发售的节日特别限量款也吸引了一波购买。今年七夕,超过20个奢侈品牌在天猫上发布近100件节日限量款,销售额占七夕当天总销售额的30%。
更亲和、更专业——门店服务正在改善。Vogue Business in China走访上海iapm、静安嘉里中心以及深圳万象城以后发现,奢侈品店员加客户微信已经相当常见。Lucy Wu陪同好友在iapm一层的钻石品牌De Beers逛店时,也加了店员的微信。“我对钻石原本不感兴趣,但店员没有差别对待,不光给我科普钻石的知识,还主动让我试戴,”Wu说。在她离开店铺以后,店员还通过微信邀请她参加后续的珠宝展,“这让我对这个品牌好感倍增”。
通过微信维系客户,这种接地气的售后服务也为门店提升业绩和复购率带来不少帮助。“其实加微信也方便顾客,像主动联系问货、预定的很多。” 深圳万象城Dior专柜的店员Lynn Lin说。对门店来说,微信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后续跟踪客户功能,也是零成本的广告平台,“现在大家喜欢刷朋友圈,我们也经常会在上面打打广告。”2019年年初刚加入门店的Lin,10月份时微信已积攒近百位客户,当中三分之一曾有回购。
事实上,对于不同品类的奢侈品,消费者选择国内外购买的意愿也不同。在访问12个消费者的过程中,Vogue Business in China发现,对那些希望通过购物迅速获得愉悦感的消费者来说,奢侈品包袋、服饰的单价相对更低,容易引起冲动消费,也往往被当成礼物送人。
“你看这双鞋,主要是为了一些重要场合,特意到专柜买的,当时看到也特别喜欢,就忍不住剁手。”Ma指了指脚上的Roger Viver高跟鞋说。
不过,像手表珠宝这类价值动辄数万的大件商品,大家还是会出境购买。“杰西卡的秘密”提供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经典款珠宝和钟表在香港购买的价格低于上海、巴黎、东京、纽约等主要城市。
不管是越来越小的差价、更优质的服务,还是快人一步的新品推出时间,都表明国内消费者在境内买奢侈品的理由越来越充分。
贝恩咨询报告显示,到2027年,中国65%的家庭会成为中产阶级。这也意味着,中国奢侈品的“新买家”还会源源不断,若大环境保持稳定,将为本土市场带来更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