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饰品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拍卖 研图|1936年施昕,意为美好的水中小岛

发布时间:2023-11-23 16:03:49

良渚,意为水中美丽的岛屿。 现实中,毗邻杭州的良渚镇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饶的安静村庄。 如果不是1936年石新耕先生的意外发掘,人们很难将这里与“中国最早的城市文明”联系起来。 正是基于1936年的发掘和太湖地区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们才能逐渐展现出今天良渚文明的壮丽画卷。

图1“良渚遗址群”风光——良渚文化中心区位于杭州西北部的良渚、平遥、安西地区(现属余杭市)。 江苏、上海等地区也发现了许多重要遗址。

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明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 这个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大致处于同一时期。 2006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余杭良渚遗址群中发现并发掘了巨大的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同时期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 遗址内还有大型水利系统、祭坛和权贵墓地。 遗址群总面积达110平方公里。

图2 良渚古城及周边水利系统概况——从内到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城墙及周边水利工程。

良渚玉器是良渚文明最杰出的成果之一,对研究良渚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仅翻山、药山墓葬中就出土玉器2000多组,其中单件6000多件。 这些出土于不同墓葬中的玉器除了数量惊人之外,不仅体现了良渚玉器风格的一致性,而且根据墓葬等级、墓主性别的不同,也呈现出差异性。

图3:翻山M20玉石出土状态(部分)

出自《玉琮王》

来说说“神人兽面纹”

“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中最重要的纹饰。 最典型的神、人、兽面部图案出现在翻山十二号墓出土的“玉琮王”上。 “玉琮王”高约8.8厘米,最宽处17.6厘米,重6.5公斤。 这件看似笨重的玉琮并不符合人们通常认为的“大而巧”。 相反,玉琮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特别是在玉琮四面的中间直槽处,有两道雕刻。 这是一幅精致的神人兽面纹,区域内雕刻着密密麻麻的花纹。 最细致的部分甚至在1毫米内刻有4-5条线。

图4 翻山M12:98玉琮——因其体型硕大,纹饰精美,被誉为“玉琮王”。

图片:五凡山M12“玉琮王”微标照片(带比例尺)

良渚玉器拍卖纪录_良渚文化玉器鉴定拍卖_良渚文化玉器鉴定视频

顾名思义,“神人兽面纹”分为“神人”和“神兽”两部分。 “神人”在上,头戴羽冠,翼展置于兽面两侧; “神兽”在最下面,巨目圆睁,锋利的爪子在前,蹲着爬行。 神兽面部纹身全身布满了漩涡状的底纹纹路,几乎没有留白。 值得注意的是,神人和人的脸部、羽冠和兽面均采用浅浮雕技术突出,也就是说,制作者必须将图案的其他部分全部打磨掉。 这种费力又费时的方法即使过了1000多年也会被使用。 商代晚期极为罕见。

图6:良渚神祇的人兽面纹结构(引自《良渚玉器作品》)

图7:翻山M12出土的“玉琮王”(下)和大眼兽面的挖掘过程(上)

图8. 反山M12出土的玉龟壳——侧面也可以看到地面缩小、形成凹陷的过程。

玉石的硬度按莫氏硬度计在 6 至 6.5 度之间。 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玉器怎么能雕琢得如此精美呢? 这一直是玉石工艺史上的未解之谜。 在距离良渚遗址不远的唐山遗址金村段,以及江苏句容定沙地村北的两处作坊遗址良渚文化玉器鉴定拍卖,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燧石片。 燧石的硬度可以类似于或高于软玉的硬度。 是良渚雕刻精品之一。

图9:句容顶沙地遗址出土的燧石工具

随处可见的神、人、动物的面部图案

是信仰的象征

良渚玉器的主要类型有琮、璧、钺、冠饰、三叉器、璜、锥器等。以玉琮为主的器物上,有神、人、动物的面部图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装饰图案是无与伦比的。 即使在其他类型的玉石或其他材料上,神、人、动物的面部图案仍然以非常美观的方式组合和表达。 不同等级、不同性别的墓主墓葬中出土的玉器,神、人、动物的面部图案都有不同的变种,或者说是不同的简化形式。 可见,无论社会地位、性别差异,神、人、兽的玉器、面部图案都是神。 性的代表。

良渚玉器拍卖纪录_良渚文化玉器鉴定视频_良渚文化玉器鉴定拍卖

图10:翻山M12墓葬平面图及出土器物组合示意图

图1:关山M2出土手镯上神、人、兽面部图案汇总

图12为反山M16出土冠器上的神、人、兽面部图案,“神兽”在中间,“神人”一分为二,分布在两侧。皇冠容器。

图1 三瑶山M9出土的三叉戟形器上的神兽面部图案——“神”在中央,两侧“神”以羽冠代表。

同时,神、人、兽的面部图案也神秘莫测。 良渚并不缺乏大型玉料,但无论玉石有多大,神、人、兽的面部图案尺寸仍然较小,而且始终朝着精细化而不是分化的方向发展。 不难想象,这样的装饰并不是为了“示人”,而更有可能是为了“示神”。 墓葬等级越高,玉器上的神、人、动物面部图案越细致良渚文化玉器鉴定拍卖,表明高层达官贵人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源和与神灵沟通的权力。 神、人、兽面部图案的“隐秘”特征,也是“礼藏于器”的体现。

良渚文明的衰落与余音

自公元前4600-4300年左右开始,良渚文化逐渐衰落。 出现了聚落减少、遗址群中尚未发现已故达官贵人墓葬、玉器数量和种类明显减少、生产水平明显下降等现象。 对于其衰落的原因,各方说法不一。 常见的观点包括外国入侵论和气候变化论。 良渚文明鼎盛时期,出产了大量精美的玉器。 这些品质优良的透闪石软玉需要大量劳动力从山上开采和运输。 它们由熟练的工匠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雕刻而成。 此外,良渚文明古城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势必将大量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去。 这些也可能是加剧良渚社会衰落的重要因素。

图1 良渚文化四晚期·玉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良渚玉文化的影响依然延续,影响着整个“龙山时代”乃至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铜时代。 良渚文化衰落后,玉琮在各地玉器工艺品产业体系中继续以不同形式发展。 除华东平原外,黄土高原、甘青地区、成都平原、岭南地区也发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玉琮。 这些流传于世的良渚“余音”,即使在历史时期,仍然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良渚文明,这个距今四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闪耀在中华历史的银河中。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