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去杠杆过程中债券市场的机会和风险
本文作者为更瑞资产创始人陈勇
债务收入比过高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
如何有效去杠杆、实现经济软着陆,是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出发点之一。
不同的应对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债券市场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经验,分析去杠杆过程中债券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去杠杆方式与2013年以来债券市场表现
如图1所示,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呈现GDP缓慢下滑、CPI窄幅波动的态势。 按照传统的投资逻辑双降 人民币对内国内贬值,债市应该是逐渐看涨的。 然而事实上,近年来债券市场却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上下波动(图2)。
图1
图二
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不同阶段采取的“去杠杆”方式有关。 根据各个阶段的政策差异,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断奶式”降杠杆,大致发生在2013年至2014年,标志性事件是2013年6月的“钱荒”。
现阶段,政府希望通过提高资金成本,让市场主体主动去杠杆,实现优胜劣汰。 然而,结果适得其反。 政策突然收紧导致市场预期不足,引发流动性危机。 市场回购利率飙升,十年期国债也从2013年初的3.6%飙升至2013年底的4.7%左右,增幅达100bp,导致经济进入收缩性衰退,两者兼具。 GDP和CPI下降;
第二阶段是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钱荒”之后,政府为应对经济衰退转向宽松政策,希望通过“降低债务成本”、“扩股减债”等方式去杠杆。负债率”。 这一阶段,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超过100bp,但同时也催生了脱离基本面支撑的“人造牛市”。
当政府开始担心资产泡沫并逐步收紧政策时,引发了史无前例的“股市崩盘”。 为了救市,货币政策被动回归宽松,降息、降准。 10 年期国债利率从 3.7% 左右下降至 100 个基点。 2.7%左右,这是第三阶段;
2016年以来,由于资金泛滥,物价暴涨,一线城市房价暴涨,过剩资金开始流入抗通胀资产。 CPI也呈现温和上涨趋势。 十年期国债较年初低点上涨30bp。 市场网络上有声音在重演2009年的情况,此时当局拨弦:聚焦供给侧改革,放弃强刺激幻想。 至此,去杠杆方式已进入第四阶段,即“改革”+“支持”相结合。 现阶段,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将保持紧平衡,投资者需要更多耐心和等待。
应该如何去杠杆?
近三年我国经济几经波折后,债务收入比不降反升双降 人民币对内国内贬值,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超发的货币满天飞,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相反,由于担心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他们进入了房屋、黄金、大宗商品,甚至逃离了国外。
从目前各类资产的价格来看,普遍都非常昂贵。 债券收益率接近历史低位; 股票资产中,中小板、创业板估值也处于历史高位,上证50、沪深300剔除银行板块后的估值也不低; 一线房产价格也“赶超英超、赶美国”;大宗商品价格今年也大涨。
从固定收益产品细分市场来看,债券的绝对收益率水平、信用利差、期限利差均处于历史高位。 尽管中低等级债券信用利差较高,但远远不足以反映违约风险。 ; A级价格指数也创历史新高; 可转债的转股溢价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所有资产如此昂贵的唯一原因是印的钱太多,人民币太贵。
从国外经验来看,成功的去杠杆计划应该是增加收入和降低债务规模同时进行。 从具体措施来看,增加收入的组合包括“印钞”+“财政刺激”+“外部贬值”+“外部贬值”“内部通胀”,降低债务规模的组合包括“降低成本”+“内部通胀”。适度通胀”+“债务重组”+“违约”。
上述措施应同时实施。 如果仅仅减少债务规模就会导致经济收缩、收入减少,那么债务收入比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 相反,如果只采取大水漫灌,而不进行深入改革,经济只会出现短期好转,甚至出现下滑。 陷入滞胀的风险。
对于这一点,权威人士已经充分验证,笔者深表赞同。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政策执行也会出现偏差,需要实时关注。
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