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让“有色”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走出国门

发布时间:2020-06-30 08:39:46

原标题:让“有色”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走出国门

  湖南,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大自然的厚爱,使三湘大地聚集了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

  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离不开新型人才的引领。在株洲,一所以“有色金属”命名的高职院校应运而生。

  2011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有色职院)整合原有色行业办学资源,升格为高职学院。同年10月,学校入驻新校区办学,成为第一所迁入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办学的学校。

  从2010年的174名学生到2020年的在校学生“首次过万”;

  从办校初期仅有的一栋租教学楼到如今占地500余亩,教学楼、实训中心、培训中心、行政综合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体育场馆等一应俱全;

  从“摸石头过河”边建设边办学,到牵头组建中南有色金属职教集团,集结14家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以及80余家世界500强和全国知名企业

  从省内小有名气到走出国门为赞比亚制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

  10年来,这所年轻的院校以奔涌的“后浪”姿态奋力追赶,成为业内翘楚,先后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凝心聚力

  技能培训与思政教育“两手抓”

  2008年,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情况,作出筹建湖南有色职院的战略决策。之后,原湖南省有色金属管理局整合湖南有色金属职工大学、冷水江有色金属工业技工学校等省内有色行业教育资源,筹建了湖南有色职院。

  在该校党委书记许国强眼里,自2009年11月份新校区在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破土动工后,学校的成长与职教园这块沃土的发展早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他坦言,建校之初,很多人对学校的前景并不看好,认为“生存下去都是个难题”。但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职教园管理办的大力帮助下,全体有色职院人凭借着一股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边建设、边招生,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发展之路。

  “作为一所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我们必须肩负育人为本的使命。”许国强态度坚决。他表示,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念偏差,有的重技术技能教育,轻思想政治工作,将学生当作有技术技能、没思想灵魂的机器人来培养;有的宣扬“技能决定人生”,以“一技之长”掩盖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责任担当、为人处世等的全面培养。他认为,在湖南有色职院,技能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手都要硬”。

  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突出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保证院长依法行使职权。

  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基层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率100%,基层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全覆盖,党支部“五化”建设评估合格率为100%。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勇立教育教学改革潮头,其中张曦老师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刘拥华、贾菁华老师荣获株洲市优秀教师称号,伍惠玲等8名教师荣获学院首届“教学之星”,梁方等4名同志成为省工信厅“党员示范岗”,欧长贵等5名同志获评学院年度模范人物。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师生满意度明显上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成效明显,全院265名教师党员和94名学生党员均按要求全部完成主题教育任务。

  务实创新

  擦亮“有色专业”金字招牌

  “第一批学生只有174名。”学院院长谭骁彧清楚地记得,2010年学校首次招生,获批的200个指标没用完,办学地点在原中南林业大学株洲校区,仅有的一栋教学楼还是租借的。

  即便到了第二年,学校在校生也不过千余人。门难进、脸难看,走街串户做宣传……该校曾从事招生工作多年的闫军礼仍记忆犹新。为了打开学校知名度,闫军礼等人一出远门就是一个月以上,奔赴不同地区,走进一所所学校做宣讲,但家长和学生的接受度仍不高。

  变化从2013年开始。最直接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外地学生主动前来咨询,越来越多的外地老师将该校作为首选任教地。

  数字的增长则是最明显的印证。从2011年的1000余名学生,到2020年在校生超过10000人,十年间增长了近10倍。

  在不久前结束的单招考试中,该校计划招收2600人,吸引了4000余人前来参考。当天,专程从衡阳前来应考的小陈表示,自己看中的就是“湖南有色职院”这块金字招牌。

  从一栋租借的教学楼起家,到现在开设20个专业,教职员工400余人。在外人看来,湖南有色职院已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但学校领导班子又开始了新一轮思考,探索新的发展理念,苦练内功以便再次翱翔。

  除旧纳新,创新教学模式。针对普遍存在的学科体系“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学院从教材、教法上力推行动体系教学模式。以5个“产教融合试点专业建设项目”和23个“行动导向试点课程建设项目”为抓手,全面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2018年,学校向教育部成功申报储能材料技术专业,并依托储能材料技术专业,构建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经省教育厅评审通过,列入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的培育项目。

  打造专业特色品牌。学校主体专业占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二,主体专业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冶金技术专业和选矿技术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4年,学校启动了材料工程技术特色专业群和矿山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层次结构。目前,学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超过40%,二级教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名,省级领军人才2名。每年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省培、国培,赴德国、澳大利亚访问交流。建立了80多人的企业兼职教师库。

  此外,学校还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60多个,建立了5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5000元,能同时接纳3000人实验实训。

  订单培养

  建造“企业直通”人才培养链

  受疫情影响,对高校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年”。可在湖南有色职院,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6月19日,第七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湖南站)暨2020年大型校园招聘会在该校举行。包括中国铝业、中航工业、江西铜业等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在内的307家企业,向该校2428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抛出16461个“橄榄枝”。

  短短半天时间,共有2033名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成功签约。连续7年来校招人的江西铜业招聘代表赖志勇表示,经过多年校企合作,发现该校学生“技术素质高、适应能力好、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

  据了解,学校自2012年实现省部共建后,与百家有色行业企业、百所中学开展战略合作,打造“从中学到职院再直通企业”的人才培养链;学院与中国铝业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100多家大型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应用技术开发等多领域合作。

  2013年,学院牵头组建了“中南有色金属职业教育集团”,成为湖南首个区域性职教集团,集团内有职业院校、科研院所14家,集结了中国铝业、湖南有色等世界500强及全国知名企业80余家作为校企合作单位,涵盖了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加工、机械、化工、测量、环保、机电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辐射湘、鄂、桂、赣、黔、新等18个省市、自治区,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甚至还出现多家企业开出高待遇“抢”学生的盛况。以此次招聘会为例,江西铜业集团给学生的最高年薪待遇达到12万元,宜章弘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出6000元/月的薪酬,株洲齿轮有限公提供的年薪标准在5万~7万元不等,正式工作后,享受五险一金和国企待遇,还有专业师傅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考取高级技工证书。

  留得住、用得上、综合素质高……一张张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书中清晰显示,该校毕业生深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生产一线的能手或管理工作中的骨干。

  据统计,该校毕业生连续5年就业率超过90%,近3年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超过97%,母校满意度为97.43%。

  走出国门

  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株洲造”

  2019年8月2日,是湖南有色职院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

  当天,中赞职院正式揭牌并举办开学典礼,由该校独立负责建设的中赞职院矿业工程学院暨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赞比亚分院同期揭牌并开学。

  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在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赞职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开启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式开建。

  原来,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学院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201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内首批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院校。

  自此,该校每年派出2—3名教师赴赞比亚开展中资企业赞方员工的培训。2019年3月,该校研发制定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赞比亚国家教学标准编号:411),被赞比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局正式发文批准为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之一。

  专业教学标准获批,标志着湖南有色职院赞比亚分院筹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也意味着学校具备了在赞比亚开展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专业专科水平教育的资质,为湖南有色职院职业教育国际化和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院不仅为探索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海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模式,也成为了中国职业教育和专业标准“走出去”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除了校内人才“走出去”,该校还将赞比亚的师生请进来。据了解,该校赞比亚分院的优秀学子还将获得为期一年的免费留学机会。

  曾在当地教学的青年教师戴全告诉记者,学校赴赞比亚教师克服语言、环境等多方面的困难,通过探索海外团队上课方式,开发培训课程、创新培训形式,在当地培养既懂中国技术和设备标准,又懂汉语和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了当地员工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