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5G时代:城市“变脸”

发布时间:2020-05-04 14:48:53

原标题:5G时代:城市“变脸”

  5G,新基建的基础板块,承担着为数字经济“打底”的重要角色,5G商用被称为新基建投入中最具确定性、市场前景最广阔、产业链最长的一部分。

  受益于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核心技术,未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时空限制将进一步被打破,人、物、资金、信息四流集中汇聚,高效协同,真正实现万物互联。

  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看来,5G“是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朱永涛则认为:“未来十年,社会将由5G改变。”

  5G重塑城市千行百业

  在急诊中心,集巡逻、配药、消毒等功能于一身的5G防疫机器人穿梭忙碌;在地铁、火车站,“5G+热成像”人体测温设备对来往旅客进行快速体温筛查; 在工厂门口,在5G健康一码通上刷身份证,就可以校验员工健康码状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个个5G应用,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生产生活的多种场景中让人们看到新技术的无限潜力。

  网速快,或许是很多人对5G 的第一印象。事实上,5G给个人通信带来的或许还只是量的变化,但对很多行业而言则是质的提升。5G赋能交通,使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成为现实;5G赋能能源业,智慧风电场、智慧矿山提升传统工业部门的数字化水平;5G赋能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经济智能化发展……从教育到医疗,从娱乐到餐饮,加快5G发展,将推动各行业组织形态变革和生产效率提升,助力数字化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从横向看,5G 将融入千行百业;从纵向看,5G将带动一条庞大的产业链:其上游是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中游涉及网络建设及运维服务,下游则是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及终端产品。发挥5G的强大带动效应,是中国领跑世界经济数字化进程的题中之义,也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一招。前不久,工信部印发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预计年底全国5G 基站建成数超过60万个,正是为了抢抓工期、抵消疫情影响,早日让5G “跑起来”。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铁路、桥梁、水利等传统基建贯通人与物的连接,为生产生活打下基础,而以5G网络为代表的新基建,则力图解决数据间的交互连接,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台阶。目前,传统基建存量基数较高,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相对有限,而新基建处在起步阶段,在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等方面大有可为。如果说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那么新基建则是实现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支撑。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互融合,必将形成各行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和技术底座。

  5G发展空间超越想象

  中国移动工程师田丰说:“如果说4G 是建一条高速公路的话,5G是在建一座城。如果说4G 是为上网设计的,5G则是为万物互联设计的,将带来全新的体验。”

  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从2020年到2025年,中国因5G 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 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达到24.8万亿元,间接带动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该院新发布的信息显示,2020年3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达到621.5万部,占总出货量的28.57%,这是目前为止5G手机出货量最高的一个月;当月5G 手机上市新款型24款,4G款型仅11款。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制定了2020年5G手机发展目标,中国移动的目标为新上市100余款机型、销量超1亿部、发展7000万5G套餐用户。中国移动预测,2020年5G手机出货量将超过4G手机。

  4月8日,三大运营商在线上发布会上联合发布《5G消息白皮书》,提出了对5G消息生态建设的若干构想。这是对传统短消息服务的全新升级,将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位置等信息的有效融合,是5G生态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上称,将实现该应用的“快速商用落地”。

  当天的发布会上,有直播观众在评论区感叹:“微信真正的对手来了”。

  回顾历史,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经历了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到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每次通信技术的更迭,都会带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网络上曾流行一个段子:以前我们看熊猫,2G时代看 txt,3G时代看jpg,4G时代看avi,到了5G时代,我们就可以看“真正”的熊猫。

  当下,5G新乐章已经奏响,万物智联的大门已经开启。未来发展空间将超越想象。

  ◎延伸阅读

  5 G

  建设各地竞速

  “希望你们以超常规举措加快建设5G基站,助力深圳打造全市域全场景5G应用环境”“今年底,北京市将提前一年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商务中心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等重点功能区的5G网络全覆盖”……5G网络建设大赛已悄然在各地拉开,新型基础设施所涉及的上下游企业也开始寻找与5G的结合点,5G应用从单一化业务探索向体系化应用场景转变。

  广东:力争年内新建6万个5G基站

  近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杨鹏飞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办第49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广东2020年力争新建6万个5G基站,预计今年广东以5G和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500亿元。

  6万个5G基站中的一半将由深圳完成。根据深圳的规划,今年将建设约3万个5G基站,而且将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建设目标。广州也不落后。同样是在3月31日,广州市召开5G发展专题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网络领先、应用丰富、产业集聚的5G强市”的目标。

  “今年广东5G 建设发展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敏介绍,一是网络建设全面提速,实现珠三角发达乡镇和粤东西北县城5G网络服务,覆盖全省90%的人口; 二是突出行业应用。按照规划,今年将建设100个以上面向垂直领域5G应用示范场景,大力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工业企业等领域5G应用。

  北京:计划提前一年实现重点功能区5G网络全覆盖

  4月1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披露,今年北京市将发力5G建设,抢占国内发展的制高点,到今年底5G基站数量接近翻番,达3万个以上,5G室分设备有望覆盖5000栋大楼。

  据介绍,截至3月30日,北京市5G基站已建设了17744个,运营商正在有序恢复5G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去年底,北京已基本实现5G信号的室外连续覆盖,以及五环外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的精准覆盖。今年,北京将进一步加快步伐,将原本计划于2021年实现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商务中心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等重点功能区的5G网络全覆盖”,提前一年至今年底实现。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无线电研究中心对网络建设及政策发布情况的监测分析,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25个省份出台了5G网络建设相关规划,其中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10个省份均提出了明确的网络建设目标及实施计划。除了北京和广东,上海、杭州、成都和济南等地也提出2020年实现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实现大规模商用的目标。

  ◎一线实践

  5 G

  赋能医疗阵地新场景

  “这位患者有广泛哮鸣音,可能存在气道痉挛,是不是能加一点激素,再用点解痉药物?”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治疗舱内,呼吸科医生张鹏宇在手机端听取刚采集的一位重症患者呼吸音后,迅速给出诊断意见。他用的是一款来自上海医疗系统的最新设备“5G无线听诊器”。

  肺部炎症状况是判断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许多重症患者因无法停止高流量吸氧,进行CT 检查存在困难,听诊器便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传统听诊器在穿戴防护设备后无法使用,这款“5G无线听诊器”仅一元硬币大小,可用胶带固定于患者背部采集听诊音,哮鸣音、痰鸣音等都能清晰分辨,因此在重症医疗阵地上大显身手。

  张鹏宇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该医疗队还可通过医院新建的新冠肺炎防控5G远程会诊平台,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后方,实现远程会诊。

  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多家医院均部署了5G+智能机器人,既有能够消毒清扫、送药的服务型机器人辅助医务人员完成部分危险工作,亦有能进行CT“阅片”的超级助手型机器人,可将“阅片”时间从约10分钟缩短到数秒内。

  智慧医疗是上海在5G发展应用上的头部板块。2019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便与上海移动联合打造了中国首个5G智慧医疗联合创新中心,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智慧就医、智慧物联、人工智能等医疗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5G智慧医疗的示范标杆。

  2019年6月,5G 救护车在上海120急救体系与医院急救之间首度联合试水:在某心梗患者被抬上救护车那一刻起,位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内的两名医生便通过显示屏,与车内场景无缝对接: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信息,连同救护车上患者的手指动作和脸部细微表情,都通过车载高清摄像头和随车医生的AR眼镜,清晰地“直播”在显示屏上,仿佛将急诊医生“带上”救护车,置身第一现场,协同参与急救。

  5G救护车的投用,加速构建着城市的急救一体化新流程、新格局,患者“上车即入院”,急救干预得以前置——该次案例中,患者心梗抢救的“门球时间”得以压缩15分钟。

  据了解,在4G网络中,远程会诊最高可支持医患两侧1080P高清视频,但存在实时性差、清晰度低和卡顿等问题。5G的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特性,能够支持4K/8K的远程高清视频、VR/AR 技术会诊和医学影像数据的高速同步传输与共享,这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医疗领域尤为重要,可实现医院内外大量医疗设备互联,大力推动专家在线会诊,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指导效率,助力医疗资源下沉,因而被视为“医学界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