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宅生活”下的消费新习惯
原标题:3·15 “宅生活”下的消费新习惯
今天是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以往“3·15”是维权、打假的舞台,而今年从1月下旬各地要求大规模居民居家隔离时间来算,已接近两个月时间。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相信你已经明显地感觉到,疫情之下,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线上买菜、网购生活用品,到超市选择自助埋单等等,正在成为“新常态”。
大叔大妈学会线上买菜
“下单后要不了一会儿,跑跑就送到小区,放到指定的地方,没有接触取送,方便又安全。”这个特殊的春节,60岁的陈阿姨在女儿的指导下,学会了使用手机买菜。从某超市手机买菜用户年龄来看,虽然90后仍占主导,但60后、80后订单量同比增长1.4倍,70后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近2倍,在各年龄层中增速最高。
陈阿姨和老伴住在澳门路,她形容没有线上买菜前的购物是心惊肉跳+闪电式。“前段时间,是咳嗽一声都会引人注目,让人马上拉开距离的时期,出门购物绝对是个刺激的项目。”开始时,遵守每两日出门一人购买生活用品的规定,刘阿姨每次去超市可谓全副武装,手套+帽子+口罩+眼镜+专用买菜外套+消毒酒精+购物清单,并且规划好行进路线,按照最短路径、最短时间、最优方案的基本原则实施“超市购物计划”。“到了超市,眼睛要搜索,如果没有必要绝不向旁人或是超市人员询问,减少接触。还要最大限度地囤积,减少补货次数。去一次超市回到家,老伴守在门口,给我全身消毒,外衣直接挂到阳台上。一通操作下来累得不行,感觉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随着封闭管理的加强,出门风险的加大,催生出送货到小区门口,无接触配送等等新形态下的采购方式,也催生出了大量区域性采购微信群。“女儿打电话告诉我,说我以前买菜的梅岭厂菜市有了几个蔬菜水果群,让我别再去超市了。”就这样,刘阿姨在女儿的电话指导下,学会了线上买菜。刘阿姨说,以前买东西必须要眼见为实,亲身体验,但经过两次线上买菜实验后,发现蔬菜水果不错,并且真正做到了一次采购吃一周,无事不下一次楼。
“那如果放开了,您还会继续在线上买菜吗?”对于这个问题,刘阿姨回答,即便是哪天放开了,在经过这一轮全国性防疫战之后,要想没有心理负担的去线下聚集式消费,恐怕还要一个过程。“何况我们年纪越来越大,能够享受多一些线上服务,不麻烦子女,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刘阿姨笑着说。
年轻人解锁新支出项
25岁的余丹丹是名会计,每年旅行、护肤品、时尚衣装是占据账单开销的三大巨头,没想到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让她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彻彻底底的改变。她告诉记者:“‘宅生活’开始,这三项至今没有过一分钱的支出,很是省钱。”
余丹丹解释,没有旅行计划的支出,是因为近期及至以后一段时间都有太大的不确定性,只能观望。护肤品和衣服则是完全提不起兴趣,也不缺存货。“我都提不起浏览的兴趣,就算看了,也只是加进购物车,想着等疫情过去了、出家门不危险了、取快递不麻烦了再下手不迟。”不过,余丹丹也解锁了新的支出项,那就是买菜和居家百货。对于她来说,这曾经是很少出现的支出项,鉴于每天宅在家里蹭吃喝,她买过不少做甜点、奶茶、蛋糕西点的食材,还有家里其他人没买到的菜,才发现一家人的吃喝消费并不便宜。“猪肉30多块钱一斤,随便逛逛超市线上平台,买东西都得两三百块钱。”余丹丹偶尔也会去到附近超市,虽然疫情最严重时,超市的人比平时少了很多,但她都会选择自助扫码付款的仪器,她说感觉这样要安全些。
2月10日,疫情严重时,星巴克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篇文章,题目叫“我想你了,星巴克”,余丹丹看到瞬间百感交集,那时候,这个非常喜欢咖啡的女孩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喝过星巴克了。“想念咖啡馆里浓郁的香味,还有年轻的人们活力四射的身影,期待着疫情尽快结束,可以回到每天中午一杯咖啡晒太阳的悠闲时光。”
疫情后消费“断舍离”
万鹏住在昆明路的一个小区里,“宅生活”期间,他难得出门在小区里转转,发现住户垃圾量有一定的减少,“当时我还想,看,现在不能出门不能串门不能聚会,大家的消费能力弱了,连生活垃圾都少了。”
谈起疫情下的消费新习惯,万鹏认为,这次疫情不仅进一步稳固了年轻人线上消费的习惯,更是把一大批仍然沿袭着传统线下消费习惯的60后、70后,集体性的从线下消费逼到了线上消费,并让他们成功体验到了线上消费的便利、优惠等优势。“如果最终这种消费习惯形成了,电商或网销的趋势必然将进一步落地开花。”
万鹏称自己是个热衷消费的人,为家里购买各种功能的小家电,到不同新餐厅去品尝菜式,追逐喜欢品牌推出的新款……但“被迫宅家生活”后,在延迟开工在家的日子里,他开始思考后续的生活。
不断“刷屏”间,他看到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经济和消费的分析。有的分析某一行业会爆发式增长,有的分析产业升级调整,有的分析消费降级,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万鹏认为,今后无论消费爆发式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还是要取决于自己的收入值、存款总值,以及消费观和价值观。“我们都知道,在长时间无工可开的局面下,收入肯定会受到影响,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可以说是必须的。疫情映百态,疫情照生活,疫情也影响着消费观。哪些消费是必须,哪些是必要,哪些是可有可无,哪些是可增可减,其实在这几十天的时间内基本上已经可以看到个大概了。我认为,理性消费还是必要的,家庭收入的合理分配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应付你可能想都想不到的意外。”
上一篇:春回大地 勤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