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项目需现场尽调 信托公司加速转型
原标题:八成项目需现场尽调 信托公司加速转型
节后首周,集合信托成立规模继续探底,募集资金尚不到30亿元,创近年来单周募集规模新低。
与此同时,超过80%的信托项目因无法进行实地尽调、面签等现场作业,暂时陷入停滞状态。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份研报提示,要关注短期内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等的流动性风险。
不过,信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当前国家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的发力,以及后期刺激经济的需求等宏观经济情况来看,接下来,基建类和金融类信托或将有更多的业务机会。
节后首周募集资金不足30亿
1月7日上午,在结束电话会议后,南方某信托公司政信和地产项目经理马林(化名)告诉记者,有个房地产项目在浙江,按原计划要和公司合规部门的同事去做尽调。“但是,现在的情况,进行实地尽调,不太现实。”
实际上,目前部分信托业务的前期风控流程对项目的实地调研比较依赖。
记者从多位信托公司人士处了解到,房地产、政信等融资类信托项目的流程通常包括:前期实地调查、上报立项,合规风险部门审核、尽职调查(出具评估报告、项目方案及合同协议等),上会审议、合同签订、办理抵质押等。
“要现场尽调的信托项目规模占比应该有80%以上。所有主动管理类项目和部分事务管理类项目都应该要进行尽调。”某信托公司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很多信托项目都处于停摆状态,新项目暂时无法拓展。
用益信托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和成立规模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发行规模不足1800亿元,环比锐减近5成;成立规模为1449.83亿元,环比减少41.52%。节后首周(2月3日~9日)集合信托成立规模继续探底,当周25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募集资金不到30亿元,创近年来单周募集规模的新低。
对此,用益信托研究院研究员喻智分析认为,春节长假或是主因,疫情对集合信托市场的冲击,预计会在2月及以后的期间内显现。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发行募集的产品大多是年前的储备项目。
中部地区某信托公司地产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对业务团队的要求是把工作做在前面。通过线上或电话沟通与客户洽谈好,把项目锁定住,把数据和财报这些部分都先做好,能出差就马上去做现场尽调。”
“电话以及视频沟通不能完全有效替代面谈,线上办公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但还是不能放松,融资方的需求都在,就看谁能快速抢一波业务了。”马林指出,“除了实地尽调外,信托项目的合同签订也需要业务人员、公司后台以及客户进行面签,这主要为了规避‘萝卜章’等可能性和风险。”
对此,某信托公司总经理助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采取了一些应对办法:一是,部分项目进行视频面签;二是,和律师事务所合作,由他们派当地员工到现场见证;三是通过公证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2月8日,平安信托落地完成“非现场远程视频面签”的首单信托贷款项目,为珠海市一家龙头企业提供了9.4亿元的资金。
“近期,更多的信托公司推出了在线签订信托合同的新功能。”百瑞信托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员谢运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信托公司可以尝试将金融科技更多地应用于风控流程,通过建立起企业信息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风控模型,作为对实地调研的补充与佐证,以此来提高业务推进效率。”
上述信托公司高管则认为,“如何运用一些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业务效率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的障碍,比如办理抵质押手续需要经过工商部门、房管部门,并非一家信托公司技术投入就可实现的。”
地产信托短期有影响
多份研报提醒,疫情带来的短期风险值得关注。
中诚信托研报认为,疫情给房地产、政信、小微金融等信托业务重点领域带来较大影响,可能会提升存续信托项目的潜在风险。其中,房地产市场受到疫情影响较为直接。存续的房地产信托项目回款情况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仍不容乐观。
记者了解到,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推迟在建、在售房地产项目开工、开售时间,导致房企从买地、开发、竣工、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出现短期停滞。春节期间各地房地产协会和房管局已下发通知,原本的楼市“小阳春”被打断,这些都将增加房企信托的还款压力。
此外,银河证券相关研报数据显示,2月2日~9日,30个中大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98%,其中一线下降95%,二三线下降99%。“预计1~2月地产开发投资大概率同比下滑10%左右,一季度下滑5%左右。”
某商业地产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往年春节后写字楼市场会有一个租赁小高峰,一般是在正月十五后。但今年整个写字楼租赁市场比较平淡,短期内新增需求基本没有了。”
“有个湖北的客户打电话来说,到期的地产信托项目有可能要延期一个星期左右。”前述地产信托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暂时没办法正常工作,而且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客户账上资金足够兑付。
“部分房企可能存在流动性风险。”某中型信托公司一位业务负责人认为,接下来,信托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应该更加谨慎,特别是负债率、抵押率高的中小型房企。
对此,中融信托研报也表示,现金流好、债务结构合理、融资能力强的头部房企将更具优势。资金链紧张、靠高速周转的地产商压力更大。
据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统计,2020年,95家典型房企共有5575亿元的债券到期,相比2019年到期债券增长了43%。其中,1月、7月和11月均为偿债的高峰,分别需要偿债616亿元、615亿元及662亿元。
根据人民法院网站显示,2020年2月3日到2月13日,全国有23家房企相继破产,平均每天约有2家房企被清算。其中不少房企是二三线城市里的中小型开发企业,负债过高,因楼市停摆,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资不抵债,只能宣告破产。
前述信托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在房地产这类传统信托业务,其所在公司原来规划了新的展业思路,比如增加股权投资类、房地产基金等创新型项目。
“但权益类项目比融资类项目的风险更大,基于当前的市场状况,我们策略上选择保守一点,一边做常规项目,一边观望市场。”该高管表示。
事实上,近两年来,受监管政策影响,地产信托业务处于不断收缩状态。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地产信托募集规模环比下降27.50%,规模占比由二季度的41.32%下降至35.84%,投向房地产信托的信托资金余额较二季度减少1480.67亿元,为2.78万亿元,环比下降5.05%。
记者注意到,从资产端来看,湖北、广东、浙江等地区的项目暂时无法展开,新产品投放预期将出现问题。从资金端来看,用益信托网数据显示,2020年1月房地产信托募集资金392.50亿元,环比下滑45.90%,下滑最为明显。
而据中融信托研报预计,一二季度新增房地产信托会有明显萎缩。随着市场信心的增强,下半年需求会有所回暖。
政信、金融类崛起
对信托公司而言,2020年政信及金融类信托或将有更多的业务机会。
“疫情对经济是有一次性冲击的影响,但金融行业受疫情直接影响较小。应对疫情,货币政策较为宽松,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事实上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好的机会。”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类信托和基建类信托的业务机会有望增多。
吴照银进一步表示,从股市的走势、资金量、活跃度以及近期国家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的发力来看,包括证券投资类、现金管理类等在内的金融类信托产品可能有更好的机会。同时,由于刺激经济的需求和支持政策的落地,基建类信托业务机会有望增多,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项目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方面。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基建投资仍是完成决胜之年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
安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在当前债务周期约束下,高质量发展导向下,传统基建领域能够提供的有效投资空间越来越有限,我们认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有望成为新的政策发力点。
实际上,据本报此前报道,2019年下半年以来,经过一系列去杠杆和去通道的动作之后,信托业已经发展至消化地产存量业务、转型基建信托的阶段。比如,金融类信托方面,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债市场的火热,信托公司发行的TOF、证券投资类、现金管理类和消费金融类产品逐渐增多。
中融信托创新研发部李红伟近日在研报中指出,信托公司拓展资本市场业务具有广阔的空间,比如债券市场业务存在投资机会;通过资源整合,积极拓展上市公司纾困业务;大健康领域的投融资机会增多;深耕传统领域证券投资、定向增发、质押融资等信托业务。
李红伟认为,“非上市公司直接股权融资,是监管部门鼓励的信托业务。大健康行业具有跨周期的特点,是信托公司探索PE投资类信托业务较好的业务领域。此外,市场的调整波动为信托资金参与证券投资、定向增发等业务提供了更好的折扣空间和安全保证。”
不过,有信托业内人士提醒,信托公司自身能力建设是业务推进的基础。从目前各家公司的情况来看,金融类信托有发展机会,但2020年较难实现“暴增”。金融类信托业务的发展需要信托公司在投研方面大力投入,包括建立团队,提升宏观、策略和行业方面的研究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