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技术作恶 科技向善如何成为产品能力?
原标题:避免技术作恶 ,科技向善如何成为产品能力?
大公司、小公司和多元社会主体如何科技向善?
近日腾讯研究院发布《千里之行。科技向善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认为,科技向善有两重含义,一是实现技术为善,二是避免技术作恶。前者指向“善品创新”,后者指向“产品底线”。
数字社会,科技跟每个人的生活联系紧密,比如人脸识别如何不侵犯个人隐私,吃外卖如何减少环保压力?科技向善在当下越来越重要。腾讯主要创始人之一、原CTO张志东在活动上表示,“科技向善”并不代表“公益意愿”和额外的公益行为,也不是有钱有闲的大型公司,才需要考虑的技术伦理的选择。
科技向善白皮书
《白皮书》认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科技向善的下一步行动将包含两个部分。其一,利用科技的力量,来促进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其二,则是面对那些潜在的风险,及时寻求共识与解决方案。
《白皮书》认为,从商业角度,科技向善所追求的用户长期价值和社会福祉最大化,有可能成为商业竞争中的新竞争力。在过去的一年中,微软、苹果、IBM、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都围绕科技向善及相关话题有所表示和行动。
《白皮书》中的案例之一“洗稿投诉合议机制”,利用一系列技术和非技术手段对抗微信公众号作者“洗稿”、保护原创的行为。长远来看,反洗稿不仅是出于原创作者需要的“义举”,也是维护微信内容生态的重要行为,对于微信自身的长期发展有所裨益。
从学术角度,在科技向善的理念之下,困扰行业的基础问题有望成为研究新蓝海,不仅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也有望实现新的学术突破,产生更多的创新。
从治理的角度,科技向善将有助于更多元社会角色的互动与自我完善,通过审慎包容式监管在实现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平衡多重目标。《白皮书》记载,在完善AI训练、纠正算法偏见时,名为“算法正义联盟”的NGO便发挥了领头作用。科技向善由企业发起,但在政府、NGO、行业联盟等组织不断的参与、互动中,将变得更加完善。从个人的角度,科技向善关最终关乎每个人福祉。
张志东谈如何科技向善
2019年11月,腾讯将「科技向善」升级成为公司新的使命与愿景的一部分。但科技向善不仅是腾讯的新使命愿景,也在过去的一年中成为整个行业的焦点。
张志东认为,部分企业有了盈利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立公益基金向社会捐赠金钱的做法,这些对科技企业而言还是很初级的阶段。很多企业面临内部的量化考核KPI与社会效益的模糊考量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社会效益被搁置于很低的优先级,甚至有人会认为将来有空了才能去尝试。
“科技向善不是口号,而是数学模型、UI细节、设计美学、商业模式等实实在在的探索,”张志东说,“科技向善是一种产品能力,是一种产品机会,是所有科技类企业和组织都可以思考和实践的。”
张志东在活动现场介绍了四个案例研究:Edovo美国监狱平板教育、网络棋牌游戏的“健康约定系统”、 美团“青山计划”和面向儿童的图形化编程工具Scratch。有些是商业公司在产品中融入善意,也有新型NGO和新型企业的例子,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尝试用科技和产品来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以美团“青山计划”为例。近年外卖行业的兴盛发展,外卖行业的过渡包装以及产生的餐具,餐盒,包装袋,也就成为一个环保课题。2017年下半年,美团提出了一个“青山计划”, 致力于优化外卖行业的环保课题。在点单的时候,在“餐具数量”处,用户可以看到一个绿色“能量+10”的选项的鼓励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餐具。
《白皮书》最后呼吁,“科技向善”这场大型社会实验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对于踏入数字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无法置身事外。期待每一个人,都以“科技向善”作为价值判断与行动准则,共建美好数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