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直面“抢装”困局 并非所有风电项目都能搭上末班车

发布时间:2020-01-09 17:05:43

原标题:直面“抢装”困局 并非所有风电项目都能搭上末班车

  “电网公司每年并网2000多万千瓦已经勉为其难,2019年陆上加海上招标量7000万千瓦的招标合同,有多少容量具备并网条件?”在1月4日于北京举行的2020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一语道破,当前风电抢装面临的困局。

  难以逾越的并网瓶颈

  此次集中大规模的风电“抢装潮”势必造成短期内并网项目的剧增,进而对下一步风电并网带来更大压力。

  尽管近年来,国家为解决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出台了多部政策法规,电网公司也规划建设了多条输送通道。但终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风电建设周期短、建设简单,而电网建设复杂、工期长,审核也相对麻烦,当前大批量的项目建设赶进度,大量机组抢在2020年前并网风电,实际已经大大超出了电网建设速度与并网能力。

  此外,大规模的风电并网也将导致电网波动性更为明显,使电力供应保障难度加大,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新能源日最大功率波动已超过1亿千瓦,迎峰度夏期间风电出力占负荷的比例最低仅为1.5%(装机占比为10.6%)。为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电网公司也势必不允许超出其管控水平的风电接入的请求。

  以上种种因素都表明:并非所有项目都能在2020年之前具备并网条件。

  据秦海岩介绍,2019年,中国共签订了7000万千瓦的招标合同,仅陆上风电招标量超过5000万千瓦。电网公司一年允许接入的新增装机容量大约为2000万-3000万千瓦。

  这就意味着仍将剩下大约3000万千瓦陆上风电项目面临无法并网困境,况且以目前远远超出开发商的预期的设备采购价格,未纳入并网的项目完全不具备直面平价的实力。

  热潮背后暗藏隐忧和挑战

  抢装带给行业的压力远不止此,在过去一年,抢芯材、抢人才的大战在产业链各方陆续上演,整个产业都处于抢装忙碌中,供不应求成为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

  以叶片的原材料巴沙木为例,因为抢装的缘故是巴沙木的价格陡然倍增,据了解目前巴沙木条的市场价高达10000元—15000元/m3,较相较于早期价格4000元人民币/m3翻了数倍,并且有市无价。

  更为令制造企业苦恼的是,延续2018年以及2019年前两季度的低价订单,跟不上产业链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上涨速度,致使制造商面临毛利率下滑,甚至亏损的的局面。金风科技执行副总裁王海波就坦言:“国外的报价是有有效期的,但中国的没有,这就造成整个产业链条都要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苦恼”

  除了并网难、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最令各方担忧的是抢装潮后行业会面临寒冬,重现2015年“抢装潮”过后,风电行业持续萎缩的局面。对此秦海岩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他预计,平价大基地项目投入建设、加上2020年未完成核准转平价以及分散式项目的推进使未来三年仍旧面临较为乐观的局面,而2023-2024年主要依靠平价和分散式项目将是较为艰难的两年。

  谁是风电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事实上,要维持风电行业的持续发展,未来中国风电行业每年需维持每年至少20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

  要保持这20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市场来自哪里?风电机组批量达到20年生命周期退役,大规模换新或许会带来市场的回暖,但从根本而言,秦海岩认为将主要来源于三北、中东南、海上、分散式、海外五大市场。

  然而想要这五大市场成为风电的新引擎也绝非易事,“三北”地区面临着当地火电装机比重高,这让当地较难提高风电消纳比例,利用特高压外送,不仅实际的风电输送容量远达不到设计容量,受电端省份因需要支付过网费等问题积极性不高;中东南部地区分散式市场虽然没有消纳难题,但也存在生态环保争议,以及土地政策的掣肘;海上风电虽然前景大,但取消国补已成定局,地方政府并不愿接力补贴,海上风电持续发展的支撑面临较大不确定因素;海外市场也面临政治环境、本地化要求、融资难、市场分散等困局。

  毫无疑问,于风电企业而言本轮抢装之后,过渡到平价时代,将要面临着挑战。

  秦海岩用原有动能消退,新的引擎未发动,来形容这一时期。但对于整个风电产业而言,仍将是一个逐步稳定、可预期的市场。他指出:风电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行业,这个成熟完整的体系完全可以满足大规模开发需要,更何况风电的各项成本已然很低,在未来电力市场中完全具备较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