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数据驱动 国内企业最大挑战是人 访Tableau Software大中华区总裁叶松林

发布时间:2019-12-21 12:07:44

原标题:数据驱动 国内企业最大挑战是人 访Tableau Software大中华区总裁叶松林

  大数据被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勘探、开采、有效利用这些“石油”,并让这些“石油”产生经济效益,这仍然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重要挑战。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一挑战显得尤为现实。Tableau是全球领先的大数据公司。最近,Tableau和IDC共同发布的《亚太数据就绪指数(DRI)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中国大陆企业的数据就绪指数排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几个市场之后,位列第六。

  数据就绪指数(DRI)是指企业利用自身数据稳定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能力。具体而言,只有5%中国大陆市场企业处于数据就绪领先地位,处在发展中状态和落后状态的中国大陆企业为75%、20%。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数据就绪程度高的企业比落后企业的平均业绩要高出90%左右。

  近年来,大数据已经是非常热的词汇。在国家政策层面,大数据也是热点之一。2014年以来大数据已连续六年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国家战略之一。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市场大数据落地比较缓慢?如何才能在一个企业有效推进大数据战略?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专访大数据公司Tableau Software大中华区总裁叶松林。

  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在数据驱动的路上

  《中国经营报》:数据就绪指数是什么意思?

  叶松林:我们称“数据就绪”为Data Readiness Index,简称DRI,意思是企业现在已经是数据驱动型企业了吗?准备好用数据了吗?

  我们在跟IDC沟通的时候,IDC也觉得这个指标很好,于是就在亚太区主要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些调研。调研中,我们主要将内容集中在五大类,首先是这个企业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这个企业的组织架构为数据就绪做好准备了吗?第二个内容是这个公司组织架构当中的人员技术能力怎么样,对数据有没有敏感性。第三是这个企业中有无相关流程促进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享。第四是有没有整理过数据、清洗过数据,有没有运用报表工具、可视化工具等技术手段。第五是在向数据驱动的过程中,这些企业有没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这个调研主要就针对以上技能、领导、技术、管理和流程五个因素,资料搜集回来以后,我们给每个议题定一个比重,再针对每个问题的答案打分,然后将受访企业放到三个类别、也就是比较靠前的企业、发展中的企业、比较滞后的企业里面,最后形成了我们的数据就绪指数。

  这份报告出来以后,我们发现,数据就绪指数相对较高的企业,比指数相对较低的企业整体业绩高出90%,这表明了数据就绪指数这个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是很有价值的,指数越高就意味着整体绩效更好。

  《中国经营报》:与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相比,中国大陆企业在数据就绪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叶松林:调研结果显示,在亚太地区七个主要的受调研市场中,中国大陆企业的数据就绪指数排名第六。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调研的范围不是东部沿海地区,而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大陆企业已经数据就绪的只有小部分,但计划提升他们薄弱的管理环节的企业已有17%,这是相当可观的,这表明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在数据驱动的路上。

  我们不太担心这个排名,反而会觉得75%的中国大陆企业处于发展中状态,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整体上来说,国内很多企业在创新里面、在数据驱动领域都是相对靠前的,国家的政策也是非常支持这些创新、支持大数据产业的。

  实际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企业面临的最核心挑战,还不是前面所讲的五大内容,也不是技术上的挑战,因为技术问题是花钱就可以解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最简单的问题。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人,到底这些企业的内部员工愿不愿意使用数据?能不能拥抱数据驱动的文化?这才是最主要的挑战。

  另外,接受调研的企业告诉我们,如果他们转向数据驱动的文化,要考虑的东西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系统层面的东西,有没有一个比较敏捷的系统让他们可以很容易去部署、去用,这个系统今天可能十个人用,明天可能是一千人,后天可能一万人,能不能敏捷地跟进。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学好、用好大数据分析,内部需要怎样的支撑机制,数据就绪之前到底需要哪些步骤等。

  不需要等东风

  《中国经营报》:在调研中,你们设置的议题很多都是关于内部支撑机制的。你们认为,在内部支撑上企业应该怎么做?比如组织机构,是应该在传统IT部门增加一个小机构、增加一些大数据分析师,还是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推进数据驱动文化?

  叶松林:我们提倡企业内部首先要有CDO(首席数据官),或者在内部建立一个数据驱动的专家部门。当然了,很多企业为了建立数据驱动的文化,采取了组织架构上的完全优化。但是,其实不管是首席数据官也好,内部专家部门也好,都是公司内部数据驱动文化的支撑点,至少让每个员工在使用数据的时候都知道有问题我可以找专家,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也有一些企业选择把一组对数据应用比较敏感的员工挑出来,让他们在公司内部做分享、做推广。他们的正职有可能是一个销售员,可能是利用空闲时间来分享、推广他们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经验和心得,或者将他们放在一个线上的讨论群中,定期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咨询他们,他们会给出一些意见。

  所以我们认为,数据驱动的内部支撑点,可以是官方组织架构上的支持,也可以是非官方的一种模式,或者两者都存在。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公司还可能会问,我们到底应该先有一个首席数据官,还是应该先成立一个部门,或者先招聘一些大数据分析师。实际上,我们感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不重要,企业真的不需要等,现在太多企业太多人在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大家都在等东风,数据驱动不需要东风,需要企业现在就开始行动。

  《中国经营报》:在你们的调查中数据就绪程度高的公司比那些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公司业绩要高出90%,这里面的原因都有哪些?

  叶松林:在国内,接受我们调查的企业当中有5%是在数据驱动方面相当靠前的,这些企业已经处在数据就绪指数最高的那个领域了。他们真的是当前成长最快的那些公司,他们都是在数据就绪方面做得非常好的,也是在大数据方面拥有很大竞争力的公司,这些公司每一个日常决策都已经建立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做到他们领域中数据就绪程度领先的企业能够做到的事情,他们肯定也在业绩上表现更好。所以我们希望,当前国内75%处于发展中状态的所有公司,都能把自己身边的数据用起来,都往数据就绪那个方向去努力,最终追上那5%在数据驱动方面非常出色的公司。

  《中国经营报》:我个人觉得大数据分析也存在误区,比如我有一天在视频网站看相声节目,从此以后就会给我推送很多相声节目,以至于我想看别的却找不到。对此你怎么看?

  叶松林: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是因为它看到了你这一面,却没看到你的另一面,它对你的画像不够全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很多公司都利用相关大数据工具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行为,这些工具可能会把用户分成一千面,但是没想到用户天天都在变,会出现一千零一面。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说大数据有误区,而是说大数据应该进化,随着用户的进化而进化,应该把技术难点降下来,让每一个场景都可以应用大数据分析,这样的话大家看到的用户就不是一千面了,也不是一千零一面,而是不断进化的两千面、三千面,才能达到更懂用户的终极目标。

  接近大数据分析领域的最高标准

  《中国经营报》:Tableau是一家卖大数据分析软件平台的公司,你们为什么愿意搞这些研究,推广大数据驱动文化?

  叶松林:在Tableau,我们不仅仅是卖软件、卖培训的公司,如果有客户找到我们,我们确实可以提供分析工具,提供软件平台,甚至是提供相关培训。但Tableau最大的使命、最大的愿景不是卖软件,我们的使命和愿景就是要把数据驱动的文化推广出去。当然了,接受、拥抱了数据驱动文化以后,有很多的客户会继续选择Tableau。因为在大数据分析领域,多年以来Tableau已经接近行业的最高标准。

  Tableau永远是在做降低企业使用数据门槛的事情,同时也在提升用户与数据的黏着性,让用户对每一个数据都有感觉。我们认为,如果一家企业客户在选择Tableau的时候才有意愿去用数据分析相关产品,那就必须在他们选择我们之前解决他们有意愿用数据这个问题。有了这个意愿,他们才会开始对比、选择。所以我们会一步一步去推动数据驱动文化这个事情。他们在接受了数据驱动文化之后,如果觉得Tableau做出来的产品够接地气,他们自然就会选择我们的产品,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到一杯羹,如果他们觉得Tableau的产品不够好,那说明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不过,Tableau也不可能吃掉整个市场的。

  《中国经营报》:在接地气上,你们是怎么做的?

  叶松林:我们以本地化的方式努力把大中华区这个市场做好,这中间包括我们刚刚在中国香港成立大中华区的第三个分公司,目的是让这个市场的人们在使用数据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我们今年也发布了跟阿里云的战略合作,我们也支持客户把他们的资料、数据放在阿里云上,同时也支持来自阿里云的资料源。如果客户说我们公司的内部私有云也是装在阿里平台里面你们支持吗?答案是我们也支持。

  我们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希望去确保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接地气,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支持本地客户。但如果客户完全不使用数据,那一切努力都不会有任何结果。所以我们鼓励客户一起使用数据,一起来建立数据驱动文化,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做到我们想做的事情。

  深度传统企业拥抱大数据需要领路人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物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每天的万事万物都在产生数据,大数据分析已经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比如人们在电商平台购物的时候,平台会根据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过往足迹给出个性化的商品推荐页面。比如人们在门户网站浏览各种新闻资讯,门户网站也会根据人们的阅读习惯给出个性化的推荐。

  互联网企业是大数据分析的受益群体,也是最深信大数据分析作用的群体。记者在过去几年已经看到,与互联网企业有生意往来的那些传统公司,比如在电商平台卖货的那些公司,成为第二批接受大数据驱动文化的公司,这些公司正在想方设法利用大数据,改造自己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到物流到售后服务的每个环节,并且也初步尝到了大数据带来的甜头。

  除此以外,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大数据驱动的发展理念,但是苦于不知道如何入门及不断完善大数据驱动机制,因此还属于大数据时代的观望者。

  诚然,现在“互联网+”乃至“智能+”如火如荼,互联网企业和人工智能企业正加速进入百行千业,将互联网的基因、人工智能的基因“+”到这些传统行业。但传统行业不愿也不能坐等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企业的被动改造,而是要主动出击、有所作为,将“互联网+”变成“+互联网”,将“智能+”变成“+智能”。最近几年,这种观念已经渐成共识。

  大数据分析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因此,在大数据分析可以驱动企业向前发展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的前提下,特别需要诸如Tableau这类公司,到传统企业去手把手教他们大数据如何应用,大数据如何才能更好驱动企业向前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出现了一大批全球化的咨询公司,他们会告诉企业,如果投资并改善自己的IT基础设施,以便企业更好地拥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最终跟随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共同向前发展。未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也会出现一大批专注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向的顾问企业,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可能只是告诉企业应该怎么利用别人的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也有一部分不仅提供咨询,而且提供工具。

  Tableau应该会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与人工智能相对应的,这家公司已经提出了“商业智能”的理念。“商业智能”的目标,是让所有企业决策都不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最终当企业任何方面的数据发生异常变动时,这个“商业智能”的决策平台都会给出合理建议。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李正豪采写

  老板秘籍

  1。什么是数据就绪指数?

  调研中,我们主要将内容集中在五大类,首先是这个企业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这个企业的组织架构为数据就绪做好准备了吗?第二个内容是这个公司组织架构当中的人员技术能力怎么样,对数据有没有敏感性。第三是这个企业中有无相关流程促进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享。第四是有没有整理过数据、清洗过数据,有没有运用报表工具、可视化工具等技术手段。第五是在向数据驱动的过程中,这些企业有没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这个调研主要就针对以上技能、领导、技术、管理和流程五个因素,资料搜集回来以后,我们给每个议题定一个比重,再针对每个问题的答案打分,然后将受访企业放到三个类别、也就是比较靠前的企业、发展中的企业、比较滞后的企业里面,最后形成了我们的数据就绪指数。

  2。为什么说大数据应该不断进化?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是因为它看到了你这一面,却没看到你的另一面,它对你的画像不够全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很多公司都利用相关大数据工具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行为,这些工具可能会把用户分成一千面,但是没想到用户天天都在变,会出现一千零一面。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说大数据有误区,而是说大数据应该进化,随着用户的进化而进化,应该把技术难点降下来,让每一个场景都可以应用大数据分析,这样的话大家看到的用户就不是一千面了,也不是一千零一面,而是不断进化的两千面、三千面,才能达到更懂用户的终极目标。

  简历

  叶松林,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应用科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目前担任Tableau Software大中华区的总裁。凭在亚太地区IT和软件行业17年的丰富经验,他领导着Tableau充满热情的团队,致力于帮助企业查看并理解数据。此前他担任亚太区渠道总监时,负责发展各大城市的渠道网络,并帮助管理亚太地区的渠道业务。在加入Tableau之前,他曾在QlikTech和SAP两家公司的销售部门身居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