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青白江区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服务“大港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9-11-15 08:53:00

原标题:青白江区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服务“大港区”建设

  为实现“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战略目标,服务金青新“大港区”建设,青白江区通过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对优化产业功能区、营商环境建设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进行探索,初步形成符合区情实际的机构职能体系和编制管理方式。

  坚持协同与高效相关联——

  推动产业功能区提档升级

  金青新“大港区”重要极核地位如何体现?青白江区认为,关键在于产业优势。据悉,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导向,青白江区重构原有产业园区的层次、业态、质量,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高效发展,打造产城融合、产业明确、差异发展的产业功能区。目前该区已成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管理局),聚焦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等现代物流及跨境电商、大宗商品贸易等国际贸易,打造符合“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试验区开放优势的产业链;成立欧洲产业城管委会,聚焦适欧适铁的精密加工、加工贸易、研发设计等业态,积极培育适欧适铁、“两头在外”产业集群;同时调整原有工业区管委会职能,作为成都先进材料核心功能区,承载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等相关功能,进一步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向“大港区”汇聚。

  在产业功能区的建设中,青白江区持续创新人员管理方式,按照价值导向、优绩优酬的方式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以员额总控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产业功能区聘用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锁定身份后,同聘用的社会化人才一并实施市场化的合同管理、薪酬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提升产业功能区对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的吸引力。

  坚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推动党政机构服务高质量发展

  结合本轮党政机构改革,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为抓手,青白江区组建3个特色机构,全面补强关键环节的机构设置,构建适应“大港区”发展需要的“上层建筑”。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青白江区按照“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区”的要求,改组原区行政审批局,组建区行政审批和营商环境建设局,统筹落实全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作为中欧班列始发地和泛欧泛亚开放的桥头堡,为抢抓西部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机遇,彰显青白江区对外开放的魄力,组建全国首个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局,更好服务对外贸易和全区跨境电商、供应链产业集聚发展、现代物流业等特色产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高质量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正循环”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原有区投资促进中心的基础上,设置区投资促进和经济合作局,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和对外经济合作工作。

  坚持加法与减法相结合——

  推动编制资源配置“杠杆化”

  服务“大港区”建设,人才是核心。青白江区坚持一手抓“瘦身”、一手抓“健身”,既抓编内,又抓编外,让编制资源更好地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提供强大保障。

  实施靶向供给。在本轮机构改革中,青白江区全面整合职能减少、职责弱化、工作量不饱满且编制冗余的机关事业单位,在做好减法的同时,统筹调剂100余名行政、事业编制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重大民生问题的领域倾斜、向面向基层服务的单位倾斜,全面补强关键领域的编制资源,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保障“大港区”建设工作需要;实施规范管理,全面加强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制定管理方案,根据相关指标按照一定比例测算各单位编外聘用人员员额数,作为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的依据。编外聘用人员全部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聘用,确保招聘人员“人岗相适”,适合青白江区建设发展需要;实施定向招引,建立“1+N”(即“人才新政30条”+N个计划)人才政策体系,为引进“高尖精缺”人才提供载体支持。以补强关键岗位的人才保障为突破点,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青白江区机关事业单位共引进288名紧缺型知名院校博硕士,并举办新经济企业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企业招聘30余期,帮助区内企业引进人才20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