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生态包袱”变成景观旅游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2019-10-24 09:12:42

  日照聚力打好生态组合拳创新“矿山修复+”治理新模式

  “生态包袱”变成景观旅游金字招牌

  日照是一座美丽富饶、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海滨城市,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东方太阳城”“水上运动之都”“历史文化之城”“北方绿茶之乡”等美誉。

  近年来,日照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开展林水大会战和矿山整治行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多模式治理,多元化投入,聚力打好组合拳,创出了一条具有日照特色的“矿山修复+”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先后投资11.8亿元,完成各类废弃矿山治理项目120余处,治理面积9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6%,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

  10月11日至12日,2019年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培训班在日照市举行。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的有关领导和各市地的代表在交流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日照“矿山修复+”治理模式的独特魅力。

  登高方能望远。日照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谋划,把“生态立市”作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将矿山生态修复融入生态立市、旅游富市、乡村振兴等重大部署之中,作为开展林水大会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点工程;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调度,每年召开会议强力推进;以市政府令形式发布了《日照市山体恢复植被保护管理办法》,把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形成了全市矿山修复治理工作的一盘棋和路线图。

  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市里的规划部署,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带头包保重点项目,组织专家深入矿山一线调研论证,逐级建立“一矿一策”工作台账,实行销号式管理,进一步加快了矿山生态修复进程。

  全程优先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变被动修复为主动保护,变末端治理为前端防护。抓好源头管理,按照“重点突出、分类施策、阶段治理、全面复绿”原则,科学布局辖区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源头不增。严格落实“三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新批露天开采矿山;决不允许已批矿山扩产扩能,原则上到期必须关闭,争取提前关闭;决不允许造成新的破坏,已开采和将要退出的矿山,必须限时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同时,大力提升保护水平,五莲山-九仙山地质公园被正式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河山地质公园通过省级验收,把18座实施修复工程的山体全部划归地质环境保护区,严禁在区域内采矿、取土、采石和建设。创新修复手段,在矿坑回填上,利用旧城改造、村庄拆迁中产生的建筑渣土、垃圾进行回填续坡,共利用建筑渣土、建筑垃圾约100万方,回填续造斜坡8个,节省投资1600余万元;在生态修复上,针对矿坑裸岩植被复绿难题,推行藤蔓植物上挡下挂、风镐钻孔客土回填、高次团粒喷播等新技术,采取立体化、多元化、景观化的绿化模式,提高了矿坑生态修复成效。

  多模式治理多元化投入

  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充分挖掘矿山所在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价值,实行“一矿一策”,深入推进多模式治理。

  推行EPC联合体治理(投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主要依托国有企业,按市场化运作方式,由一家以上企业组成联合体中标,自筹资金联合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余量资源,政府允许中标单位回收利用,销售收益反哺项目实施。政府只负责项目监管,以期实现无需投资、修复矿山生态的目的。目前,日照市已组织9家国有企业参与17个重点项目建设。

  以东港区王家官庄项目为例,该项目就是由国企-东港城投与省地矿八院组成联合体中标,省地矿八院负责矿山治理方案设计和监理,东港城投负责治理施工和废弃石料回收利用,先后筹集资金1亿元,治理矿山面积730亩,回收土石方280万方;通过治理,新增土地460亩,修建塘坝3处村村通道路2条。

  对重点景区、旅游区内的矿山,采用生态景观式治理。注重与乡村振兴、旅游富市等有机结合,栽植各类苗木40万株,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生态景观效果,把生态包袱变成景观旅游金字招牌。莒县丹凤山吸引工商资本3000多万元,对6处废弃矿坑进行了重点生态修复,建成水库、塘坝、水塘等水利设施17处,栽植各类经济苗木3000余亩,高峰期日接待游客1600多人,年销售收入70多万元。

  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了矿山公园式治理——以城区露天矿坑生态修复为依托,政府投资为主体,通过保护和展示采矿遗迹,生态景观修复与提升,打造城市矿山公园4座。日照市区的银河公园利用建设日照港形成的废弃采石坑,以“采石场上的记忆”为主题,紧紧围绕湖水、岩石、野生植物三大要素,打造成集矿业文化、科普体验、休闲观光的综合场所。

  日照市坚持“多腿走路、多点投入”,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激励政策,为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修复增加动力、激发活力、释放潜力。

  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责任灭失的废弃矿山,积极整体打包,争取上级支持。目前,全市已有26个项目获省级专项奖补资金8600余万元。市政府也制定了林水会战资金奖补办法,市财政每年列支的8000万元奖补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矿山修复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资源收益反哺,本着“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配套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工商资本等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吸纳各类资本5.5亿元。

(原标题:“生态包袱”变成景观旅游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