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棉布到纳米材料 服装面料的地空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纺织面料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20世纪50年代的老粗布到当代汇聚科技结晶的纳米材料,各种具备不同功能的纺织面料,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与搭配。
再优秀的设计都离不开合适的服装面料,服装面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
过去70年,服装面料的进化,与我国服装设计和民众穿着风格的演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与民争食的棉布时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千层底的粗布鞋、灰黑的粗布棉衣棉裤构成了大多数老一辈人对那个时代服饰的回忆……不管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田园阡陌,人们的穿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单调的黑、白、灰。“十亿人民一款衣,三种颜色盖大地”是对那个时代人民衣着的真实写照。而另一方面,革命文化也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服装潮流。
苏式服装引领了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潮流。当时一位苏联领导人来华访问时,指出中国服饰和色彩过于单一,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布拉吉”就被迅速介绍到中国,同样备受青睐的还有坦克服、列宁装等,这些服装款式干练清爽,落落大方还带有浓浓的革命色彩,是50年代的人群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20世纪60年代,军装是最时髦、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除了学生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甚至当年的结婚礼服都是绿军装,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绿军装的痴迷程度。
棉花、麻等天然纤维是当时服饰的主要面料,天然面料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深受人民信任和喜爱。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相比,具有长度、细度不均的特点,所以棉布衣服往往透气性、透湿性良好,保暖而又舒适。但天然纤维制品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一者是原料产量不稳定,看天吃饭;二来棉布衣服容易产生褶皱,容易褪色和缩水,美观性会随着使用年限大打折扣。
然而用棉花织成布,再做成衣服,这种传统的服装生产方法需要大量种植棉花,而这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又急切地需要大量粮食以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因此如何在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的同时,避免棉花和粮食争地,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解决亿万中国人的化纤材料
随着原油提炼技术条件日益成熟,国家决定大力发展化学纤维工业,通过“向原油要衣服”,以此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20世纪70年代,国家为了解决老百姓(76.060, 0.00, 0.00%)“吃饭难”问题,在这一时期从日本进口了大批尿素做化学肥料。当时日本产的尿素的袋子用的是一种叫做聚酰胺纤维的白色的化学纤维,被当时的老百姓叫做“尼龙”(英文nylon的谐音)。
聚酰胺纤维又称锦纶,是一种合成纤维,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耐磨性高于其他所有纤维,比棉花耐磨性高10倍,比羊毛高20倍,在混纺织物中稍加入一些聚酰胺纤维,可大大提高其耐磨性;当拉伸至3%―6%时,弹性回复率可达100%;能经受上万次折挠而不断裂。但聚酰胺纤维的耐热性和耐光性较差,不透热不透湿,保持性也不佳。因此聚酰胺纤维多用于工业而非纺织业。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部分地区一家四口人的布票合在一起也不够做一套衣服,而人们发现,日本尿素袋的这种料子,结实,耐磨损,还不易产生褶皱,尿素用完后的尼龙袋染一染,正好可以做一条裤子,称得上是“物尽其用”。
然而缺点就是袋子上的字怎么洗也洗不掉,而最明显的汉字就是“尿素”,因而,这种裤子就被百姓们称作“尿素裤”。而且这种尿素裤,还有一个缺点,因为尼龙属于薄透漏型布料,所以阳光一照就“走光”,裤子里面的“细节”十分明显,不仅能看到颜色,连花纹图案都能看到。即便如此,这在当时也算是物美价廉的上乘衣料,相当时髦,那些能够穿上“尿素裤”的人,都有一种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幸福感。
然而即便是这种尿素袋子做的裤子,在当时也是稀缺物质,一般只有干部才能享受到。那时,农村中流传有不少与尿素裤有关的讽刺农村干部的顺口溜:
“来个村干部,穿的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
随着改革开放与国内纺织工业与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尿素裤也逐渐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独领风骚的是一种叫做“的确良”的面料。
“的确良”是英文“dacron”的粤语音译,广州人写成“的确靓”。但六七十年代的确良从广州进口时,粤语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北方人弄不清那“靓”是什么东西(甚至也不会读),就改成“的确凉”。后来发现这面料也不甚凉快,又改成“的确良”。不过从这个音译的名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这种新颖的面料的喜爱与赞赏。
“的确良”的学名叫做聚酯纤维,现在俗称“涤纶”,是当前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涤纶织物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因此,其坚牢耐用、抗皱免烫。涤纶制品色固性好,不易褪色,而且洗后极易干燥,不变形,有良好的洗可穿性能。而且它还耐酸耐碱,不怕霉菌虫蛀,完全改变了老百姓对纺织面料的认识。但涤纶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吸湿性较差,穿着有较强的闷热感,同时因为其易带静电,容易沾上灰尘,影响美观和舒适性。
“的确良”的风靡,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和传统的粗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括不皱、结实耐用让人眼前一亮。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的确良”面料还能被染出鲜艳的颜色。在改革开放之前,整个中国的服装是黑、蓝、灰等暗色系一统天下,绿色的各式军装就是当时最时尚的穿着。而“的确良”的出现,让大家见识到了衣服不仅可以周身没有一点“死褶”,还能如此鲜亮,尤其是后来各种花型的接连面市,让街头突然流动起了色彩。一时间,想要洋气点,少不了省吃俭用置办“的确良”。
尽管时至今日的“的确良”已经不是什么高端的面料了,但它仍然在工业上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我们的穿、住、行都已经离不开它了。
更加多样化的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又逐渐引入了更多种类的合成纤维:在化纤建设发展中,更加注重了增加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比重,积极开发新型纤维,以适应纺织深加工需要。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锦纶和涤纶之外,下面几种纺织面料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之中,在这个迅速变化的年代留下了自己的色彩。
首先是维纶,它是聚乙烯醇缩醛纤维的商品名称,也叫维尼纶。维纶纤维性能与棉纤维相近,因此有“合成棉花”之称,而且耐磨性能相比棉花更胜一筹,是现有合成纤维中吸湿性最大的品种。但耐磨性能比棉好。维纶纤维的强度比棉、粘胶和羊毛等都高,而且吸湿透气性好,不蛀不霉,因而用途广泛。维纶常用于制作绳索、线带、墙布、窗帘、工作服以及帐篷等。
其次腈纶也是比较常用的化纤产品,它是聚丙烯腈在我国的商品名,其纤维性能与羊毛相近,而耐光性极好,比羊毛还轻,质地柔软,并且保暖性好。经机器处理的腈纶还可以用来仿制棉花等其他天然纤维材料。经染色腈纶面料耐光性好。与其他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相比,腈纶非常有弹性。因为其成本低于羊绒,腈纶广泛用于制造服装。
第三种是聚氯乙烯纤维,在国内通称氯纶,有着难燃、保暖、耐晒、耐磨、耐蚀和耐蛀等多项优点,弹性也很好,主要用来制造各种针织品、工作服、毛毯、滤布、绳绒、帐篷等。但由于染色性差,热收缩大,实际生活中常将它与其他纤维品种共聚(如维氯纶)或与其他纤维(如粘胶纤维)进行乳液混合纺丝。
我国的化纤生产始终保持快速增长,1990年我国化纤产量165万吨,在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化纤生产高速发展,到1998年我国化纤产量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些化学制品合成的纤维性质各有千秋,使得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衣服,也使得中国人的服装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纳米面料将带来新一场服装革命
纺织品行业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然而目前该行业依然主要以量取胜。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功能以及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则是我国纺织行业的下一目标。而纳米技术则是目前这一领域的前沿科技。
目前,纳米材料在纺织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抗菌、抗静电、红外、紫外光吸收等功能性方面。利用纳米材料,人们可以开发出具有高性能(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高功能(渗湿防水性、抗静电性及导电性、离子交换性、抗菌性、生物相容性等)的新型化学纤维,由此制成的多功能、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纳米纺织品,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均在研究如何将纳米材料应用到航天服之中,利用全新的防辐射纳米材料,制造新型超薄防辐射宇航服,提升其灵活性和机动性能。让航天服笨重臃肿的印象一去不复返。
尽管目前纳米材料离民用材料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是相信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21世纪,一定还会有一场服装材料上的革命,正如化纤出现在20世纪一样,大幅度改变我们的穿衣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