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养起“娃娃鱼”绿色环保还增收
眼下正值一年水稻收获季节。对于什邡市南泉镇金桂村稻田节约化工厂养殖基地内的100多户村民来说,今年因为得益于专利技术——稻田节约化工厂养鱼系统,不仅田里稻谷增产了10%,而且还直接从养殖基地的水产养殖龙头企业获得租金每亩400元,同时少用化肥、农药每亩节约资金100元。
据了解,这个稻田节约化工厂养殖基地是由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的原什邡市穗丰水产良种繁育场)于2016年建立的,养殖的品种为埃及胡子鲶和以鱼类为食物的、人工饲养的大鲵(娃娃鱼),其中饵料鱼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大鲵的质量、精深加工品的品质。为确保饵料鱼的质量安全,他们采用自有的、获取国家专利技术的养殖方式——稻田节约化工厂养鱼,利用稻田实施饵料鱼自养自给。该技术养殖用水为稻田内循环,其原理为:养鱼后带有鱼粪的尾水排入稻田,经稻田中的秧苗和土壤中微生物吸收消化,水质得以净化并再次用于养鱼。以此连续循环,养殖用水始终不排入沟渠。
据什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新型稻鱼综合种养是推动现代化渔业发展的一个实际行动,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产量高,常规稻田养鱼一般亩产为15—25公斤,而利用该专利技术可使亩产达到250公斤,其产量是常规稻田养鱼的10—15倍。二是节约耕地,常规稻田养鱼每亩需占用10-15%的耕地面积用于挖掘鱼沟供鱼栖息,而该专利技术每亩只需占地2平方米,其耕地占用是常规稻田养鱼的三十分之一至四十五分之一;该专利技术还具有复制简单的优点,不仅可以用于大鲵及肉食性鱼类所需饵料鱼的养殖,还可用于人类食用商品鱼的养殖;若该技术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将会为国家节约数百乃至上千万亩耕地。三是绿色环保,运用该稻田养鱼专利技术生产的饵料鱼,经权威部门检测,其农药残留为零,其它卫生指标远高于国家标准,比如镉等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近10倍。
近两年来,该稻田养鱼技术已在南泉镇金桂村周围逐步大面积推广,在我省的达州、广安小范围试点推广。他们在确保稻谷高产的同时,还直接向农户支付租金400元/亩。今年,他们在金桂村已发展稻田养鱼400亩,合计向农户支付租金16万元。另外,农户每亩还节约化肥农药开支100元,加之稻谷增产10%、每亩也能增收120元。这样算下来,农户每亩田可以增收620多元。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帮扶了12户贫困农户发展合作养殖,现已实现稻田鱼养殖户人均增收600元。下一步,他们将围绕大鲵精深加工,进一步扩大稻田鱼以及与之配套的产业,计划2020年将在南泉镇周边发展稻田鱼5000亩,成品大鲵养殖20万尾,以此增加农户收入250万元,增收稻谷30万公斤,并提供就业岗位200个,解决当地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将围绕这一稻鱼产业用3年时间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