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的市民多了 青年艺术家更加关注现实
龙德辉:从偏见到接受,
城市雕塑见证思想解放
邓建强:丰富多样的展览,
提高市民艺术审美
彭伟:青年艺术家关注现实,
为普通人造像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和雕塑两大展区展览,相继在重庆开幕,这不仅改写了重庆从未承办全国美展任一展区的历史,也创造了70年来全国美展从未在除北京之外的任何一个省市同时承办两大画种展览的先例。全国美展两大展区首次来到重庆,是全国美术界对重庆美术70年来成绩的高度认同。
作为中国美术重镇,重庆一直是中国西南非常有代表性的城市,对西部有着重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美术不断发展:重庆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的精品力作,重庆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从上世纪50年代的版画《藏族女孩》、《蒲公英》到60年代的大型雕塑《收租院》;再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父亲》为代表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享誉全国;90年代至今,重庆美术在当代艺术探索中呈现出多元面貌与创新精神……重庆美术70年取得的成绩难以言尽,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找到四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从百岁老人到80后艺术家,创作领域囊括油画、雕塑、国画、版画,听听他们对重庆美术发展与变化的真切感受。
9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展区的展览在大学城川美美术馆开幕,刘国枢拄着拐杖参观了展览。“很高兴,看到了很多新的作品,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追求艺术追求创新!”
10月20日即将年满100岁的刘国枢,被誉为“川美油画之父”,他是著名的油画家、教育家。刘国枢的作品《飞夺泸定桥》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入选小学课本;川美历史上著名的77、78级入学时,刘国枢是绘画系主任,罗中立、张晓刚、周春芽、程丛林、庞茂琨……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都是他的学生。
著名艺术家罗中立回忆说,那时候画连环画有稿费,所以他不太想学油画,经常逃课去画连环画。刘国枢知道后,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是川美附中上来的,是班上的老大哥,要带好头。”罗中立说正是在那之后他才有了《父亲》这件作品,也才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并把油画当成一生的事业。
刘国枢说下个月会有一个个人作品展,“有以前的作品,也有最新画的静物。”
只要经过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你都能看到南北桥头的四尊雕塑《春》《夏》《秋》《冬》。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龙德辉,是这组雕塑的作者之一。现在看到长江大桥桥头的雕塑,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是在创作之时,这组雕塑却经历过争议。
1979年,重庆市政府提出要在正在修建的长江大桥桥头,建四座能展现重庆风貌的艺术雕塑。“川美雕塑系负责创作工作,11位艺术家参与,一开始我们做了十多个方案,但是大家都不满意。”龙德辉回忆,“直到后来提出用四季的概念来创作,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
按照设计方案,四座雕塑中“春”是一位拿着花的少女,“夏”是一位在水中搏击的年轻男子,“秋”是一位捧着麦穗的劳动妇女,“冬”是一个即将步入老年但依然健壮的男人。设计方案公布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女性形象是裸体设计。据媒体报道,当时有公交车司机联名反对称“大桥上立着女裸体,司机看到可能会把车开到长江里”……因为争议,设计方案一度被否决。
为了让雕塑能够成功落地,龙德辉说,在不影响雕塑主题的前提下,他们通过在衣领、袖口、裤腿等地方增加纱衣和飘带的方式,为雕塑穿上了薄纱。最终“穿上薄纱”的《春》《夏》《秋》《冬》获得了通过,1984年9月26日,四尊由铝合金浇铸而成的雕塑在重庆长江大桥正式落成,并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
去年,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的复制品,落户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场,吸引了很多观众,再也没有人觉得人体雕塑出现在公共场合有何不妥。龙德辉认为,这样一个变化,也是雕塑见证了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的一个过程。
“带着孩子去美术馆看看有什么新的展览。”现如今,和家人朋友一起逛美术馆,已经成为了不少重庆市民休闲娱乐的一大选择。记者从重庆美术馆获悉,2018年重庆美术馆共有50个不同艺术门类的展览,共有观众33万人次走进美术馆参观。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共举行展览40余个,共有超过观众114万人次进馆参观。
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美术馆书记、常务副馆长邓建强自己也是一名国画家。出生于1962年的邓建强回忆,“在我学习画画的那个时候,不要说去美术馆看展览,就算想看到一本画册,都是非常难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到夫子池,看展览”成为了当时重庆最洋气的事。作为重庆最早的美术馆,它几乎承办了当时重庆所有重要的艺术类展览,影响了大量的美术工作者和普通观众。
现如今,重庆不仅拥有了重庆美术馆、重庆当代美术馆、川美美术馆、重庆市文联美术馆等多个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邓建强认为,“公立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的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美术展览,这对重庆市民的艺术普及和审美水平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版画是重庆美术的传统优势项目。学术界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庆版画经历了5代艺术家的传承。如今,彭伟、韦嘉、李川等年轻的版画家构成了重庆版画的第五代。
时间回到5年前,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来自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彭伟凭借版画作品《而立之年》获得了金奖。著名艺术评论家凌承纬曾表示,“彭伟的《而立之年》,延续了重庆美术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而立之年》中,彭伟试图呈现当下青年的一种面貌。经过筛选,彭伟选用了一个普通的男性青年原型。“他就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艺术就应该跟时代紧密结合,艺术创作就是源于作者对当下的社会现实的关注、思考和态度。”已经是西南美术学院教授的彭伟说。
在那之后,彭伟延续了自己的创作态度,新作《大写的人》再一次把目光聚焦普通人。彭伟说:“我看了很多美术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相关的书籍,我就在思考伟大和平凡的关系,英雄人物他们有平凡之处,普通人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
彭伟说,在他看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时代的进步,英雄和普通人缺一不可,“作为艺术家,关注现实、为普通人创作,我们的作品如果能够对社会有所触动,这就是艺术家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