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P2P未来不再有牌照?头部平台仍在等“船票”

发布时间:2019-08-30 10:12:30

  “P2P的风声越来越紧了,大家还敢投吗?我觉得要收手了。” 在某网贷论坛上,昨日有圈内人士如此写道,短短的两句话得到3万多的阅读量。

  这两日,P2P市场再度风声鹤唳。就在8月28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提醒,目前所有网络贷平台均未获得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批或备案。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监管约谈支付机构,要求清退或收紧P2P支付通道。“自从7月份陆金所退出,整个行业确实有些悲观,我们现在只能等,等着行业备案落地。”昨日,江苏某网贷机构负责人对《金证券》记者表示。

  正常运营平台跌破800家

  8月28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P2P网贷行业风险提示函》指出,目前所有网络借贷平台均未获得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批或备案,仅进行了商事登记,暂未有平台完全合规通过验收。据报道,广东省内P2P平台将以退出为主要方向,全面落实三降要求,争取全部良性退出。截至目前,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济南、大连等地均已发布P2P平台良性退出指引或者征求意见稿。

  另据媒体报道,近日,包括北京地区在内的相关监管部门约谈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要求后者审慎开展或清退P2P支付结算业务,并提交相应的整改方案和清退时间表。与此同时,有银行方面也收到相关通知,需“审慎为开展p2p网贷业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一旦支付通道严格收紧,考虑到近九成的P2P资金流量通过支付公司完成,这将严重影响P2P平台的支付通道。

  《金证券》记者注意到,P2P行业的出清仍在进行中。根据网贷之家的7月月报,当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900.28亿元,同比下降62.19%。截至7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继续呈现下行的态势,跌破800家整数关,下降至787家,相比6月底减少了30家,仍然以平台清盘分期兑付和网站关闭为主。截至当月底,行业内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高达5830家。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广东和上海的正常运营数量排名全国前三位,分别为172家、158家和77家,其中北京、广东作为全国仅剩的两个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超过百家的地区。“这三地都提出鼓励平台良性退出,估计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还将猛烈下跌,最终定格在两位数甚至是个位数”,前述江苏某网贷机构负责人对《金证券》记者说。

  仍有平台静等“船票”

  在观察人士看来,如此论调仍嫌乐观。7月底,“背靠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行业排名第一的陆金所要退出P2P”的消息震惊市场,对此中泰证券分析,监管方面,一方面要求网贷平台在备案前不增加规模,另一方面引导小型平台主动退出。 “P2P未来或不存在备案或牌照。”有圈内人士甚至如此定调。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8月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次明确了P2P网贷平台必须取得监管部门备案登记,才能具备相关资质。不过,随后网贷行业的备案一再推迟,2017年12月发布的《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57号文),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之前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不过,2018年6月还没到,P2P网贷行业就爆发了雷潮。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7月份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在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对行业发展做出了指示。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并没有对网贷机构备案做出明确的时间规划,而是表示下一步监管将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网贷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我们坚持在等,目前已在当地完成了登记,对照监管层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也都在整改落实。”上述网贷负责人直言,目前行业的状态就是中小平台谋求退出,头部平台拥抱监管、静等“船票”。在他看来,监管未曾明确提出停止备案或审批,当下监管部门的重点是通过合规检查、接入系统、数据核验等工作,将行业风险降在可控范围内。在这个过程完成后,才能涉及分类管理等。

  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近两年来,如此多的P2P平台退出,如何转型也是关注的重点,目前看来仍然是困难重重。

  据了解,不少平台试图转型消费金融,但消费金融公司门槛相当高,非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出资人,要求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目前的网贷平台很少能达到。最近,一些平台则转投助贷模式,毕竟资质较好的P2P平台积累了一定的资产端能力,他们可以向金融机构寻求资金端的合作,然后为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但《金证券》记者接触的圈内人士也直言,“能成功转型的平台少之又少,以前有多热闹,现在就有多艰难……”

(文章来源:金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