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后备箱经济”要打通服务链
最近,重庆“乐得亲子”平台与綦江响水村千寻农场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发展千寻农场乡村旅游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发展“后备箱经济”。
市民开车到乡村去旅游,去时后备箱是空的,返程时捎上特色产品,把后备箱装得满满当当,因而诞生了“后备箱经济”。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曾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加大旅游、文化等领域有效供给,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
“后备箱经济”是伴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兴起的,没有乡村旅游,就不会有“后备箱经济”。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可善加利用。比如推进产业扶贫,可以考虑把武隆、酉阳、石柱、奉节、巫溪、城口等国家重点贫困县作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全面布局全域乡村旅游。通过采取“适度规模、连片发展、抱团经营”的方式,避免同质化发展,融合“大生态”“大农业”“大康养”“大健康”,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特色打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条件。
把农村建设得好看好玩又方便,客人才会乐意来。当下,应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居民饮水巩固提升、农村电网改造、“信息乡村”建设等项目,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把乡村颜值打造得更靓,把旅游基础夯得更实。同时,鼓励农民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和后勤服务,实现“开门是店、关门是家”,让群众既能安居乐业,又可增收致富。
发展“后备箱经济”,关键得有好产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好”的标准,离不开绿色化、特色化。重庆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武陵山、秦巴山片区,这些地方的黑毛土猪、山羊、土蜂、核桃、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周期长、无污染、品质好,都是在城里不容易买到的。以前发愁“养在深闺无人识”,如今要谨防“萝卜快了不洗泥”。要卖得出去、卖得抢手、卖得长远,必须守住绿色底线,引导农民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并加以适度包装,让这些农特产品保持“朴实本色”,充分展示出“小家碧玉”的魅力。
游客后备箱里装的不仅是特色农产品,更是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自驾游的迅猛发展,为发展“后备箱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后备箱经济”,让更多农民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是帮助他们生活更上一层楼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