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大省安徽:在“并跑领跑”中向新兴工业大省迈进
观众与科大讯飞机器人互动。资料图片 |
在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内,展示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合肥在线/供图 |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徐文华 |见习记者|李应松
“纵观建国70年来安徽的发展变化,可以用‘三个历史性变革’来总结,即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如此概而言之。
有数据为证:1952年,安徽GDP是22.9亿元,2018年是3万亿元,增长1309倍;人均GDP由78元增加到47712元,增长611倍。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一产占比75%以上,工业占比7.9%;2018年,一产占比降至8.8%,工业占比达38.9%,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创新擦亮安徽的“最靓名片”
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一项项“世界第一”展现了安徽创新的闪光轨迹,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最大优势、最靓名片、最强音符。
近年来,安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实现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着力在“四大创新”上下功夫,以创新“一子落”带动发展“满盘活”。一是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以及大科学装置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聚变能、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保持了全球领先优势。二是在产业创新上下功夫。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每年组织实施1000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大力推进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在协同创新上下功夫。坚持以开放思维抓创新,围绕争创国家实验室、攻坚“卡脖子”难题等,整合省内科研单位资源,协同国内外优质创新力量,形成了大体量、大协作的创新架构。四是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针对用人管理自主权、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编制周转池、股权分红激励、科技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调动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07年,300件;2010年,600件;2013年,4282件;2017年,8678件……”在合肥京东方陈列室内,“可使用专利数”柱状图直观地表明,安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用“芝麻开花——节节高”形容,可谓恰如其分。
2018年安徽省输出、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长28.7%、31%,且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始终大于输出合同成交额。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2年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400多家。
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水平正是安徽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位于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已集聚企业80家,涵盖面板、基板、偏光片、驱动IC、显示光源、整机生产等全部生产环节,去年规上企业产值888亿元。智能语音产业基地“中国声谷”,目前进驻企业571家,初步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等产业布局,2018年实现产值650亿元。
贴心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宝”
2018年,安徽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已经减至197项,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创优营商环境,安徽提出了“四最”和“三愉快”的目标。“四最”就是让安徽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三愉快”是指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安徽能够实现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为此,安徽积极开展了为企业送思想、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四送一服”工程,通过主动上门、直接连通,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让民营经济发展得更好,让民营企业发展得更愉快,是安徽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安徽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30条政策,从落实市场准入、落实减税降费、落实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民营企业16.1万户、同比增长28.8%,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2.9万户、同比增长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