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64号文”后信托通道业务再被监管点名 多家公司被要求暂停或收缩相关业务

发布时间:2019-08-20 11:35:21

  继“64号文”后,信托业通道业务再被监管“点名”。

  《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上海等地多家信托公司被地方银保监局要求暂停通道业务。同时,记者了解到,对于不同公司,监管要求也不尽相同,也有个别信托公司只是被要求控制通道业务规模,“压缩20%”。此外,也有中西部地区的部分信托公司目前并未接到监管关于暂停或缩减通道业务的通知。

  对于暂停通道业务,有业内人士称,这次暂停的是监管套利等不合理的通道业务,而“回归信托本源”的事务管理类业务正常。

  “此次严控通道业务顺应了‘资管新规’要求,各类资管机构都在压缩不合理通道业务,这是资管新规过渡必须做的整改工作”,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同时,这也是‘64号文’的落地过程,监管部门根据各信托公司情况,对于通道业务提出差异化的窗口指导要求,确保有效完成‘去通道’要求,这对于部分较为依赖通道业务的信托公司冲击较大,也促进这部分信托公司要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压缩通道

  主要从新增项目入手

  自“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信托通道与多层嵌套业务不断清理与压缩,“去通道”效果初现。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2.54万亿元,较2018年四季度末下降0.7%,降幅进一步缩窄。其中,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为12.73万亿元,较2018年第四季度末减少5191亿元,尽管占比仍接近60%,但较2018年四季度末继续回落2个百分点。

  从信托资产投向上,也能更侧面看出“去通道”一直在加强。云南信托在研报中表示,2019年一季度投向金融机构的规模为2.92万亿元,较2018年四季度规模环比下降了3.48%,为五个领域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领域,观察同比数据也可以发现,“近一年来,用于金融机构的信托资金占比逐步下降,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加强了对金融同业业务的监管,对通道与多层嵌套的监管套利行为进行了限制,使得同业业务持续收缩。”

  可以看出,虽然通道业务占比有所收窄,但绝对规模仍很大。继近期监管部门出台“64号文”再次强调“去通道、控地产的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后,近期监管对部分信托公司下发紧缩通道业务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大了信托通道的监管力度。

  不过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此次对不同公司的要求并不一样。《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多家信托公司接到监管通知,被要求暂停或压缩通道业务。

  北京地区某家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已收到监管通知。

  “监管有书面意见,我们内部暂停通道业务,存量到期清算。”上述内部人士称。

  另外一家同居北京的信托公司知情人士也向记者反映了类似情况,表示信托公司被要求暂停通道业务。

  同时,也有信托公司只是被要求压缩通道业务。上海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称,“通道业务并未暂停,但是被要求压缩20%规模。”

  另外,对于通道业务的相关通知,也有多家地处中西部地区的信托公司向记者表示“没接到”、“等待监管通知”或“不便透露”。

  据了解,目前通道业务,主要从新增项目入手降速度降规模,百瑞信托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员方丁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道,“具体有三方面措施:一是严把合规、风控关,提升新增业务门槛;二是到期结束,不再延续;三是一些平台类通道项目,可以通过置换债替换出来。所以对信托业务的运营管理和风险处置都有较大影响。从实际情况看,风险事件,会极大影响信托公司的声誉,从而反过来影响业务的发展,因此,信托公司会在制度要求下,积极化解和处置风险,勤勉尽责履行受托责任。”

  通道业务受限

  信托产品销售迎挑战

  通道业务受限,不仅会影响到业务开展,同时也对信托产品的销售业绩产生影响。

  此次被暂停的主要是针对监管套利的通道业务。据了解,监管套利的通道业务主要是银行等机构为了规避投资范围、利率管制、信贷额度、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约束,或者信托等机构为了规避证券开户限制、资金来源要求、股东登记等问题,用通道开展业务,主要投资于非标准化资产。

  方丁表示,通道业务被压缩除了影响到通道业务本身,还会影响到非标债权业务、投资类业务,创新业务和财产类信托。对于广泛关注的创新业务和财产类信托来讲,资产证券化业务、养老金产品、慈善信托等创新业务和财产权业务,不在资管新规的适用范围内。今年信托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大幅上升,已经成为信托公司的第一大转型方向。

  “上述业务从市场规模和收入贡献上,还很难代替传统业务。不过新政实施后,一定程度会倒逼创新业务的加快发展,从而补充信托规模和利润。”方丁称。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通道业务被暂停也会影响到信托资金来源,信托直销难度较大、代销渠道审查严格,方丁进一步分析道,“相对而言,银行理财子公司入局并且门槛较低,并且对其他资管机构的主动管理产品,同业采购规模甚至可能更大。因此,信托与其他资管机构,信托与信托之间,在直投机会、专业能力和业绩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通道业务收缩

  信托公司如何突围?

  监管近期对通道业务再度出手,其实也是在给信托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袁吉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一方面需要加快推出信托行业的‘资管新规’实施细则,帮助信托公司有效落实‘资管新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对主动事务管理类信托或者通道类信托业务监管要求,明确合规标准,避免一刀切的方式对于该类业务进行监管;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更要加快转型发展,增强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管要求和市场竞争要求,实现由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具体到信托业务层面,在严监管的背景下,信托本源业务和信托投资类业务都有较大转型发展的空间。据悉,信托本源业务侧重指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配置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或者发挥信托制度优势的业务。包括慈善信托、家族信托、个人或客户资产配置以及机构客户资产配置业务等。

  投资类业务是符合新的资管政策导向的业务,信托公司可以大力发展,方丁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从国际上信托公司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转型升级,适合信托高融资成本、低风险的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贷款等业务,占比会逐渐减少,而投资类业务规模占比上升。“不过从专业经验、客户积累看,信托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尚不明显,而且目前市场形势也相对艰难,投资类业务的发展并不容易,对人员、系统、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进一步说道。

  某信托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去通道的效果已经十分明显,倒逼信托公司回归本源,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信托公司主动管理业务占比将不断上升,信托公司也从追求“量”逐渐向追求“质”的方向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进一步拓展主动管理业务,信托公司只有不断强化主动管理能力,服务实体经济,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如何在自己的擅长领域内,找到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同时又能够带来良好商业回报的实体经济行业,并深耕、发掘行业潜力,是未来信托公司发展的关键。”上述资深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