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缘区:居交界处 向潮头立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刘润
湖北十堰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同时也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区”。2018年国务院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十堰市打造生命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在这次规划里面,已经明确了十堰市的定位,既有金山银山更有绿水青山。这意味着,十堰的发展必须实现“高质量”和“绿色”双手抓。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二次(十堰)专题研讨会上获悉,十堰等类似省际边缘区如果想要摆脱“边缘化”的地位,就有理由加紧从“加”“借”“联”三个方面入手,实现“高质量”和“绿色”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二次(十堰)专题研讨会上表示,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定义,但是有一个方面是肯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也必须是绿色发展。
那么十堰是如何处理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关系呢?
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秦尊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农夫山泉在丹江口水库建厂是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一环,水资源是大自然给十堰最天然的礼物。”丹江口水库于1958年开始建设,历时10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库第一期工程,之后又提出建设第二期工程。农夫山泉借丹江口水库的天然优势,在十堰建设三个工厂,涵盖三个工厂的农夫山泉丹江口生产基地年产能规模达到300万吨,缴纳税款每年可达几亿元。
其次,十堰有很好的产业基础。50年前国家发展自主汽车工业,在十堰建成第二汽车制造厂,慢慢发展为今天的东风汽车公司,销量一度曾是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十堰也因此成为国际商用车之都。如今,十堰开始与卡车技术全球领路的沃尔沃合作,欲将十堰打造成世界卡车之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所原所长肖金成认为,“目前汽车产业仍然是十堰发展的重要支撑。汽车产业应该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尽量减少污染,不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同时对自然资源造成伤害。”
另外,以武当山为主的山区特色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好。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介绍,武当山的基础设施在全国知名景区中位居前列,未来还将优化旅游产业链,实现武当山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化边缘为中心,变劣势为优势
十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这样一个绿水青山的地区,却因地处湖北、河南、陕西、重庆四省份交界地区,属于典型的省际边缘区。
和十堰一样,许多青山绿水的地区往往是边远地区,或是省域边界地区,很容易因为地理边缘化而导致行政治理和政策治理边缘化,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带来恶性的竞争。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边缘化的地位?范恒山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省际边缘区发展要推进两个转换:一是将边缘地带变成中心地带。多省边缘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区,联合打造协同发展新高地,边缘地区从竞争走向合作,从边缘走向中心。二是借美景优化营商环境。省际边缘地区自然环境优美,同时经济欠发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管理水平,从生产、生活、生态全方面提升营商环境,走出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省际边缘区发展必须做好三件事。
一是“加”。千方百计地把优势生产主体引进来、加进来,成为城市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技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和共享工具,把偏远地区同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紧密地联合起来,通过这种技术工具占领生产、销售的高地。加体制模式:包括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例如现代的经营体制、组织模式、管理方式等。
二是“借”。借势:最重要的是要借国家的战略大势,战略是红利、是保障、是机遇。借力:改善营商环境,通过引进有潜力企业和高质量人才来带动资源、技术、项目的进入。借台:借助创新平台、试验平台,争取政策红利,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联”。联手:各个地区之间深化开放合作,联手打造经济区、争取试验示范的项目、打造经济品牌。联动:地区间相近产业的联动,打造产业带、创新走廊、上下游的生态链,形成生态价值之间的补偿和交换。联带:综合考虑康养、旅游、医疗、文化、创新、房地产,打造融经济、康养、文旅联带发展。联想:要能闯则闯、能创则创,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之中。
下一篇:市井烟火里的成都“夜经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