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平:在我眼里 房子是生命体
7月30日,绿城、蓝城产品创新启动会在杭州召开。绿城中国创始人、蓝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现场讲话。
如果说绿城有很多特质,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产品的重视和理解。房产品作为一个空间产品,一个功能产品,一个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一个艺术产品,它的核心就是 “以人为本”。这个认知应用到生活和实践界面,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好作品,需要温故知新
绿城产品谱系的提炼和总结,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谱系里的产品,有些极有价值,是经典作品,产品理念很时尚,有的一两年过时了,有的几百年、上千年还有价值。就像14到16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让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获得“再生”与“复兴”,至今依旧是文化瑰宝。室内设计也好,建筑外观也好,营造手法也好,细节也好,尤其是审美原理和基本定义的形成,一定会产生深远影响,一直被应用。
所以,绿城的产品谱系可以提炼总结很多内容。一些经典作品里的应用,有没有可能延伸到新阶段,继续发挥经典的生命力。例如,法式建筑廊柱审美的基本比例,至少有三千年的沉淀。
绿城25年的产品史,对产品系统的研究是欠缺的,更多针对单个项目进行剖析。今天的产品创新启动,是站在集团层面为未来10-20年作规划,这个重视程度和高度,可以说是产品变革的另一个新阶段。
绿城经历波折,在行业里仍有一定的位置,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力。未来,绿城产品三分之一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三分之二是把它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艺术产品持续研究落地。
讲创新,除了产品还有服务
产品的概念,要把它的内容扩大。在我眼里房子有生命。无机物和有机物构建成为房子之后,说不定房子也有意识,也会说话,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房子如果拟人化,以前是看颜值和形体,也就是外观要美。现在产品创新,仅仅颜值提升还不够,还要健康,安全,贤惠,还要有很多专业技能……作为有责任感的开发商和服务商,要考虑的地方很多。
颜值当然要提升。老是看一个东西,做得再好也有审美疲劳。不同地域、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多样化、多形态,审美是丰富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西施到今天还是不是四大美女?我相信她肯定是。虽然审美在变化,但人类审美还是丰富的,是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建筑立面研究,绿城为什么不敢轻易提第三代高层?因为走访全世界很多地方,住宅的高层建筑,大家公认经典的,好像还没有。
健康和安全要保障。例如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是否可以借鉴日本的逃生系统?房产品创新,要去思考如何又好看又耐用。
产品创新,还要把服务产品加进去,这是一个新的竞争优势。
希望绿城的产品不只是空间产品,生活产品和空间产品同样重要,必须融合。绿城、蓝城要做生活服务资源的整合商,我们的产品要把社会上更好的科技资源、文化艺术资源整合之后让他们使用。例如,通过智能家居面板和控制系统解决家庭的安全问题,健康问题,娱乐问题等。
服务产品肯定不是交付之后才开始推动,服务产品一定是在蓄客阶段就开始了,经纪人对服务产品的认知要提升,要有这样的要求和培训。
生活服务产品在于落实。创新是源于日常生活,在创新产品里我们生活服务产品凸显和落实。精装和智慧这一块,智能家居应用真有可能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对未来社区,我的理解是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升级,绿城和蓝城的生活服务产品也可以做个提升。乌镇雅园模式、颐乐学院模式现在是全球领先的,中国的七八十岁的老年能有这样的生活状态,国外专家都觉得很难想象。
希望有一天,绿城、蓝城产品做到很安全、很健康、很快乐、很长寿。
谈方法,传承、学习、交流和反思
绿城的房产品今天所呈现的规划、建筑、户外空间等成就,要感谢大家一起努力。
从方法论讲,把产品做好还需要放开眼界,见多识广。取法极致,在世界范围内的考察学习要变成常态,去最顶尖的企业参观学习。如果绿城产品在颜值和工程质量、新材料应用方面继续有可取之处的话,面向世界的学习是重要途径。
沟通交流也很有必要。建议每年在公司内部举行产品研发会,设计师、工程师提前准备,把一年里为别人做的,以及自己做得最好的项目充分分享。一方面是沟通交流,一方面是相互学习,这样才能成长,才能把成果落实到每个项目里。
评审会制度一定要坚持。质量管控、规划设计、产品研究几个关键节点,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有多年经验积累的专家来评审。没有把握的事情要商量请教。以前绿城做《桂花城批判》,建议评审会系统闭环,加强产品评审和经验总结,这样,产品性能就可以在新平台里较以往更加扎实。
希望蓝绿一家,在房产行业里将产品主义继续坚持下去,代代传承。
再次表示感谢,感谢张亚东,感谢产品团队,感谢共同成长的各位建筑师和工程师。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些没什么才华的人可以在中国房子住宅领域里,一不小心就变得比较好,乃至到更好。要保持,我们必须更努力。
——宋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