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家乐福、711、高岛屋 还有多少零售巨头要败走中国?

发布时间:2019-07-12 10:49:17

  好像一夜之间,跨国零售巨头的神话就破灭了。

  6月25日,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日本老牌百货高岛屋宣布即将退出中国,最早于2020年关闭上海的店铺,并将就此开始与当地的管理公司和相关机构展开协调。

  两天前,苏宁发布的一则收购公告,把另一家跨国零售巨头家乐福中国业务的衰败暴露在阳光下。进入中国二十四年后,这家法国零售巨头,大卖场的首创者却以资不抵债、低价甩卖的方式退出中国。

  家乐福、高岛屋的境遇令人唏嘘,但却不是孤案。面对更具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本土竞争对手,外资零售巨头正遭遇一场大溃败。

  外资零售大溃败

  外资巨头都有一段在中国的辉煌经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后,家乐福门店曾人流如织,有过长达十余年的鼎盛和繁荣。对一个城市来说,有没有家乐福甚至决定着它的层次,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时尚。短短二十四年后,家乐福中国却账面负资产高达19亿,以不及永辉1/17的市值卖给了苏宁。

  也是在6月,日本便利店巨头7-11在华遇阻的困境被媒体广泛报道。据报道,这家日系便利店的领先者在中国华东、西南市场的门店量持续萎缩,华北市场也在被本土的新兴便利店快速超越,正面临在华业务增长停滞、同店销售下行的窘境。日本经济新闻尖锐的指出,“至今持续增长的日本便利店迎来了拐点。”

  如果再往前追溯,这个名单还有很长。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正在出售其中国业务,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已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而更早前易买得、乐天玛特早已淡出国人视野。

  硬币的另一面,是本土竞争者的快速崛起。家乐福在大卖场的领导地位被大润发永辉超市超越,亚马逊市场份额面临阿里和京东疯狂挤压,7-11的传统市场在被便利蜂一步步蚕食。。。

  错失的天时

  家乐福们衰败的10年,正是中国线上零售市场突飞猛进的10年。在业内看来,固守传统模式,未能抓住互联网红利,是外资大卖场“失去十年”的最主要原因。

  苏宁的收购公告将家乐福中国账面净资产为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近年来线下零售业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家乐福中国虽然积极的应对,但仍带来了阶段性的经营亏损。”

  贝恩的最新研究也显示,与电商渠道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大卖场正遭遇全方位衰退,无论购物频率、家庭年均购物量,还是渗透率都出现了持续下滑。大卖场的家庭年均购物频次从2012年的24.6降至2017年的21.3,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

  不止线上,外资零售巨头在线下也面临便利店等小业态的围剿。贝恩的报告指出,便利店仍然是最健康的线下业态。近年来,便利店在一二线城市保持稳定增长,高线城市的消费总额从2016年的36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90亿元,户均购物频次从每年25次增至34次。

  错失线上市场和线下业态小型化,外资零售和中国市场的新机遇擦身而过。

  赢家的诅咒

  成功是成功者的诅咒。

  在家乐福躺赚的那十几年,他的本土竞争对手永辉不断积累供应链能力,通过直采、买断等形式建立生鲜领域的壁垒,并不断延伸至其他品类。而家乐福却对此视若无睹,仍固守由供应商配送至门店的轻资产策略,无人变革,以致于自有物流体系长期缺位。

  7-11是另一个活在昔日辉煌中的样板。面对迥异于日本的市场环境,7-11在中国仍延用其在日本的开店模板,但拿着日本的模板,7-11的团队花了15年时间在北京只找到了800、900家符合标准的店铺。固守过去的成功模式,缺乏因地制宜的应变大大限制了7-11在中国的扩张速度。

  在越来越强烈的零售数字化趋势下,当便利蜂等本土对手已经在采用全链条数字化来驱动增长的时候,7-11仍然采用人工录入的形式勾勒消费者画像,仍在延用一套日本开发的、无法实时迭代的“塞班”式信息系统,依靠店长驱动的方式扩张门店。

  固守日本开店模板,导致无法开出足够多的店铺;门店扩张过慢,导致无法培养出足够多的合格店长;缺乏合格店长,又进一步掣肘了7-11的扩张速度。就此,7-11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无法跳脱的恶性循环。

  或许,外资零售巨头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时代和自己。

  与跨国零售巨头们在国内市场纷纷“折戟沉沙”相对应的,是国内大量新兴零售巨头们的崛起,京东的便利店计划、阿里的天猫小店、华润万家、便利蜂。。。。。。特别是便利蜂,作为国内少有的专注于新零售便利店领域的重磅玩家,它正在不断地快速扩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外资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市场的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