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让土地生金多金

发布时间:2019-07-09 16:51:15

  或青、或红、或青中泛红,拳头般大小的果子一个个你推我搡,挤在近一人高的枝头上,用硕果满枝来形容郜德亮大棚里的西红柿,一点都不为过。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卫辉市庞寨乡梨园二村永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棚外热浪滚滚,棚内更是热浪灼人,汗流浃背的郜德亮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红柿,眼中满是笑意和满足。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可没有那么娇气。

  郜德亮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他背后还有一个“大人物”——白菜专家、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原连庄教授。在原教授的指导下,他们种的西红柿不仅产量高,而且味道还特别好。摘下一个,用水一冲,送入口中,果然名不虚传。“我们可是新型农民,种地可不是以前的老把式,现在讲究的是科学种植!”说这话的时候,郜德亮的脸上一副得意的神情。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好收成才是硬道理。由于都是订单销售,郜德亮一点都不发愁西红柿的销路问题。

  郜德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粮食,一亩地也就赚个七八百块钱,再去掉人工费,其实也赚不了啥钱。现在,他流转了220亩地,其中15亩建起8座蔬菜大棚,平均一亩地收入约有2万元,光这项收入每年就有30万元。在原教授的建议下,他从今年4月份开始种核桃树,同时,林下套种中药材,这一项有100亩地,每亩地也能增收3000元。

  这样一对比,搞蔬菜大棚和优质林果的收益与种粮食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作为产业扶贫项目,郜德亮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了110户贫困户脱贫,帮助梨园二村、庞寨村、西夹堤村3个村集体收入增加7万元,有效助推了当地的脱贫攻坚和公益事业,此举受到前去调研的多位市领导充分肯定。

  农民最核心的资本就是土地,要向土地要效益。在延津县,有直供茅台酒

  厂的优质小麦基地,在卫辉市唐庄镇,有试管培育楸树树苗的基地,在获嘉县,有四季争艳的花卉基地……

  这既是前景,也是“钱”景!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我市围绕“四优四化”,做特一产,树立“大生态、大农业、大融合”的发展理念,将“三生”(生产、生态、生活)和“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有机结合,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来自市农业农村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市大力实施优质麦“1433行动”,全市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108万亩,优质花生面积118万亩,特色蔬菜面积100万亩,优质奶牛存栏4.8万头,优质率达70%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2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9家,农产品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9%。通过“农业生产基地源头化+中央厨房管控+餐饮门店带动”等形式,不仅丰富了大厨房,还做优了大

  餐桌。

  “要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艺平表示。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硬气”,来源于我市多年来夏粮丰产丰收的“底气”。仅以今年为例,全市小麦种植面积616.8万亩,平均亩产506.4公斤,总产312.3万吨,且90%以上都是一等麦和二等麦。延津县作为我市优质麦发展核心区域,分别被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确立为“全国小麦全产业链产销衔接试点县”“全省小麦供给结构性改革试点县”,“中国第一麦”的名头实至名归。

  无疑,郜德亮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袤的田野上,农业结构调整孕育下的多金土地,定会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