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率” 教育部将从这些方面发力
比成绩、比名次、比升学率……对于任何一位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学生而言,上述“攀比”行为想必都已经司空见惯,似乎高中时代很难说得上岁月静好,唯有负重前进。然而,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和教育模式,将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改革而迎来重大变化。
在国务院办公厅6月19日正式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之后,6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该《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重点阐释了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有序实施选课走班、鼓励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课程互选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因为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的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确实存在着唯分数、唯升学率等问题。“这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着力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2018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主要数据情况数据来源:教育部邹利制图
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其他科目均实行合格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内容。
《指导意见》明确,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技术科目和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省级统一考试。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
吕玉刚在发布会现场解读《指导意见》时强调,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对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同时,要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突出考察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切实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
记者注意到,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将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有教育界业内人士认为,实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有可能打破原来高考文科、理科的固定科目组合的考察体系,选择了新的科目组合,有助于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
《指导意见》指出,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性培训、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和中西部贫困地区专项培训。
在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方面,《指导意见》指出,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
《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此外,要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在发布会现场介绍,2017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修订后的20个课程标准。“今年5月份,除了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之外的高中其他十几个学科修订后的教材也已经发布了目录,在5月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里已经公开发布了。”
根据教育部教材局公布的内容,此次在课程方案修订上,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修订上,教育部门共修订了语文等学科17个课程标准,新研制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3个课程标准,共计20个课程标准。
从“应试”向“育人”模式转变
《指导意见》明确改革目标时要求,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分析,《指导意见》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是明确高中教育要进一步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不良导向;另一方面,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从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从高中教育“分层发展”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方向转变。
而在这方面,全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根据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材料,2014年以来,上海作为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坚持“教—考—招”联动改革。
具体来看,上海高考改革等级考科目设置的6选3共20种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有学生选择。而且,越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学生的科目选择上,越是体现出文理兼顾的特点。
根据不同学校的资源配置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指导高中学校形成了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走班模式,确保学生能按照自身的学科特长和志趣志向进行选学选考,获得实现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公平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发现,部分地区在高考改革和评价体系上同样开始采取多元化的导向。
比如浙江省从2017年起学考与选考实行分卷考试。考试安排在每年1月、6月举行。学生高一第一学期不得参加学考,高一第二学期参加学考的科目不多于3门;各科目学考须于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每科一次机会,不合格可继续报考。此外,外语考试实行“一考两用”,即学生考试成绩既用于学业水平等级又用于高考。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谈到“在升学率之外有更多可以关注的点”时表示,学校应该要更关注学生的潜能、爱好和特长,给他们提供空间、提供机会、提供帮助,让他们在另一些适合他们的方向上去发展。
他以一个学生为例,该生从高一就喜欢厨师,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好,但他从初中就决定要到法国去学厨师。而现在已经被法国一个很著名的学校厨师专业录取了,幸福感特别强。
“聚焦于最终影响学生的课程建设形成特色,同时能够转化为帮助学生个性的成长,这样的特色才是有意义的。”李希贵表示。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