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如我与君稀

发布时间:2019-06-04 08:40:07

  苏轼的一生,初以才情惊艳四座,令前辈们叹为奇才;后入仕逆旅多于顺境,苦难多于安逸,但其不改乐观旷达心性,以超凡的人格魅力被世人喜爱,直至今天。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他却把这个“八九”过得随性安然,即使在困顿落寞之时,悲伤追怀之时,他笔下的《定风波》《江城子》等作品也无晦暗抑郁的色彩,和普通的伤春悲秋的文人相比,他的思想境界总能给人带来鼓励、慰藉,历经多少朝代的更迭,仍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苏轼的朋友圈极为广泛,僧人也是其中一类,他自己也曾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其中和他交往情谊最深的莫过于参寥子,东坡在自己的诗文中提到他的次数近150次,他们诗文唱和、惺惺相惜,这份友情持续了二十多年,伴随着苏轼的宦海沉浮,在苏轼遭贬谪的岁月里,更是给他提供了精神支持。其中《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最让人动情。“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071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偶然看到一首诗,正是参寥子的《临平道中》: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这清新绮丽的文字,描写的不过是常见的风景,能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细节,体察自然动人之处,想必此人也很有趣,缘于一首诗,两人初次会面于西湖,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得到苏轼的欣赏,参寥子的心中充满知遇之感,这无形中也提升了当时参寥子在诗坛的地位,苏轼在杭州期间,两人饮酒赋诗,交情甚笃,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一别经年,有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模样变得模糊,所谓别久情疏,感情也会像写在沙地上的誓言经不住风雨的洗礼。然而,参寥子对苏轼却是情意不减,1078年9月,他步行北上,从杭州到徐州70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苏轼对老友的盛情真意大为感动,他自己在科举考试和职位变换中是经历过长途劳顿的,他难以想象,一路上参寥子会经历怎样的困难,而老友则风轻云淡地回答:“彭门千里不惮远,秋风匹马吾能征。”参寥子在徐州住了三个多月,两个人久别重逢,知己相交,想必那感觉也如饮琼浆吧?在徐州黄楼上,他们吃饭喝茶,不知不觉聊到了黄昏来临,东坡留恋老友,暮色朦胧依然不舍得与朋友分别。参寥子有诗为证:“烛笼持火报黄昏,使君爱客还留连。”苏轼在给秦观的信里称赞参寥子:人可爱,诗清绝。交友投分大致就是如此吧?不求依仗对方得到什么,而是在心灵上相知相契。

  元丰二年(1079年),当苏轼身陷“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时,经过一众士大夫包括王安石等的极力求情下,他被贬谪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样的虚职没有签署公文的权利,不得离开居住地,其实相当于被监视居住了,这样的“待遇”,还是得益于“才士遇不可求”的法外开恩。一些平日里的亲近之人对苏轼避之唯恐不及,对于他们的疏远苏轼理解,他的名字变成了高危词,毕竟,受牵连的人本身也是无辜受害。

  参寥子写信给东坡,派人前去慰问,但他做的还不止于这些,1083年,参寥子又一次从杭州出发,踏上了探望老友的路途,这种患难之时的情谊正如雪中送炭。如果说东坡一生随性达观是身心超然物外的话,朋友的陪伴与温暖无疑也是精神上的惠风春雨。参寥子这次在黄州住了一年多,就在雪堂居住,期间,两人携手同游,踏访名胜,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想必凡尘宦海的羁绊也在山水中显得渺小淡泊了。苏轼不禁发出感叹:情意之厚,有加于平日。得势时,花和掌声总会蜂拥而至,有时虚情也隐藏在含笑的脸后,而跌倒泥潭满身泥泞时,那个拉你一把,为你拭干泪水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这样的朋友不求多,人生中能遇到已然是幸事。

  当苏轼再一次赴杭州任职,他重修智果院并邀请参寥子任主持,两人再次相见,感情愈加真淳深重,不到两年的时间,苏轼再次奉诏入京,离别的时刻又到来了,他们在巽亭相送,参寥子赠诗,给予苏轼高度评价并理解他的爱国情怀,苏轼作为回赠写下了《八声甘州》。这首词虽然不像密州三部曲和黄州时期的作品那样流传更广,其中的友情分量格外打动人心。

  在东坡存世的340多首词作中,用过80多个词调,这个词调却仅用了这一次,真可谓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人,只有彼此懂得,彼此欣赏的君子之交,才能像水一样清冽悠长。这首词追怀了二人在杭州多次同游过的场景,55岁的苏轼也参透了人生离合的规律,体悟到世事变化无常,无力去改变时,不如歌之,乐之,坦然接受无常。

  朋友一生一起走,一生情,一辈子,一杯酒,知己得此一人,胜却千金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