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迎来拐点突破 2018年投运规模同比增近5倍
中国储能产业在2018年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规模达到31.3GW。
2018年,中国储能行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依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和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9)》,中国储能产业在2018年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规模达到31.3GW。
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规模为1072.7MW,是2017年累计投运总规模的2.8倍,新增投运规模682.9MW,同比增长464.4%。
据悉,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电网侧储能项目,这得益于国内店该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和储能行业多年的积累。
在《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推动下,多批储能项目落户地方,电力体制改革下的首个现货市场开始试点,超过13个省份和地区出台了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新政,市场瞬间爆发。
2018年国内经济形势较为低迷,产业资本信心受到影响,对技术和未来市场的长期投资意愿减弱。特别是在“531光伏新政”出台之后,下半年出现了断崖式的产业调整。
不过,动荡也孕育了新的机会,一批光伏企业的业务量反而增加,多个项目已经提前开始了平价上网。
和光伏行业一样,储能电池的成本也在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降低,理论上,2018年储能技术成本已经突破了行业拐点。
作为新兴产业,在拐点突破后,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超过所有人的想象,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目前,储能技术已经收窄了成本目标,三个赛道逐渐形成:
其一,以成本为终极目标的储能技术对标动力锂电池,反复提及的1.5元/Wh系统成本的行业拐点已经在2018年被突破,低于0.3元/Wh的度电成本有望在今年实现。
其二,以满足功率型或者混合型应用的非传统锂电技术,包括各类物理与化学储能技术已经在各类电力市场成为新应用领域的排头兵。
其三,以氢能为代表的第三赛道领跑者已经开始起跑,有希望重新走上动力锂电的发展征程。
在产业方面,政策规范和市场机制建设现住落后于产业发展。受降价减负和消防规范缺失的政策影响,过去几年,一直引领产业发展的用户侧储能项目表现欠佳。
综合来看,CNESA研究预测,截止2019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的累计投运规模将达到1.92GW,年增速达89%。
到2020年,将延续超过70%的年增长速度;到2021年,储能应用将在全领域铺开,规模化生产趋势明显,推动储能系统成本进一步下降。
届时,中国储能市场的累计图云容量将达到45.16GW,多类储能技术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各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