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

快递上市公司擂台赛

发布时间:2019-05-12 09:48:09

  随着韵达控股(002120.SZ)2018年年报的对外公布,7家上市快递公司2018年业绩擂台赛终于落幕。

  财报显示,各家快递公司的营收水平和业务量都有显著提升。其中,顺丰控股(002352.SZ)以909.43亿元的年营收坐稳快递物流行业的龙头地位;中通快递(NYSE:ZTO)以85.2亿件位居快递公司业务量之首;韵达控股业务量增速达到48%,增速可比公司最快;圆通速递(600233.SH)和申通快递(002468.SZ)的业务量也分别以13.14%、10.1%的全国占有量暗示其业绩复苏的迹象。

  不过营收和业务量显著提升的同时,快递行业单票收入普遍“跳水”,尽管资本市场对快递企业的估值有很高的溢价空间,上市之后的快递企业依然面临着经营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年报显示,2018年,顺丰控股中通快递、韵达控股、圆通速递申通快递的营业成本分别为736.76亿元、122.40亿元、85.07亿元、238.34亿元、142.50亿元,较2017年营业成本同比分别上升30.38%、40.5%、31.07%、35.13%、38.06%。

  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指出,单票收入下降的核心原因是价格战导致的。当前快递行业属于增量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仍需开发新业务、新市场,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在上市前后没有表现出本质区别,在主动作为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包裹虹吸

  5月1日,劳动节。清晨的阳光倾泻在韵达武汉光谷分公司,一辆历经沧桑的大型重卡在鸣笛声中倒车,然后缓缓停靠在公司卸货点前,大大小小的包裹顺着一块45度角的滑梯,匀速流动至传送带上。

  快递小哥鲁明站在传送带的一侧,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流过的包裹,身后是由金黄色铁架隔开的快递档口,每个铁架上都贴有不同的编号和配送范围,分拣员扫描包裹面单上的条形码后,按配送范围将它们放在对应的档口。

  “现在是快递行业淡季,我今天上午只有260多票,虽然量不算多,但不送又不行,隔壁几家都没有停下来,这个市场竞争还是很大的。”鲁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过去10余年,在电子商务的驱动下,“通达系”快递公司应运而生,中国快递行业以惊人速度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505亿件,同比增长25.8%,2019年有望继续增长至600亿件。在此背景下,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上述数据也直接反映在顺丰控股中通快递、韵达控股等7家上市快递公司近期公布的2018年年报中。

  在营收上,顺丰控股以909.43亿元继续领跑,“通达系”快递公司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具体来看,中通快递、韵达控股、圆通速递申通快递2018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6.04亿元、138.56亿元、274.65亿元、170.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8%、38.76%、37.45%、34.41%。

  业务增速方面,顺丰控股中通快递、韵达控股、圆通快递、申通快递2018年业务量分别达到38.69亿票、85.2亿票、69.85亿票、66.64亿票、51.12亿票,同比增长分别为26.77%、37.10%、48%、31.61%、31.13%。

  其中,中通快递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根据公开信息,2019年有望突破百亿件;韵达快递2018年业务量增速高出行业平均增速22%,增速可比公司最快;圆通速递2018年业务量占全国总量的10.1%,呈现出复苏迹象;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民营快递公司,申通快递2018年业务量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速,但在“通达系”快递公司中依然排名垫底。

  在外界看来,过去的电商黄金10年,快递业已被顺丰及“通达系”快递公司瓜分,这个市场早已不是一片蓝海,但由于资本市场对快递企业的估值有很高的溢价空间,如今依然有参差不齐的快递和快运公司如洪水猛兽般短兵相接。

  2018年7月,靠国内公路运输业务起家的“德邦物流”正式更名为“德邦快递”(603056.SH),此后又推出大件快递3KG-60KG产品,高调宣布更新LOGO的消息,甚至将“大件快递”写入公司发展战略第一条,并扬言要“成为大件快递细分市场的行业龙头”。根据其披露的年报,2018年的快递业务营收首次超过快运,达到113.97亿元。种种动作不难看出德邦进军快递行业的决心之坚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不在7家上市快递公司之列,但前不久陷入“996风波”“不放弃每一个兄弟”的京东(JD.US)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媒体报道称,2017年独立运营之后,隶属于京东集团的京东物流2018年获得了创物流领域融资纪录的25亿美元融资,开始在快递、快运、大件、冷链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在个人快递、快运业务上与通达系、顺丰等公司直接竞争。

  而当几家上市快递公司在商海激情厮杀时,一些中小快递公司却进入了寒冬期。2019年3月11日,如风达快递宣布暂停业务,此后被曝出二次“卖身”生变,前后两任股东就股权协议未达成一致,数千名员工及供应商被拖欠款项。

  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快递与包裹服务品牌集中度指数CR8为82,同比提升1.3。这意味着,行业前8位的大企业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剩下的中小快递企业只能抢滩18%的市场。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行业CR8只要大于等于40,该行业则视为寡占型,而快递行业的CR8还在呈现上升趋势。

  有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马太效应”的加剧,二三线快递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大,也很难与一线快递企业竞争,包裹正加速向强品牌的头部快递企业流进,导致货品向头部快递企业加速集中,呈现“包裹虹吸”现象。

  单票收入“跳水”背后

  在营收和业务量显著提升的同时,多家上市快递公司的单票收入呈现“跳水式”下滑。

  2018年,圆通速递单票快递产品收入为3.44元,较2017年同期下降0.24元,降幅为6.36%;韵达股份尚未披露2018年全年单票快递收入情况,可以参考的数据是,2018年上半年单票快递业务收入为1.74元,同比减少0.25元/票,下降幅度高达12.6%。

  针对单票收入下滑的原因,圆通速递方面回复本报记者,在快递行业及公司件量保持快速增长前提下,随着公司规模效应和降本增效成果逐步显现,单票收入随成本同向稳步下降;同时,公司2018年下半年进行部分结算政策调整,对单票收入下降亦有影响。

  实际上,单票收入下滑并非只发生在“通达系”快递公司身上,以服务好、速度快、投诉率低为傲的顺丰也面临此窘境。2015年至2018年,顺丰控股快递业务票均收入分别为23.83元、22.15元、23.14元、23.18元。

  在快递行业专家赵小敏看来,单票收入下降的核心原因是价格战导致的,当前快递行业属于增量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仍需开发新业务、新市场,而在上市前后,大部分企业的网络体系没有做出本质改变,在主动作为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事实上,随着自动分拣等多种设备及系统陆续投入使用,当前快递公司在单票成本方面也有显著降低,这是上市后的快递公司抵御“低价”风险的应对措施。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与业务深度融合,采取自营转运枢纽、改善货品结构、实施加盟商自跑等措施,韵达控股2018年的快递服务单票成本为1.22元,同比下降11.60%,连续4年呈下降趋势。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快递产品的单票成本,但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方正证券曾估算过,假设单票收入每下浮0.1元,中通、圆通、韵达、百世、申通的毛利润分别减少3.72亿元、2.81亿元、3.00亿元、2.23亿元、2.05亿元。在单票快件平均价格继续下行、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无疑将考验着这些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行业内一旦发生大规模的价格战,上述企业的利润都会受到明显影响。

  上市后遗症

  如果说此前10年的民营快递业的竞争,更多是聚焦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的基础上,那么在市场拓展完成的情况下,快递业的竞争正逐渐演变为企业间的竞争。从2016年开始,圆通速递申通快递借壳上市,目前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快递企业已达7家。

  上市后,企业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展,它们迎来高光时刻,规模效益日渐显现。与此同时,企业的问题也被暴露在镁光灯下,最显著的特点是营业成本大幅度提高。

  以德邦快递为例,截至2018年底,公司自有员工10.2万人,较2017年上升8.15%;人工成本合计约为97亿元,同比增长21.98%;人工费用及运输费用成本合计占公司营业成本的81.77%。

  德邦快递只是上市快递公司的一个缩影。2018年,顺丰控股中通快递、韵达控股、圆通速递申通快递的营业成本分别为736.76亿元、122.40亿元、85.07亿元、238.34亿元、142.50亿元,较2017年营业成本同比分别上升30.38%、40.5%、31.07%、35.13%、38.06%。

  另据此前中金公司发布的快递行业数据显示,快递行业毛利率已从2007年约30%的水平,下滑至目前5%~10%的水平。

  记者在中通、韵达、申通的加盟商处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快递网点在商圈、住宅区和高校的扎堆加盟,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快递员流动性大,网点的利润越来越薄。

  快递从业者王大伟告诉记者,他去年在武汉一所高校加盟了中通快递的网点,投了20万元,目前平均每月有2万票的业务量。作为加盟商,派件利润每单只有2毛钱,揽件利润每单3~5元,网点现在刚刚回本,所以没钱请快递员,都是家人在帮忙。

  “虽然校园学生多,但同类网点太多了,我们会在毕业季搞活动,寄件价格比平时低一半左右。”王大伟坦言,不降价大家都没有生意,如果降价的幅度太大,自己的利润就少了,末端网点处于两难地步。

  赵小敏认为,从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尽管多家快递公司在总体上是盈利的,但运输工具改变、原材料价格上涨、监管成本攀升等因素都对各级快递网点造成压力,加盟商经营状况堪忧,这样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上市只是第一阶段,对于很多快递公司来说,它们普遍面临着管理松散、加盟商数量过多的问题。这样一来,总部对网点的辐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在快递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做的是对网络体系进行全方位重塑。”赵小敏对记者说。

  新业务或面临水土不服

  21世纪初,不少快递公司采取人海战术抢占市场,快递行业也因此被看作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种野蛮式生长所产生的战略缺失也日渐显现。最近几年,随着一些快递公司上市,被人们诟病的“以价换量”现象有所缓解,取而代之的是规范化、科技化、集中化。

  记者注意到,科技投入屡被列入快递公司的重点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和智能科技研发的投入成了行业共识,从7家上市快递公司年报便可管窥一斑。

  圆通速递方面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将提质增效作为核心工作,以电商快递为基础,强化与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深度融合,加大研发投入,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体系,推动公司运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2018年,德邦快递的研发费用达到1.3亿元,占总体费用的比重由2017年同期的3.2%上升到15.4%,增幅达82.77%。近几年,该公司每年在IT方面的总体投入约占营业额的1.5%~2%之间,先后与华为、科大讯飞等36家公司开展了72个项目合作,2019年4月完成无人机首次试飞,未来将研究大型货物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此举成了“快递空战”的重要信号。

  实际上,为在快递市场分一杯羹,各家公司都制定出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快递产品正在由过去大小包裹混合的“粗放型产品”逐渐向小件包裹、大包裹和快运产品细分转变,快递行业呈现出布局分野的新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根据年报,韵达快运去年在服务网络、设备、场地等方面进行持续投入。报告期,快运服务收入为5.38亿元,快运服务成本为6.02亿元,快运业务还处于阶段性亏损期。

  在韵达股份2018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其财务总监谢万涛面对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去年快运业务处于阶段性亏损主要是快运处于起网初创阶段,为完善网络化建设,着眼于未来的布局,公司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资本性投入。

  而作为中国快运物流示范基地,圆通速递对新业务的布局也遇到了瓶颈。据媒体报道,圆通早在2016年上市之初就发布公告,宣布将尝试重组一家全国排名前五的快运物流企业,将B网(同城网)和C网(快运网)作为发力重点,加速布局快运网络,但此后不了了之。

  在回复本报记者时,圆通速递方面针对“快运业务不了了之”一事不予置评,并表示重货快运是快递物流中的重要产品和服务,公司近两年将继续深耕快递主业,拓展高端、高品质业务及国际业务。未来,公司将通过合作、参股、收购等多种方式打造电商大件、零担等产品与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及消费者的不同快件寄递需求。

  一个好的信号是,5月8日,申通快递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上海德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拟以转让或增资形式,出让交易价格为146.46亿元的股权。按照3月11日申通快递发布的一份公告,阿里巴巴将投资46.6亿元,入股申通快递控股股东公司德殷投资,双方将在物流科技、快递末端、新零售物流等领域进一步探索合作。在快递格局生变的背景下,这是继百世、圆通、中通之后,阿里对第四家快递公司的战略投资。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入股快递公司并不是阿里最根本的目的,它是希望借此形成集群效应,形成协同、开放的平台,以此将价值观和服务诉求、数据能力传达给快递企业。在效率、成本提升后,节约运营成本,使快递公司获得更高的收益。

  赵小敏则分析认为,阿里的投资将会促进物流网络更加高效运转,加速技术演绎,同时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即平台型公司站在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不会改变快递市场格局,全面开花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快递市场竞争将会围绕技术、人才、资本三个方面展开。

  “我们的企业要尊重行业规律,向标杆学习,尤其是在科技方面,只有当科技投入占到企业利润额的15%~18%,物流科技化才会全方位开启,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小敏进一步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鲁明、王大伟为化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