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彤:掌控投融资天平的人
房地产圈的人熟悉吕晓彤,是因为他是当代置业的首席投资官;PE/VC圈的人熟悉吕晓彤是因为他建立起一套“内部孵化+产业链投资”的运行模式;新三板市场熟悉吕晓彤是因为他把第一物业、第一文体、倍格生态、第一人居四家公司送去挂牌;而香港市场熟悉吕晓彤,则是他为融资马不停蹄的奔走。正如吕晓彤自己所说,他想成为影响更多人的那个人。他职业规划的终极目标就是“伴随一个伟大企业成长而成长。”
位于北京东直门的当代MOMΛ的蔓兰酒店是吕晓彤的根据地,记者再次见到他时,方脸浓眉略显紧致,犀利的眼神,和蔼的男中音,一身商务休闲装,倚在太师椅里,边翻看手机,边品着茶。见到记者到来,他起身、握手、落座、一杯清茶沏好、推过来、寒暄着。
本次专访离上次采访仅过了五个月的时间,而资本市场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创板横空出世,带动A股市场极速反弹,新三板市场也企稳回升,相对于去年9月份的低迷,俨然是“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
记者与吕晓彤相识,缘于新三板。2014年当代置业寻求转型与去地产化,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入职的80后吕晓彤的身上。在此之前,他是著名私募基金力鼎资本高级副总裁,负责力鼎在中国的消费品行业投资,曾主导大禹节水、振东制药、中科金财等公司的投资、上市、重组等项目,资本市场实战经验丰富。
在当代置业的五年内,吕晓彤制定了“产业整合和生态构建”的战略,建立起社区服务、金融、科技、空间四大事业群,成功构建起围绕社区的衣食住行全链条的生态系统。这五年正与2015年扩容的新三板市场发展脉络吻合,因此,他将四家孵化的企业送去挂牌、融资。不仅形成了当代置业新三板系,还成为房企转型的标杆。而这四家公司在新三板上累计融资超过3个亿,其中投资人中不乏鼎晖、中金和深创投这样的知名机构。
在BIVA Award的评选中,当代置业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地产公司最优秀转型与多元化金奖,吕晓彤也连续三年获得当代置业战略拓展特别奖以及经营管理杰出贡献奖,获授公司19年历史上第二枚金司徽。2018年吕晓彤被创业邦评为40个40岁以下投资人,是榜上稀有的实业人物代表。同年,他揽获《哈佛商业评论》的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这是企业管理界的至高荣誉。
他职业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伴随一个伟大企业成长而成长。
科创板来了可以理智的跟风
融资要找到对的钱
就在本次采访的前几天,记者正巧看到他晒香港的照片,后来得知,集团旗下某个企业准备在香港上市,这是他为这家公司规划的发展战略。正当计划顺利推进的时候,科创板的快速推进吸引了港股复旦张江的回归。资本市场向来有追新炒新的习惯,而企业也喜欢首批、首家的标签。既定的战略与资本市场的不确认性之间就像一个天平的两端,而吕晓彤就是那个掌控筹码的人,他该如何抉择呢?
面对两难问题,吕晓彤有另一个视角。因为他关注的并非资本市场本身,而是资本市场背后的投资者偏好。熟悉港股、美股、A股市场的吕晓彤说:“每个资本市场都有恒定的特点,在特点的背后是投资者的偏好,企业符合哪个市场的投资偏好,就要在哪个市场融资。”
科创板的出现,对于企业来说,确实多了一种选择。如果成为首批科创板企业,可能会获得高估值,企业品牌和内存价值也能够获得提升,短期效应明显。对此,吕晓彤也非常认同,他认为科创板一定要让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上,不要因为质地好还是差而否掉企业,交给市场用脚投票,大家一起维护这次注册制的实践。但同时他告诉记者:“首批企业几乎可以确定享受到资本市场红利,但从长远看科创板是注册制的伟大尝试,上面大小市值的估值和流动性差异会很大,很多公司可能会面临流动性枯竭。”
浸淫资本市场多年,吕晓彤见过不少因为融资需求与投资者偏好不匹配给企业带来风险的案例。2015年,新三板的投资产品几乎都是2+1年期限,而企业的发展需几个3年,当第一批产品到期无法退出时,直接影响了企业估值,市场也开始持续低迷,虽然前期融资顺利,甚至获得了高估值,但是后期却融资困难,盲目扩张的后果就是经营举步维艰。“企业发展不是融一笔资金,而是能够持续融资,这就是必须要找到对的钱。”他说。
找到对的钱就必须熟悉每一个资本市场背后的投资者偏好。吕晓彤时刻都在关注资本市场的最新变化。采访中他也透露最近多次和圈内一些大佬讨论科创板对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对投资偏好、行业估值、企业定价等问题,进行推演。他时刻关注A股、港股、美股的行情变化,随时准备增减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的确定性之间的砝码,以期达到最佳状态。
除找到对的钱外,吕晓彤说,“成功融资的关键是要长期建立资本市场信誉。”
做个敞亮的企业家
不要让投资人赔钱
那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融资能力?吕晓彤给出的答案是:“做个‘傻’企业家吧!”这是他经过思考的答案,“当然,这个‘傻’不是真的傻。”他补充到。
“企业能够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主要依靠在资本市场上积累的信誉。”他说,“企业所有做的承诺都是他的信誉变现。”他进一步解释到,“融资荣誉是你之前让别人赚到了钱,融资困难是你之前通过种种设计让别人亏了钱。”
诚然,从投资人的角度看,一旦一家企业给别人留下“想从你身上占到便宜比登天还难。”的印象,即使企业再有发展,也无人敢投。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来看,让投资人赚钱,并不是自己不够精明当时估值定低了,而是“共赢”。而站在吕晓彤的位置来看,企业最核心的是让投资人和股东赚到钱,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品了一口茶,面对记者不解的眼神,吕晓彤继续讲解他的逻辑:马化腾的每次减持几乎都是腾讯的股价低点。他掰着手指头当记录说,马化腾第一次减持是在2005年7月,减持价格在6块钱左右,1年后股价涨了近300%;第二次减持在2008年10月底,2009年也涨了近300%;第三次减持在2011年,一年后也涨了15%。
“马化腾减持在股价的低点,表面上看他吃亏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接盘投资者都赚了,腾讯在资本市场也更有信誉了。那么马化腾究竟是亏了还是赚了呢?”他反问记者,这种低位减持与A股市场上很多企业精准高位减持相比,谁更聪明,谁更傻呢?
其实,吕晓彤的逻辑与李嘉诚的商业哲学如出一辙,李嘉诚之所以每一笔投资都能大赚,就是因为他从来不赚最后一笔钱,还总是给接盘者留下利润空间。“伟大的企业家,应该是让大家都能赚到钱的企业家。”他也非常认同这一做法。
跟马化腾一样,比尔盖茨,马云等企业家的减持也都不是在高点,他们让更多的人分享了企业成长的成果,让更多的投资人赚到了钱。与此对应的是,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提升了持续融资的能力。
许多企业不知道如何做股权激励,不知道合伙制的本质。吕晓彤说:“只要看跟随他多年的人是否赚了钱,群体造富效应胜过他所有口舌。”他接着说,“做好合伙制,公司员工愿意出钱购买股权,股权激励,期权激励能达到效果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家见到了造富效应。”
这让记者想起了曾经采访过的一位360老员工,当时问到为什么愿意跟随周鸿祎这么多年时,他很自豪的回答,跟着周鸿祎,虽然辛苦,但是保证3、5年就能买房买车。一位IT记者也讲到,雷军曾经说过,他从来没有让投资人亏过钱。这也是雷军每次融资从来没有人还价的原因。
其实,这套逻辑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适用于投资机构,当机构完成投资,准备减持时,如果每次减持都会引发企业股价大跌,长此以往,还会有企业接受你的投资吗?
按着吕晓彤这个逻辑,投资与融资似乎变的容易了,但他也说:“从投资的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企业的发展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一定要与敞亮的企业家同行。”
“我们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融资从来没有让投资人亏过钱。”吕晓彤说。
不让投资人赔钱
就必须降低经营风险
经过多年的发展,第一资产控股的旗下企业繁多,人数也几千人。企业越来越庞大,吕晓彤认为在企业发展中,必须要警惕中层危机。
“中层危机”应该是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博士首先引入国内的,为此他出过一本书,就叫《中层危机》,书中详尽阐述了中层在企业发展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等。
众所周知,柯达公司在1975年发明了数码相机,最后却因此而破产。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最后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而腾讯的自我颠覆体系造就了微信。这些案例的关键点都在于对中层的管理。
2015年史玉柱内部演讲拿中层开刀,他说:“有本事的,下去带项目,自己当带头大哥,没本事的干脆走人。”海尔总裁张瑞敏同样说过,“裁一万中层不多,不裁就会死。”的言论。前不久华为总裁任正非也说,“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
吕晓彤告诉记者,他在企业开会的时候也经常讲,“企业永远要警惕没有作为的中层,只会行使否定权的中层,只会质疑做事者的中层。”他也更钦佩顶着压力认真干事的人,他评价这种人是公司的栋梁。他说:“要杜绝中间领导走进舒适区,要建立企业的容错能力和容错制度,让想做事情的人不怕犯错的去做事情,没有后顾之忧。如果一个人功劳千百件,一旦做错一件事就被千夫所指,那么长久下去就不会有人去试错,就不会有人去冒险,整个企业会处在温水中慢慢死去。”
情怀就是要影响更多的人
吕晓彤对于自己的职场定位是这样的:“我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本市场玩家,而是一个企业操盘手,是企业结合资本的一个玩家。所以我的梦想是要伴随一个伟大的企业去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从交谈中可以发现,吕晓彤是一个对自己言行极度严格的人,阐述完自己观点后总是说一句,“对,就是这个逻辑!”
CFO是首席财务官,他的职务是首席投资官即CIO,而他的职责是CFO+CIO。这种职场身份在市场上稀少,介于纯资本人与纯企业家之间,“其实每个企业都需要这么一个人。”他说。
在国外,CFO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公司的2号人物。但是在国内,CFO更多的是偏财务,只在大公司的架构上才有这个职务,对于中小公司来说就是企业家一把抓。由于企业家不懂资本市场,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者行动缓慢。这是当前新三板市场上中小微企业都在面对的问题。
对此,吕晓彤说,“在当代这五年,我的经验就是一个企业必须要有一个资本合伙人,这个非常重要。”不觉间,他定义了一个全新的职业:企业资本合伙人。相对于FA来说,他们更了解企业,属于企业的一部分。相比资本市场,他对企业发展负责,相对于投资人,他能诠释公司的价值。
对!就是这个逻辑!
五年当代人
感悟投资真谛
“我在企业五年,我也成长了很多,原来做投资做投行,其实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不够,比较片面。对现金流的理解,对企业发展脉络的理解,投资人确实理解的比较浅。”
从投资人转型到企业,当代置业和第一资产给了吕晓彤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和机会。他告诉记者,在企业的内部会议他经常讲,“大家不要认为企业和资本市场是割裂的,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一定能反应出企业的价值,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资本市场,就是因为资本市场能和企业完全的对接起来。”
随着孵化企业的成长,吕晓彤也理解到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说过的话,“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从长期来说却是一个称重器。”
说到此,他兴奋的用极为肯定的语气说:“什么叫战略,战略是持续打胜仗打出来的,而企业不停的得到资本市场认可,也是胜仗,也能鼓舞士气,所以战略和资本是密不可分的。”
吕晓彤回忆到,2007年他开始做投行的时候,他曾经的总经理问他们什么是投行?然后告诉他,投行就是发现价值、挖掘价值、提炼价值、推广价值。这四个价值成为吕晓彤的座右铭。
我在公司承担的一个角色就是一个翻译、加一个梳理官、加一个对接官。翻译就是你要把企业做的这些事儿翻译成战略,然后将战略传递给资本市场,梳理官就是要把公司的错综复杂的发展路径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对接官就是要做好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联接。
平时的吕晓彤喜欢看书。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看手机中的各种资讯,或是看纸质书籍。在他的办公室里,你甚至能找到《宫女回忆录》《浮生取义》这些很小众的杂书,也能找到各种大人物的自传。“飞机一个往返,能看多半本。”保持阅读量不仅是记者的特性,也是他这样的企投家的特点。除了文字的内容,吕晓彤几乎所有热门的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去追。在他眼里,赶时髦有无限的快乐,也能更好的了解这个时代的脉搏。
如此勤奋的吕晓彤谈到情怀时他说,“所做的事情要能影响更多的人,或者是要参与到一个能影响更多人的事当中,这就是我的情怀。”
(文章来源:乐居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