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橱具

年轻人拿公考赌明天,机构用焦虑割韭菜(公考机构)为了考公务员读研值得吗,

发布时间:2024-06-03 21:23:40

 

来源:公众号36氪Pro

接近零下20度的新疆,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娜仁进入“结业即失业”状态半年多了。

“有段时间,我都想去奶茶店工作,但是,我爸妈还有我姐姐就觉得,你从名校结业后还去当服务员?被街坊四邻指指点点,多丢人。”

娜仁明显感受到,新疆这边,工作机会极少。“985小镇做题家的无用感”一天天在增加。不久前,娜仁终于用上了自己“尘封已久”的结业证——公务员考试报名。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

大学期间,娜仁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场过一次公考,结果自然是没考上,因此这次她的自学计划遭遇了家人众口一词的反对。“我妈和我姐天天骂我,让我去报班。”

公务员考试培训班价格不菲,少则几千元的大班课,高至十五万元的面试培训班也不是没有。

娜仁的妈妈希望给她报名一期价格为49800元的皇冠VIP协议班,到场两个月的封闭式培训,如果落榜则费用全退。

“他们觉得为了这次考试投资,这些钱不算什么。”可娜仁觉得,“万一我本来自己就能考上,我不是亏了?”

在与家人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姐姐给娜仁报名了为期两周的封闭式培训,并表现,“不贵,这一万多块钱就是给你的投资。”

在这场博弈中,考上了,娜仁得到的是一个光明的前途,失去的是一万多的“入场费”;没考上,娜仁也没有金钱损失。

千千万万个娜仁背后,这些机构发起的是一场“比例游戏”,只要到场培训的样本足够大,命中“上岸者”的不退费概率自然水涨船高;在没考上的“陪跑人”手中,这些机构得到的则是一笔笔稳定的、优质的短期无息借款。

如此看来,在社会和家庭共同编织的焦虑网下,公考培训机构正在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用尽全力“上岸”

在公考这条路上,为求“上岸”,所有人都在全力奔驰

拿到硕士学位后,为了提高命中率,去年6月到8月底,李贺辗转去了石家庄、济南、苏州、天津等地到场考试。“最短路途的情况下,每场考试要花两天到三天的时间。”

而在时间本钱以外,李贺付出的金钱本钱更加令人咋舌。

据她统计,加上路费和住宿费,每次考试的本钱最少在一千元左右,统计下来,去年为了公考,仅在考试这个环节,她一共花费了六千元。

而在这之前,她还投入了一笔近三万元的公考培训费用。

这种不计本钱的心态延续到了培训中。在李贺的印象里,她所在的班级里,有很多人并非第一次到场公考。

“有个女生,已经连续考了4年。”周围那种迫切上岸的心理一度影响到了李贺的备考心态,“就像在经历另一次更像高考的高考,这次决定的是一个人的命运。”

根据国家公务员网站统计,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到达157.6万人,是近三年以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平均招录比到达了61:1,最热门岗位平均3334人竞争一席。疫情的不可抗力影响下,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在公考雄师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进入体制,却因不满而逃离,在互联网大厂历经磨难后,他们又开始怀念曾经体制内的生活。

李世杰曾毅然离开家乡的电网系统,来到北京,入职大厂后,他做起了步伐员。“从855到007,真的累了。”

被频繁炒热的“35岁危机”让李世杰在大厂的生活蒙上了又一层阴霾。

和李世杰一样,想拥有一只“铁饭碗”的高薪步伐员并不在少数。近日,在编程社区网站GitHub上,三位刚刚考进体制内的前大厂步伐员共同发布了一份《步伐员考公指南》,上线仅两周,就获得了凌驾10万份星标收藏。

“以后发展快了,步伐员也不值钱了。”“步伐员干到27岁,一般就干不动了,未来不确定,公司还天天要裁人。”“群里提到的岗位可都比步伐员可连续性发展强。”

在该《指南》发布者建立的一个三百人微信群中,几位步伐员展开了讨论,他们均表现了对公务员职位的向往。

猎聘首创人兼CEO戴科彬告诉36氪:“根据猎聘此前所做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后,“稳定性”以75.74%的得票率逾越薪资福利,成为职场人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调查据数据显示,考公务员也是一部门远离家乡的职场人今年返乡的原因之一。

当无数个体迫切上岸的那股情绪汇聚到一起,反映到资本市场,“公考热”这个现象出现了能被数字量化的一面。

相比于2019年上市之初,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市值飙涨超3倍,突破了2000亿的大关,与新东方、好未来站上了同一量级。

根据中公教育最新业绩,其Q3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33.58%,提前完成了与亚夏汽车的三年对赌协议。

吃一碗“焦虑”饭

中公教育并不是公考财产链上唯一的“资本收割机”。中公教育和华图教育占据了公考培训市场六成左右的市场份额,粉笔公考、腰果公考等在线平台也在近年异军突起。

巨大的需求刺激下,公考培训市场还在不停地扩张、再扩张。根据国盛证券研报,整体公职考试培训的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到达340亿元。

至于如何贩卖这场“焦虑”,公考教育培训财产链上的每一个到场者都在绞尽脑汁。

“你在北京工作?私企吧,没户口?你们996?周末也不能休息……”在36氪和中公教育一名销售的沟通中,他用上了时下最热的“流行词语”。

相比直接推荐课程,这套话术中“保障”“稳定”“地位”等词被频繁提及。“我建议你考公务员,有体例还是不一样。不外,公务员有年龄限制,你早点准备,才气早点上岸。”

在36氪的采访中,多名咨询过相关培训机构的采访对象均提及了这一点,那种无形间流露出来的“压迫感”让人紧张。“就好像如果别人报了班,我可能就是被挤下去的那一个。”

抓住考生的紧迫感,娜仁姐姐给她报名的高价“协议班”打的就是这个心理战。

“报班的话,过了皆大欢喜,不外就当免费学习,积累经验,熟悉流程;高分碾压对手,面试轻松压力小。”

“不报班的坏处,试水心态,而且还是蹚浑水,有岗位错失良机;二次备考还是重新开始,逐年竞争激烈。”

这是36氪和中公教育销售微信对话框中出现的一段话。在咨询过程中,该名销售老师还向36氪推荐了三款协议班课程,价格在2万5千元到4万元不等。

公考 “协议班”由中公教育率先开办,至今也是中公教育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2017年,协议班(含线上)收入增量占中公教育总增长的99%。2018年,协议班收入占总收入的80%。

协议班价格高昂,一般包罗不可退部门以及可退部门,占比视班型而定。这种班型的内容编排、授课形式等与过去的通例课程相比,并没有新增投入,对于机构而言本钱保持一致。

尽管公职类考试通过率自己较低,但是机构“不外包退”的宣传口径在一定水平上刺激了更多备考者掏出钱包。

在和多名销售的咨询过程,36氪发现,无论意向报班人员是否反馈课程价格高,销售都会推荐协议班型。“我建议你报协议班,不外全退,这个不消担心。”

多位到场过协议班培训的学员也告诉36氪:“其时就想,既然没考上还能退钱,就报一个试试呗。”

报班之前,辗转多地考试的李贺来来回回咨询了几家培训机构,发现课程的费用远超预期。 “一个刷题班,价格在3万左右,已经是协议班中价格相对较低的了。”

不外,有了“不外包退”这个包管,李贺最终选择了格燃教育的一款29800元的协议班班型。

公开资料显示,协议班部门收入是于完成培训服务时不予退费部门确认为收入的,而可退费部门则一般根据协议约定,在满足不退费条件时(一般为学生通过公考)确认为收入。

对于公考机构而言,这种“降低了销售门槛”的协议班也成为了造就其漂亮财政报表的关键因素。

协议班的争议

为了到场协议班的课程,娜仁来到了离家千里的乌鲁木齐,在本地机场附近找到了中公教育的培训点。

课程一开始,娜仁就意识到,这种集中式的高密度培训机制并不适合自己。

不绝地做题,(上课)时间摆设得特别密。(老师)根本不给你任何思考的时间,讲完这道题,立马就让你开始做下一道题,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可能有人适合填鸭式教育,但我不太适合。”

“而且,我们老师自己也知道,同学都没有融会贯通这些知识,都听不懂,但是他们要完成教学计划。”

娜仁就读的班型接纳了如今越来越常见的大班套小班式的辅导方式,也在中公教育的网站中被称为“双师”。

集训期间,大班老师负责进行题目的串讲,小班老师为小班内同学做一对一解答。这种课程设计的目的本是通过精细分工来提高教学效率,但娜仁的体验恰恰相反。“(大班小班)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一样”,令学生学得很糊涂。

课程中间的一天,她在巨细班轮流到场抽签考试,答题时模仿大班老师教过的思路,却被小班老师判为错误,反之亦然。

“他们教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上课第一天我去做模拟的时候,答得还挺顺畅,上了几天课,我感觉自己都说不了话了。”

随后,娜仁和另一位对教学质量不满意的同学一起退掉了后半段程课,返家备考。

对公考协议班课程质量不满意的情况并非个例。

家住陕西的小葵则在本地到场了中公教育价格为38000元的住宿协议班。回顾自己复习公考的历程,她表现,中公教育的培训老师水平有好有坏,而对自己来说,其实“上过一次课就可以自学,网课更香”。

根据国信证券研报,中公教育“教师培训期仅2到3个月”。理论上,在公司的加速扩张期,这种流水线培训能够降低研发本钱,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培训机构很难在每一个网点做到教学的尺度化。

在和中公教育销售的沟通中,36氪几次询问相关老师的配景资料,客服均以“没有”来进行回复。

2021年省考笔试分数出炉后,小葵憾失面试资格。几天后,她向中公教育申请了退回协议班的应返还款项。

眼看着合同中写明的45个工作日期限即将到期,机构老师却告诉她,“银行月底不走账,要等下个月。”最终,在她发微博投诉后,在45个工作日后收到了退款。小葵说,“如果我没有发微博,估计会更久。”

小葵拿回了钱,但这场拉锯战,还有不少人深陷其中。一些中公教育的前学员组建了微信群,交流退费经验。

催款四个多月、刚刚拿回两万多元退款的河北学员王兵,分享了他的经历:“一开始(老师)说,公司走步伐,要两个多月。过几天说,银行转账有限额。最后快要拿到钱的时候,又推迟了两天。”

在黑猫搜索中公教育,显示该公司收到了2000多条投诉,其中大部门与“退费难”“拖延退费”“理享学贷款”相关。去年7月,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点名了中公教育等机构的退费难问题。

百亿金融游戏

迟迟才退费乐成的王兵表现,自己已经想明白机构拖延退费的原因了。“拖上几个月,这几万块学费的利息收益都好多呢!”“虽然最后本金退给我了,可是利息收益全搭给他们了。”

对于没上岸的大部门学员,预收学费可以被机构放在账户上吃点利息。对于那些乐成上岸的少数学员,机构将高额学费划入下半年确认的营业收入,同时,还能将乐成案例写进下一次考试的宣传单里。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职业教育机构发现了“协议班”财产密码,选择将普通授课班改头换面,包装成“不外包退”的协议班,内核未变,价格却可以从几千元飙涨到几万元。

学员“不外包退”的协议班,更像是机构“稳赚不赔”的买卖。

中公教育尚未披露过其学员的公考通过率,但是,机构可以预测通过率来自行设定退费比例,虽然总会有多数学员无法“上岸”,但经过设计退费百分比,能够确认的收入依然足以覆盖本钱,甚至包管盈利。

如果公务员考试难度增加,招录比上升,笔试通过率下降,那么,为了制止赔本,中公教育可以降低退费率。

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公教育正在做的事情。一条路径是,课程价格稳定,降低退费金额。

曾经经常出现的“不外全退”已经被“不外包退”所取代,如果仔细阅读网站宣传区的细则,备考者会发现,能够退回的款项依地区和班型,占比或多或少。

另一条路径是,退费金额稳定,提高课程价格。

有心人早已体验到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培训价格的节节攀升,但是考生在被销售话术轮番轰炸之后,很难坚持“几万块换一个光明前程”是一笔亏本买卖。

长此以往,轻资产运营的中公教育积攒下了大量财产,正如大部门上市公司的通例操纵那样,如何将手中的钱运转起来成为关键。据中公教育2019年年报,其委托理财合计发生额到达了125.8亿元,其中有52亿元投入了风险更高、周期更长的信托理产业品。

接下来的故事,便是雪球越滚越大。尽管赚得盆满钵满,但中公教育的这套玩法似乎并未给自己赢下一个良好的行业声誉。

粉笔副总裁袁东向36氪表现,整个行业中接纳金融手段的基本就是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的价格模式就是协议+不停延迟退费+投资金融,“这种情况其实背离了行业本质,忽略了价值创造,对行业的久远发展是倒霉的。”

明天之战,继续

相比协议班的争议,直击灵魂的拷问也许在于,公考班到底有用吗?

“公考班有没有用,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看法。我觉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最好先找出评价这个问题的尺度。”

袁东向36氪强调,以山东省考为例,笔试进面率不敷6%,但粉笔的笔试基地班通过率能到达50%以上,笔试普通班的通过率做到了20%到30%之间,“从这个数据尺度看,培训班是有意义的。”

根据此前华图教育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其协议班的笔试通过率为14.4%,面试通过率为40%。

与此同时,36氪向中公教育咨询上述相关数据,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复。

但对于拼尽全力奔驰的考生来说,概率发生在自己身上只有0%和100%之分。采访大量差别年龄段、差别配景的备考生后,36氪发现了一个略显“暴虐”的事实。

部门985、211等学校排名靠前的高校结业生对于公考培训的态度颇为不信任,“自己刷题就能考过”的声音不少,而更多热衷于花钱培训的备考人相对集中在低线都会,且多为普通学校身世

这与戴科彬的观察在某种水平上存在一致性。在猎聘待了近10年,多年从业经验告诉他,考公务员热更多是时代的焦虑。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体面,“尤其是在就业机会较少、观念守旧的地方,公务员甚至被视为一种荣耀。”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提醒, 即使乐成上岸,也很有可能陷入另一种焦虑里,即公务员的职业围城。

“社会原来就是有分工的,任何岗位都需要人去做,而且你一旦做上了,你可能就慢慢就觉得有转移本钱。”

张晖明进一步向36氪解释,我们处于一个社会结构变革、转型的大环境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可选择性的机会很多。所以,人自身还是要懂辩证法,这本质上是个取舍得失的问题。

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无法预料,就算顺利考上,自己又有几分掌握胜任公务员的工作?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们全力奔驰的脚步。

在中公教育的下沉战略中,网点早已结构到县级市。山东一个人口拥挤的偏远县城,一家中公教育直营店就设在县城最大的高中对面,但由于生意过于火热,搬迁已经提上日程。

“地方太小了,我们换个大的教室。”“咱们县事业体例招录教师500人,报名的就有7000人左右,竞争可激烈了。”“姐,您还是赶紧报名吧。”

各地公务员考试面试即将于近期迎来密集开考,一波人即将乐成“上岸”。这也意味着,新来的、再战的、落榜的——至少他们中的一部分——将继续加入这场公考培训机构们靠贩卖焦虑堆砌的“明天之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娜仁、李贺、李世杰、小葵、王兵均为化名)